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概況
上海位於北緯3 1°1 4′,東經1 2 1°2 9′;地處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東沿,長江三角洲前緣;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接江蘇、浙江兩省,北界長江入海口,長江與東海在此連接。
上海(Shanghai),簡稱「滬」或「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中國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國家物流樞紐。全市下轄16個區,總面積6340.5平方千米,2019年常住人口2428.14萬人,戶籍常住人口1450.43萬人,外來常住人口977.71萬人。
上海市遙感影像圖(2020年)
二、行政區劃
1949年末,上海劃分為20個市區和10個郊區。後經多次行政區劃調整和撤縣建區。據民政部門統計,至2019年末,上海有16個區,共105個街道、107個鎮、2個鄉、4416個居民委員會和1572個村民委員會。
上海市行政區劃(2019)
三、空間布局
形成「一主、兩軸、四翼;多廊、多核、多圈」的市域總體空間結構。
1.「一主、兩軸、四翼」
以中心城為主體,強化黃浦江、延安路-世紀大道「十字形」功能軸引導,形成以虹橋、川沙、寶山、閔行4個主城片區為支撐的主城
區,承載上海全球城市的核心功能。
2.「多廊、多核、多圈」
強化沿江、沿灣、滬寧、滬杭、滬湖等重點發展廊道,培育功能集聚的重點發展城鎮,構建公共服務設施共享的城鎮圈,實現區域協同、空間優化和城鄉統籌。
上海市空間結構圖(2017-2035)
四、城鄉體系
形成「主城區-新城-新市鎮-鄉村」的市域城鄉體系。
1.主城區
主城區包括中心城、主城片區,以及高橋鎮和高東鎮緊鄰中心城的地區,範圍面積約 1161 平方公裡,規劃常住人口規模約 1400 萬人。
中心城:為外環線以內區域,範圍面積約 664 平方公裡,規劃常住人口規模約 1100 萬人。強化上海全球城市功能能級,推進城市有機更新,增加公共空間和公共綠地,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地區就業水平和城市空間品質。
主城片區:規劃虹橋、川沙、寶山、閔行等 4 個主城片區,範圍面積約 466 平方公裡,規劃常住人口規模約 300 萬人。主城片區與中29 心城共同發揮全球城市功能作用,以強化生態安全、促進組團發展為空間優化的基本導向,圍繞軌道交通樞紐促進空間緊湊發展,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加快產業轉型和空間調整,適當增加就業崗位,促進產城融合。
2.新城
重點建設嘉定、松江、青浦、奉賢、南匯等新城,培育成為在長三角城市群中具有輻射帶動能力的綜合性節點城市,按照大城市標準進行設施建設和服務配置,規劃常住人口約 385 萬人。
上海市城鄉體系(2017-2035)
五、土地利用
至2035年,全市耕地、林地等非建設用地佔全市陸域土地總面積的53.2%以上,全市建設用地控制在全市陸域土地總面積的46.8%以下。
上海市規劃用地平衡表(2017-2035)
上海市土地利用規劃(2017-2035)
六、交通規劃
構建由鐵路、城市軌道、常規公交和輔助公交等構成的多模式公共運輸系統,形成城際線、市區線、局域線等 3 個層次的軌道交通網絡,同時預控研究若干軌道交通通道。至2035年,主城區、新城軌道交通站點 600 米用地覆蓋率分別達到 40%、30%,全市公共運輸佔全方式出行比例達到 40%左右,中心城平均通勤時間不超過40分鐘。
上海市軌道交通網絡功能層次一覽表(2017-2035)
上海市綜合交通規劃(2017-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