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老話說:「神龜雖壽,猶有盡時。」無論年輕的時候,一個人有多風光無限,終究也要面臨衰老的那一天,所以如何安然幸福度過自己的晚年生活,是很多上了年紀的人一定會考慮的問題。
近日,在網上看到提問:有三十萬存款的老人,和每月退休金兩千的老人,哪個活得更加舒坦?
這個問題背後所要探索的問題,其實是以哪種方式度過自己生命的最後一程性價比最高。那麼接下來,就跟著小編仔細分析一下。
每個月的花銷
首先,如果一個人沒有投保,而是儲蓄了三十萬,打算藉此度過自己的晚年。
從60歲開始算起,如果他只活10年,那麼他每年只能花三萬,平均到每個月也就是兩千五百塊,只從數字看的確比退休金兩千的老人要高。
可是人很難預料自己究竟能活幾年,如果他壽命比較長,超過了這個時間界限,那麼他後面幾年的生活就可能因為積蓄花光,而異常悽慘。
如果他在一開始將三十萬放進銀行賺取利息,可三十萬能夠賺取的利息實在有限,按3%的利率算,三十萬能夠賺取的利息大概是九千,每個月也就是750塊。
在當下社會裡,一個月750塊根本生存不下去,就算勉強生存下去了,生活質量也不可能好。
若為了生活質量,他每個月從三十萬裡拿出部分供應自己生活,那這就意味著本金越來越少,隨之利益也會逐漸減少。
而擁有兩千塊固定退休金的老人,根本不用擔心這些問題,只要他活著,每個月的收入就不會斷,兩千塊足以保證他度過相對來說還不錯的生活。
並且,他的退休金會隨著居民收入增長而增加,不用擔心通貨膨脹等問題,不像只有三十萬存款的老人一樣會對未來產生焦慮。
他的心理狀態要更加平和,因為生活有保障,不用為明天的麵包而擔心,不用為積蓄逐漸減少而心生恐慌。
抗風險能力
其次,擁有退休金的老人在社會福利上優於沒有退休金的老人,如果生病住院了,社保會負擔80%以上的醫療費;而沒有社保的老人,顯然抗風險能力更差,可能生一次病就會消耗完所有積蓄。
最後一點是防止被騙、被算計,人年紀一大,腦袋就會不靈光,很容易被騙。三十萬是一筆不小的存款,有心的騙子、無良知的兒女一定會惦記,一旦被騙,老人的生活必然會置於險境。
而擁有每月固定退休金的人,就算被騙,數額也不會太大,後續的生活依舊還能繼續。
所以從方方面面評估,前期給自己投社保,都比單純儲蓄對安度晚年更有利。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一個人只有基本的衣食住行有保障了,才能談幸福感生活質量。
雖然錢不能萬能的,有錢的人不一定幸福,但沒錢的人一定不幸福。晚年生活過得好不好,年輕時有沒有為自己攢下豐厚的經濟基礎是關鍵因素。
人的心態很重要
我們都說,要優雅的老去,但不能空說一句話,要有切實的地基,支撐一個人優雅的老去。做好經濟準備對安度晚年來說異常重要,心理建設也不容忽視,畢竟人都會恐懼衰老。
衰老對人來說很可怕,意味著很多事情都會在能夠操控的範圍之外,但衰老又是無法避免的自然規律,生而為人,我們只能接受,並且想辦法過好生命的最後一程。
即便進入了晚年,也一定要對生活充滿興趣,不要放棄對生活的追求。
有不少老人,因為退休後兒女不在身邊,又沒有事情可做,就算退休金足以支撐他們去尋找一些人生樂趣,也懶於走出家門,每天在家中悶悶不樂。
有些老年人成日沉湎於過去的人和事,為往日的遺憾而後悔不已,這些沒有什麼好處,還傷害自己的身體健康。
人活到最後一程,要明白凡過去了的事就讓它過去,應當看向未來,設想今後應當幹些什麼事,如何地去完成它。
沒有人不怕死亡,但也沒有人能避免死亡,最好的方法是關心其他的事情,使自己的興趣便廣泛。生活變有趣,那麼在迎接死亡的時候,我們便可以更加坦然。
- The End -作者 | 神奇小小參考資料:《Psychology and ag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