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是一種神奇而又實在的東西,香港也是。也正因為不是什麼東西,很難科學地、準確地說得清楚,介乎一種感情與理智之間,十分個人。所以我的香港味道跟你的香港味道不盡相同,其實也肯定不一樣,這才有趣。」———歐陽應霽
香港,這顆東方明珠,無論你是否去過,提到香港這個名字,你腦海中浮現的是什麼?一杯絲襪奶茶,為人津津樂道的廟街,百花齊放的香港電影,還是港人那一口聲調婉轉的粵語?是的,香港只有一個,但正如歐陽應霽在《香港味道》裡面所寫的一樣,「我的香港味道跟你的香港味道不盡相同」,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香港,一個自己心目中的香港模樣。
不因繁華而諂媚,不因流言而冷落,喜歡就是喜歡。我喜歡香港,就算在眾人眼中她是個濃妝豔抹的姑娘,卸下妝容,仍能發現她本質的美。大多數人只看見其繁華的表面,那些高山與離島,仿佛養在深閨人未識。她需要一個發現者。
初春時節,細雨濛濛,我們穿過喧鬧的都市到達九龍的南蓮園池和志蓮淨苑。「城中古園,鬧市尋幽,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園池以唐風為據,把唐代木結構建築及園林風格重現於當代,用泉水,山石,林木,花草,亭閣,曲徑,橋梁等組成實物的景觀名園,園內曲徑通幽,讓人以為身在某個偏遠的江南園林,一抬頭看見遠處高樓林立,回首身旁多是外國遊客,才回想過來,原來此刻在香港,又不禁感嘆,居然在香港,這份寧靜多麼難得,那一刻好像懂了詩人說的「一徑抱幽山,居然城市間」。
從園林出來,開始前往鴨脷洲。這是位於香港南區香港仔對面的一個小離島,與南丫島相鄰,鴨脷洲的脷字,在粵語中是舌頭的意思,因其形狀狹長像鴨舌而得名。在粵語,舌的讀音近似蝕,因為忌諱,所以改稱為利,後來為了書寫便創造了脷字。鴨脷洲面積僅1.3平方公裡,但是在2011年統計,島上有約86,355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裡達66,426人,成為世界上人口密度第二高的島嶼,香港密度最大的島嶼。鴨脷洲與香港仔之間的海面,就是著名的香港仔避風塘,夜景也是香港一絕,位於香港黃竹坑的海洋公園也在鴨脷洲的對面。
這裡最大的賣點不僅是海,而是避風塘的漁港,這裡經常停泊著無數的漁船,特別是避風塘的夜晚,更是堪稱香港一景。避風塘內還有穿梭不息的各種輪渡與觀光船,都是木製的小漁船,突突的遊弋在港灣,是現代都市難得一見的景觀。
這裡還有香港的兩處法定古蹟,一個是洪聖廟,一個是水月宮。洪聖廟在鴨脷洲洪聖街9號,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鴨脷洲洪聖廟於清朝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由當地漁民集資建成,祈求漁民出海平安,為南區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建築物。每年農曆二月十三日為洪聖爺誕,鴨脷洲街坊同慶公社每年均舉辦大型慶祝活動及賀誕巡遊。碰巧我們今天剛到達島上,就遇到了第一次大巡遊,本地居民穿上紅色衣服,抬著轎子和牌匾,舉著旗幟,在鴨脷洲大街巡遊,同事們也一直跟隨著巡遊的隊伍拍照。巡遊隊伍從洪聖廟出發,到達水月宮,然後穿過鴨脷洲大街,經過大街邊上的一個小廟燒香之後,最後再返回洪聖廟。他們在三個廟宇裡舉行了祈福的儀式。一周後的上午十點,還要在海邊舉行放水燈祈福,下午兩點,還有巡遊大會演。
看完巡遊,我們前往避風塘的漁港,等船的空隙在岸邊溜達,由於鴨脷洲距離深圳很遠,所以這裡幾乎沒有內地的遊客,香港本地人也不會到這裡遊玩,倒是外國遊客比較多,還有當地的一些老人在這裡轉轉,所以難得非常安靜。如果天氣不錯,這裡很適合發呆。趴在欄杆上,漁民將船停靠在岸邊,在船上販賣剛打撈回來的魚鮮,也許是約定成俗,客人透過欄杆的縫隙告訴漁民自己的需求,漁民從船艙下面撈起魚稱好後利索的去除內臟,然後放在長竹篙的網袋裡傳給岸上的客人,客人接過魚後把錢放在網袋裡,漁民便開始收回竹篙,一單充滿信任的小生意完成了。
大多數時候漁民捕到的海鮮都是送往島上的餐廳,所以鴨脷洲上的美食還是不少,最主要是靠近大海,難得的是鮮活。
碼頭上有輪渡有漁船有遊艇,我們乘坐的sanpang船是特首指定的船,木船不大,核載12人。船行駛在海上,風中響起音樂聲,與迎面而來的船上不相識的朋友揮手問好,不相識也無所謂了,當下開心就好,活在當下,把握每一個美好的瞬間,也許這才是我們在旅行中送給自己最好的禮物吧。
在多種旅行方式興起的今天,傳統旅遊業經受著考驗也面臨著機遇,無論今後旅遊市場如何變化,身為旅遊從業者,我們在這條路上慢慢探索不斷創新,當初的熱愛還在,我們相信「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PS:此次行程為易凱全新打造,四月正式開團,敬請期待,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