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總體規劃是城市發展的總綱領,是引導和調控城市建設,保護和管理城市空間資源的重要依據和手段。
改革開放以來,日照市曾四次編制城市總體規劃。通過總規的實施,日照的城市發展布局逐步建立,城市功能不斷完善,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城市品位逐步提升。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充分滿足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以及港口、鐵路、機場、精品鋼鐵基地等重大項目和設施建設需要,市規劃局啟動了第五版城市總體規劃編制。
11月22日,日照市規劃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對日照市城市總體規劃(2018—2035年)進行解讀。
規劃層次
本次規劃分為市域和中心城區兩個層次。市域為日照市行政轄區,中心城區包括市區現狀九個街道、濤雒鎮、以及虎山鎮東部區域。
城市性質
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性質為:我國濱海生態、宜居、旅遊城市,現代化港口城市和臨港產業基地。
城市規模
規劃至2035年,中心城區人口規模為160萬,建設用地規模為197.2平方公裡。其中主城區120萬人,旅遊當量人口17萬人,建設用地148.9平方公裡;嵐山城區35萬人,建設用地39.5平方公裡;山海天旅遊度假區人口5萬人,旅遊當量人口5萬人,建設用地8.8平方公裡。
城市發展策略
規劃積極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確定了五大發展策略,分別是:夯實生態優勢,建設宜居旅遊名城;協調區域發展,做大做強海洋經濟;改善內外交通,全面提升開放水平;優化功能結構,推動城市轉型創新;均衡公共服務,統籌城鄉共享發展。
空間管控
構建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等「多規合一」的空間規劃體系。秉承生態立市的發展理念,劃定生態空間、農業空間、城鎮空間及開發邊界,城鎮空間佔市域面積的11%。
城鎮空間布局
1、市域城鎮布局。規劃打造「中心城區—縣城—重點鎮—一般鎮」的四級城鎮等級體系,構建「一帶、兩副、四通道」的市域空間結構。一帶,即濱海城市發展帶;兩副,即莒縣縣城、五蓮縣城,為市域城鎮體系次級中心;四通道,分別是北部城鎮發展通道、中部城鎮發展通道、南部城鎮發展通道、西部城鎮發展通道。
2、規劃區空間布局。規劃形成「雙城雙區多組團」的帶狀組團城市。
雙城:即主城區和嵐山城區,主城區是全市的行政、商業、金融和旅遊中心區,形成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發展的綜合性城區,嵐山城區是日照發展臨港產業的主要空間載體之一、輻射帶動魯南城鎮發展帶的城市副中心;
雙區:即山海天旅遊度假區和濤雒太陽文化旅遊區,山海天旅遊度假區依託現狀往北拓展,成以濱海旅遊度假、村莊式旅遊度假、居住生活等功能為主的北部海濱旅遊區,是日照未來海濱旅遊度假的主要載體。太陽文化旅遊區依託付疃河、巨峰河口溼地及海濱自然資源,挖掘堯王城遺址、「太陽城」、丁肇中祖居等文化內涵,建設形成國際著名的生態文化旅遊區。多組團:即河山鎮、後村鎮、碑廓鎮、虎山鎮4個重點鎮和巨峰鎮等8個一般鎮。
綜合交通體系
優化提升港口功能布局,規劃京滬高鐵二線等9條鐵路、董梁高速等9條高速公路,打造「八橫五縱」的市域快速通道體系,構建以港口為核心、海陸空一體的立體化交通系統與公共運輸系統,打造區域性國際航運物流中心和綠色交通城市。
公共基礎設施配置
統籌新老城區功能,均衡配置教育、文化、醫療、衛生、體育等公共設施,優化完善規劃城市水、電、氣等市政公用設施,打造「15分鐘生活服務圈」,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現代化海濱城市。
城市風貌特色
突出日照依山傍海的景觀特色,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人文特色,以海濱岸線景觀軸為骨架、自然山體為背景,打造環境宜居、特色鮮明的城市景觀風貌,形成「一帶四廊多節點」的城市風貌結構,塑造具有地域特徵、時代特點、特色鮮明的美麗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