文/諸葛找房
前幾天寫了一篇關於租售比的文章,引起很多讀者討論。大概的結論就是從目前統計的重點50城來看,租售比處於合理區間的僅銀川一個城市,而從售租比來看,全國50大中城市的平均售租比為50.9年,也就是中國居民想要用租金收回買房成本需要50.9年,拿單獨城市來說,廈門售租比81.3年,三亞售租比72年,蘇州售租比65.5年,青島售租比64.4年。
其實很多人也注意到一個問題,上述得出的結論主要是以目前每平方米使用面積的月租金和每平方米建築面積房價計算的,而這兩個數值並不會完全固定,存在一定變量,尤其房價!這些年房價變動情況和租金數據對比完全呈現出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狀態,房價高成了不用說出口也會達成共識的存在。
一、房產市場的惡性循環
租、售兩個字分開來說,很大一部分問題存在「售」這個方向。自商品房出現並逐漸佔據主要市場,房子在人們心中的地位逐漸升華,傳統意義上的居住屬性已經無法滿足人們,金融屬性成了更多人看待房子的側重點,所以這些年房子被當成一件普通商品,呈現出高頻、短周期的交易特點,就像快銷品一樣。
開發商快速拿地縮短周期蓋房,方便入市,購房者「瘋狂」搶購囤房等待升值變現,快進快出,需求端和供給端相互作用下帶動市場飛速發展,房價自然不會扯後腿,一路加速奔跑。
你可以回想下你所在城市的房價變動情況,拿小編目前工作的北京為例,2018年1月,北京平均房價為62957元/平方米,2008年1月平均房價為12479元/平方米,相差約5倍,是不是很希望自己有超能力回到從前!
藉助房價漲勢,房產市場從供給端到交易端再到供給端,逐漸形成了惡性循環,導致潛伏在暗處的危機增加,樓市越來越禁不起推敲,不止租售比,像空置率、戶均住房套數、人均住房面積、房企負債率,任何一個數據拿出來都值得大家反思。
二、住房拐點提前到來
今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等聯合主辦的《中國住房發展報告(2020-2021)—樓市調控:迎來曙光再出發》發布會在京舉行。報告明確指出,從時間上看,原來預估的在2025年出現住房絕對拐點即住房銷售額絕對量下降可能會提前。
對於這個觀點大家應該早有預期,增量市場進入存量房市場已經成為不可否認的事實,問題的存在就需要被解決。樓市已經率先表態,逐漸從原來的大拆大建到現在的舊房改造,注重維護和服務,在住房不炒的指導方針下,市場也淡了下來,眼下存在的不均衡主要表現在城市和城市之間、人與人之間。
所以這次《報告》還給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建議,即加快開徵房地產稅以帶動長效機制建設。「建議在一些熱點城市和炒房屢禁不止的城市率先加快試點開徵,爭取在『十四五』期間開徵房地產稅。」
一旦房地產稅開徵,無疑會加劇購房成本和持房成本,相信一些人要未雨綢繆下了。
而且關於具體的徵收方式,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助理倪鵬飛表示,試點開徵房地產稅可以堅持「立法先行,加快立法」、「充分授權,地方主責」、「逐步推進,水到渠成」的總體思路,以僅對新交易或者過戶(包括贈與和繼承)的非經營性住房家庭開徵房地產稅制度,而對擁有存量房但暫不進行交易和過戶的住房家庭暫不徵收房地產稅的總體方案,並根據一定稅率、稅基、起徵點開徵房地產稅。
你認為合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