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古今
《玩具總動員4》整體架構還是基於胡迪搭救其他玩具,就像前幾部出現的,胡迪救巴斯光年,胡迪救翠絲,巴斯光年救胡迪,但是很多細節的感覺都不一樣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自己太過沉迷1-2部了。牧羊女的角色轉變很大但是很成功,從溫柔體貼轉換到了近些年Disney大推行的獨立堅強,聰明勇敢的女主形象,已經脫離了唯一主人的玩具,追求自由,想要將快樂帶給更多的孩子,Disney做到了再一次將女權完美的融入角色,塑造出勇敢獨立的女性形象。
蓋比娃娃的加入,推動了整個故事線,結局圓滿,但是,蓋比娃娃的傀儡班森是真的嚇到我了,讓我秒想到了安娜貝爾,我慫了,居然被動畫片嚇到了。胡迪將發聲器給了蓋比,告別了巴斯光年,翠絲,彈簧狗這些老朋友,和牧羊女一起浪跡天涯了,這一段告別真的淚目了,是胡迪同巴斯告別,也是胡迪同我們這些已經長大了的觀眾告別吧。同時,也是我們在同我們的童年告別吧,陪伴我們長大的動畫陸陸續續都到了終章,感恩陪伴,告別童年,但希望童心依舊。
《玩具總動員4》電影沒有沒有什麼失望,有人說關於最後洋娃娃為什麼這麼自私,最後為什麼沒有把發聲器還給胡迪,胡迪為什麼不要回來?這可能是沒有懂整個電影的意義和最後巴斯光年所說的:胡迪沒有被遺棄,胡迪也不會再遺失。去看了第四部,按道理我應該很難過,因為畢竟胡迪決定要做一個「流浪」的玩具了(畢竟他已經失去了發音盒,不會再有人願意玩他了),《玩具總動員》可能還會繼續下去,但是對我來說,真的捨不得,因為不僅僅是他和巴斯光年的分開,更是那麼多年他對玩具主人的goodbye,但編劇儘量不那麼煽情,給我們輕描淡寫快樂結局帶過。
在此之前,胡迪也好,每一個玩具也好,他們放在第一位的永遠是善良的孩子主人,「他需要我!」這是他存在的意義。其次就是玩具同伴,同伴有難他拼盡全力營救,哪怕到了這一集,一個新來的自認為是垃圾的叉子。可是最後,他選擇了愛情。亦或是自由。講真,我從內心真不希望他流浪,沒有那些夥伴,彼此都會失落吧。20多年前,我看了《玩具總動員》第一部,是它讓我覺得動畫片還可以做的那麼真實,真實到我以為玩具在我們不在家時真的會自己活動,讓我覺得我應該對我的玩具好一點。然後一發不可收拾愛上胡迪和巴斯,第一部是正版DVD,看了又看,看了又看,連幕後花絮都有。我願永遠童心未泯,也願自己能有一個像胡迪和巴斯那樣忠誠的玩具,多保重,牛仔。
一生溫暖純良,不舍愛與自由,胡迪在成長,他對主人的感情說不好,像老父親,像男朋友,像忠犬(不是舔狗),最後,他選擇了做一個對世界溫柔以待的人。巴斯光年也在成長,成為了一個像胡迪一樣有擔當的玩具,最終也一定會找到自己。對於3次比較生硬的人物態度轉換,首先胡迪選擇離開主人,確實有不少鋪墊,但是由於前期表現胡迪對主人的忠誠用力過猛,這些鋪墊顯得就弱了。然後是牧羊女選擇幫助胡迪,這個我比較能接受,畢竟她心裡有他的位置,她愛的就是那麼一個胡迪。最後,麥比的洗白不能接受,但是畢竟是照顧孩子的感受。
一直覺得我的玩具們都是有生命的,從小就會一直和他們講話。影片的最後邦妮新做的玩具問叉叉為什麼我是活的,叉叉說不知道,其實大家都知道,是他們的孩子給了他們生命呀。《玩具總動員4》好看,驚險又有趣,甚至有些稍稍恐怖的情節,還有忠誠守護,還有愛情友情親情,以及最終的自我成長。但看完覺得它太過精雕細琢,反而喪失了一種古樸粗糙的美。它好像什麼都涉及,想努力感動你,但是終究差那麼一點。雖然說當文化成為理解的障礙,運用不夠恰當也會成為作品的阻礙,迪士尼式的標準五段式也的確放之四海皆準,但看多了讓人覺得少了點韻味。
小的時候迪士尼給了我足夠多的夢,長大了比起絢爛的王子公主的故事,反而更傾向於東方式的寫意美學。大概作品無關優劣,只是看故事的人喜好變了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