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人物》雜誌記者 餘馳疆
市集廣場上的鮮花攤位。
」布拉博扔手「青銅像。
去年春天,我還住在法國裡爾——一座位於法國與比利時交界的城市,是那種走著走著就能走出國的地方。春意剛剛開始萌發,在比利時的朋友便給我打來了電話:「要不要來安特衛普過周末?帶你逛那兒的花市。」聽到花市二字,我立馬振奮起來。不買束漂亮的花,真辜負了這大好春光。而看花、買花最好的地方,當然是安特衛普。
花與咖啡
安特衛普位於比利時西北的斯海爾德河畔,海陸都四通八達,周六下午,在網上訂張20歐元的票,我便趁著餘暉踏上了前往安特衛普的旅途。沿路景色逐漸從法國東北工廠群變成了比利時田園風光,夕陽下大片麥田以及路邊含苞的鬱金香,都讓我更加期待安特衛普的花市之旅。
華燈初上,列車駛進安特衛普中央火車站,我馬上就被這座巴洛克風情的火車站所震撼。在站臺上接我的朋友看到我吃驚的表情,不禁投來了一種「看鄉巴佬進城」的目光。
我們住進了位於市立美術館附近的青年旅館,這家旅館因為現代摩登的裝潢設計而小有名氣。經理告訴我們,要去花市,明兒可一定要早起。
第二天7點不到,我便被朋友拖著起床,匆匆啃了兩片麵包就上路了。經過銅門緊閉的市立美術館和萬籟俱靜的富蘭克林大街,我開始聞到一陣微弱的花香,中間還夾雜著咖啡的味道。沿著香味我們找到了位於舊城中心的市集廣場。
大廣場現在被三個圈包圍,最外面是弗拉芒風格的古建築,中間一圈是咖啡館,最裡面則是早市攤位。攤位以廣場中心的「布拉博扔手」青銅像輻射開來,傳說布拉博是安特衛普的開埠之人,他砍掉了強收過河費的巨人的雙手,保衛了斯海爾德河兩岸的和平。
和阿姆斯特丹規模龐大的花市不同,安特衛普的花市更像是市民在周日早晨的聚會,賞花、聊天、喝咖啡才是正事兒。7點半左右,花市雖然擺上了各種鮮花,但更多的是水果蔬菜,我們向一位攤主詢問才知道,這個時間段是大媽們的採購時間,要先把最新鮮的蔬果賣出去,要想買花,最好先在旁邊的咖啡館等一下。
我和朋友在市政廳門前的一家露天咖啡館坐下,老闆用荷蘭語和我朋友聊起天來。他告訴我們,這個廣場在14世紀時就已經有花市存在,後來隨著荷蘭海上貿易的發展,這裡逐漸變成了一個大型貿易中心,1531年,廣場附近還開設了歐洲第一家證券交易所。不過1566年,廣場在宗教戰爭中付之一炬,重建後就變成了一個被咖啡館包圍的周日鮮花市場。
周圍花香漸濃,不知不覺我們已經被各種鮮花包圍。地上、攤上、雕塑旁,擺滿了玫瑰、芍藥、百合,等等。
9點過後,花市上的人越來越多,但坐著看花的人還是比站著買花的多,不少穿著時尚的老人坐在街邊咖啡館吃起了早餐。朋友跟我開玩笑道:「中國有廣場舞,這裡有廣場花市,都是大爺大媽們的最愛。」
花鳥市場上演「國王選舉」,巷子深處藏有「鮮花炸彈」。
花與鳥
對於安特衛普人來說,周日最好是在市集廣場上待一個上午,但對於我這樣的背包客來說,只能在這裡淺嘗輒止。在咖啡館老闆的建議下,我們決定轉戰到梅爾街盡頭的花鳥市場看看。
走在寬闊的梅爾街上,老遠就能聽到此起彼伏的鳥叫聲。佔滿三四條大街的花鳥市場上,近500個攤位聚集了各種鮮花和鳥類,百鳥爭鳴的聲音震耳欲聾。
在一家紀念品攤位上,我看到一幅17世紀巴洛克大師塞巴斯蒂安·梵克斯的畫作《四季寓言》的複製品。攤主告訴我們,這幅畫描繪了17世紀時花鳥市場的繁榮景象——鬧區大街旁站著許多販賣鮮花的婦女。攤主說,其實這個花市在13世紀時是個賣鹿肉的集市,16世紀後才逐漸發展為一個鮮花市場,到了19世紀初,隨著拿破崙對安特衛普的改造,花鳥市場附近的大街相繼被拓寬,花鳥市場成為安特衛普最大的市場之一。
在市場中,有好幾家攤位的生意特別好,一看發現全是賣鴿子的。其中一位鴿子攤主頗為自豪地向我們炫耀:「一戰之前,我們這個集市就已經是歐洲最重要的賽鴿買賣場所。就算是現在也還有許多人從德國、法國等地跑來買鴿子。」這個市場上的賽鴿都經過嚴格的訓練,每位攤主都不想辜負曾經有過的美名。
走一圈下來,我發現花鳥市場的攤位設計比市集廣場上精緻很多:有的攤主會把玫瑰擺成一個愛心;有的會把鳥籠疊成好幾個三角形;還有的花鳥結合,在鳥籠周圍放滿了三色堇、鬱金香等等。不僅如此,攤主們各個伶牙俐齒,態度親和,滔滔不絕地講述自己種花養鳥的故事。
花鳥市場的攤主怎麼都這麼了得,各個能表演脫口秀?一位資深攤主解答了我們的疑惑,原來,現在正值花鳥市場的「國王」選舉,這可是從1951年就設定的傳統。每年春天開始,市場裡的一些商家和顧客就會組成評審團,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觀察參選的攤販,從他們的口才、應變能力、幽默個性以及攤位的擺設等方面進行考察並評議,並在9月公布結果。當選「國王」的商家除了獲得一定的物質獎勵,在花鳥市場的名望還會大增。回答完我們的問題,這位資深攤主又忙著招呼其他人去了。看來,考核制無論在哪兒,都能發揮促進服務質量的作用。
花鳥市場附近還有許多小資青年的好去處。劇院路1號就是大名鼎鼎的當代藝術中心——城市劇院;劇院不遠的歐德街16號則是安特衛普著名的比歐漫畫屋,作為安特衛普最老的漫畫屋,這裡許多限量版漫畫都是「粉絲」的最愛;而我們最終把腳步停在了尼歐斯塔街8號——「午餐盒子」餐館,這是當地人最愛光顧的有機食品餐館,色彩鮮豔的波普藝術壁畫和粗獷的木質吧檯相得益彰,而豐富的創意健康料理更是這裡的金字招牌。
科爾(右)與工作人員在巴蒂摩爾花店內。
花與時尚
在安特衛普,人們還喜歡去逛巷子裡的小花店,其中最著名的一家,是歐吉街上的巴蒂摩爾花店。這是當今設計大師們最愛光顧的花店,現任迪奧的設計總監拉夫·西蒙,就常常來這裡尋找靈感。
穿過曲徑通幽的歐吉街,我們看到一家被鮮花鋪滿的小店,這就是巴蒂摩爾花店。滿眼的花牆和花籃,把小店變成了一個「鮮花炸彈」,好像稍稍一點燃,花朵就會撐爆整個小店。正在製作花牆的插花師傅告訴我,他們現在經常負責高價的裝飾項目,比如沙龍、晚會等等。這家小店的主人馬克·科爾,是現在全世界最紅的花藝設計大師,迪奧、華倫天奴等大牌都要出高價請他為秀場布置花卉,《星期日泰晤士報》形容這位35歲的花藝師為「花叢中最為熱門的名字」。我們非常想一睹他的真容,可這位插花師傅說,科爾現在很少在花店。不過他還是熱情地指給我們看了店裡科爾留下的插花作品,那些帶有油畫色彩的插花亂而有序,撞色和漸變既大膽又和諧。
店裡的介紹冊上,詳細記述了科爾的故事。科爾就出生在安特衛普,15歲以前,他一直懷有一個廣告夢,然而假期裡在父母花店打工的經歷一下子打開了他的想像大門,讓他一頭栽進插花藝術中。起初,由於科爾的插花過於前衛,花店生意並不太好,但也有幾個忠實的客戶,其中就包括了當時時尚品牌吉爾·桑達的首席設計師——拉夫·西蒙。2012年,當科爾準備關閉花店時,西蒙對他說:「你不如做點和時尚相關的插花藝術吧!」於是,科爾成為了西蒙的花藝設計師,幫助他完成在吉爾·桑達的謝幕秀。時裝秀大獲成功,科爾也聲名遠播。當被問起最愛家鄉安特衛普的什麼時,科爾說:「春去秋來,鮮花短暫,所以讓人更快樂又珍惜。」
正如科爾所言,安特衛普的春天很短暫,真正百花齊放的月份不過是3月末到5月中。不過,在這短短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可以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裡看到春天的痕跡:在魯本斯故居和聖母大教堂,能欣賞到魯本斯畫中的春天;在著名的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春天被畫在設計系學生的印花布料上;而在舊城的百年老街國家大道上,春天被擺在了琳琅滿目的櫥窗裡。
也許正因為這座城市擁有太多美麗的集市、花店和藝術品,所以安特衛普人才天生有一種感知美和藝術的能力,才誕生了許許多多傑出的藝術家,從學院派的魯本斯到天馬行空的科爾。
離開安特衛普前,我在花店買了一束白紅相間的山茶花。回去的火車上,我一路小心翼翼地捧著這束花,好像這樣,我就能把整個安特衛普的春天帶回家。
責任編輯:劉馨瑤
聲明: 版權作品,未經《環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