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陳鋒 見習記者 劉超鳳 北京、上海報導
從上海銀行到中國太保,再從中國太保到國泰君安證券,作為上海金融國資體系內「少壯派」的賀青,迎來了他新的人生履歷------國泰君安證券黨委書記兼董事長。
9月23日,《華夏時報》記者從國泰君安內部人士處確認,上海市委組織部當日上午到國泰君安集團,正式任命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太保」)原黨委副書記、總經理賀青為國泰君安黨委書記,未來再完成股東大會和董事會選舉確認程序後,賀青還將擔任國泰君安董事長一職。國泰君安原董事長楊德紅於數月前向董事會提交辭呈,但並未公布下一步走向。自此,國泰君安高管人事變動的傳言正式告一段落。
搞業務出身、低調務實,是賀青留給外界的印象,無論是2015年之前在上海銀行負責國際業務、公司金融等多項業務任副行長時期,還是此後進入中國太保主攻「集團2.0戰略轉型」擔任總裁期間,1972年生人的賀青是上海金融國資機構中難得一見的實幹型的領導。而外界關注的是,在「執掌」已經實現滬港兩地上市的國泰君安之後,賀青會給這家國內龍頭券商帶來什麼樣新的變化。
國泰君安一把手「交接棒」
事實上,在業內人士看來,1966年出生的原國泰君安黨委書記、董事長楊德紅與剛赴任的賀青年齡差距只有六年,楊德紅現年53歲,賀青47歲。此次國泰君安證券換帥並不算是新老交替,楊德紅依然處在「年富力強」的年齡段。
根據履歷顯示,楊德紅於2014年加入國泰君安,分別任黨委書記、總裁和董事長。在其五年任期內,楊德紅推動國泰君安實現了「A+H」股上市。在進入國泰君安之前, 楊德紅也一直在上海本地金融國企內部擔任職務,包括上海國際信託投資公司亞行業務科副科長、駐德國漢堡辦事處代表、投資銀行二部經理,期間還兼任上海上投國際投資諮詢有限公司總經理;此後於2002年至2014年進入上海國際集團及其下屬金融子公司內擔任諸多職務;2015年楊德紅走馬上任國泰君安證券,在其任職黨委書記董事長期間,成功推動國泰君安分別於2015年、2017年在上交所、港交所上市,使之成為國內第十家「A+H」券商股。
2019年上半年,根據國泰君安上半年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41億元,同比增長23%;歸母淨利潤50億元,同比增長25%,業績比較靚麗且連續多年保持AA評級。
而對於繼任者賀青,《華夏時報》記者查閱到的官方履歷則顯示,其於中歐國際工商學院EMBA畢業,曾任職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市分行、美國大通銀行上海分行企業金融部,然後加入上海銀行,歷任上海銀行浦東分行國際業務部經理、浦東分行行長助理,上海銀行國際業務部總經理、公司金融部總經理、行長助理、副行長,上海閔行上銀村鎮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也是上海銀行當時5名副行長中最年輕的一位。
2015年11月,賀青離開上海銀行,擔任中國太保黨委副書記、副總經理。在前往國泰君安之前,賀青擔任中國太保執行董事、總裁,太保資產董事。在近四年的時間內,中國太保新一屆董事會於2017年規劃啟動「轉型2.0」改革策略,圍繞「人才」、「數字」、「協同」、「管控」、「布局」五大關鍵領域進行。賀青是協助董事長董慶偉推進這一戰略的主要負責人。
在啟動「轉型2.0」後的第一年,中國太保2018年營收首次突破3000億大關。2018年,中國太保實現營業收入3543.63億元;淨利潤為180.19億元,同比增長22.9%。截至2018年末,中國太保管理資產達到17035.26億元,較上年末增長20.1%;總客戶數達到1.26億,連續三年保持增量過千萬。2019年中國太保近三年規劃將完成最後衝刺收官,中國太保2019年的半年報數據同樣亮眼。中國太保實現營業收入2203.86億元,其中保費收入突破2000億大關,達到2078.09億元;淨利潤為161.83億元,同比增長96.1%。
在業內人士看來,無論是帶領國泰君安在兩地上市的楊德紅,還是作為中國太保推動戰略轉型的主攻手之一的賀青,兩人都在各自的崗位上交出了不錯的成績單。
國泰君安金融科技轉型「暢想」
「國泰君安高管變動之所以備受市場關注,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上海市政府日前正式啟動上海區域性國資國企綜合改革試驗,並且在9月初就對外公布了《上海市開展區域性國資國企綜合改革試驗的實施方案》。」9月23日,一位接近上海國資系統的匿名人士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就在9月19日,上海市政府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海市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白廷輝介紹了上海區域性國資國企綜合改革試驗的主要內容和推進落實情況。他介紹,目前,上海共形成了20餘個改革項目的具體操作方案,涉及國資布局、產業整合、企業分類、整體上市、企業領導人員管理等領域,正在逐個推進,並制定了貫徹落實行動計劃。
《華夏時報》記者了解到,行動計劃的總體目標重點是做強、做優、做大、做實國資國企,推動國有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分目標把突破點放在黨建、改革、發展、監管等方面。而在上海金融國資改革中,中國太保和浦發銀行、國泰君安被視為分別以保險、銀行和證券為核心的三大金控平臺。
值得關注的是,賀青「執掌」國泰君安證券,在業已完成兩地上市之後,他會帶領這家龍頭券商走向何方。
發力金融科技或許成為關鍵詞。
當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成為熱門詞彙,金融業中AI智能、人臉識別等技術開始廣泛應用的時候,國泰君安作為券商機構的代表,早已經走在前列。
在此前國泰君安發布的《2016-2018年發展戰略規劃》中明確提出,要以「科技+服務」雙輪驅動零售戰略,零售業務板塊將以金融科技為引領,通過移動互聯、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等新技術應用,推進公司零售客戶綜合服務體系建設。
在國泰君安的2018年年報中,《華夏時報》記者發現,國泰君安手機終端君弘App用戶超過3000萬戶,較上年末增長36.4%,月活躍度排名行業第二位。與此同時,國泰君安2018年在信息技術方面的投入金額高達10.51億元,成為整個行業內僅有的兩家金融科技投入超過10億元的券商之一。
此外,在今年八月末舉行的2019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創新大賽上,國泰君安證券推出的基於自然語言處理和知識圖譜的金融市場事實核驗與風險預警平臺成為514個人工智慧創新項目中金融行業融合應用前三名。該平臺是利用自然語言處理、知識圖譜等關鍵技術,提升對海量金融財年報等信息的結構化知識抽取效率,實現智能化事實核驗、風險預警等功能,輔助金融市場監管。
「佣金戰幾乎接近尾聲,財富管理業務的轉型與發展越來越被重視,這就是證券行業在目前網際網路金融浪潮中對於自身商業模式的革新。在Fin-tech的大背景下,對於證券行業來說,這一輪變革,將由科技的發展來驅動,但最終則由差異化的服務和運營能力來決勝。證券行業是一個高度依賴信息技術的行業,科技的份量越來越直接關係到券商服務質量升級的厚度。如何做到以人為本,因人而異,如何面對監管嚴格、服務同質的當下,會是所有券商轉型過程中的重要課題,也是科技賦予金融行業的新機會。」對此,上海一家大型券商相關負責人接受記者採訪時坦言。
這或許也將是賀青赴任國泰君安證券後承擔的重要使命之一。
編輯:劉春燕 主編:陳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