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後代的問題受到了很大的關注,原因有兩個:一是他們當時,經常擾亂中原,令人困擾,難以徵服;二是像其他古代遊牧民族一樣不乏完整傳承的例子,如先秦肅慎是後來的女真,現在是滿族。戰國時代的東胡是以後的鮮卑、契丹、大遼以及現在的達斡爾族,還有例如唐朝出現在人們視線中的室韋,也就是現在的蒙古族等,種類繁多。而只佔歷史半壁江山的匈奴後人卻是難以找到的痕跡,就像月亮突然隱藏起來,留下了滿天的星星一樣,找不到一絲痕跡讓人顯得略有失落。那麼,古代的匈奴人有後代嗎? 如果有的話,現在的後人在哪裡?
事實上,現在很難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找到一個「純正」的匈奴後裔。匈奴的演變非常清楚。一個人走向西方,加入了陌生和困惑的歐洲,另一個走向南方,加入像浩瀚的大海一樣的中國。因此,我們只能整理匈奴消失的過程,尋找匈奴留下的線索,但找不到「完整」的匈奴人。
匈奴起源於我國的陰山、大青山一帶,他們的祖先是夏后氏淳維,也就是說和我們漢人一樣,同屬炎黃子孫。但匈奴的演變是非常複雜的,因為他整合了許多不同的民族部落。 因此,他們的名字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也有很大的不同,如從西周到春秋戰國,分別為葷粥、戎狄、戎翟、義渠、山戎、獫狁等。 直到戰國中期,他們才有匈奴這最終的名字。
匈奴本來是要像獵犬和野獸一樣兇猛的,事實上並不是虛名。 戰國時期,戰國時代最早修的建長城的是秦,趙,燕三國,秦,趙長城是防禦匈奴的作用,燕長城是防禦東胡。然而,當年匈奴的實力比東胡弱,甚至對西邊的大月氏也懷有敬畏之意。 因此,有一種理論認為,匈奴被夾在東胡和月氏中間受氣一說。但是從最開始,從頭曼單于(第一位單于)開始,匈奴就擁有了稱霸草原的實力。 當時,中原大地是被視為第一位中國皇帝嬴政的天下,頭曼也想往南擴大利益,於是兩個雄主登臺,只得你死我活。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實施了大將領蒙恬「清除」戰略,一口氣把築巢於河南地的匈奴從高闕塞趕出。後來,秦始皇命蒙恬一邊駐屯,一邊集結民力,連接原來的秦、趙、燕三座長城。 顯然,後世文人對秦始皇最大的疑問就是為何不徹底徵服匈奴,都能統一六國,為何不能將匈奴「一鍋端」呢? 其實不是秦始皇不想,而是根本做不到。
這是因為,冷兵器時代的草原大漠的戰爭比攻佔城堡複雜得多,中原王朝的缺點不是武器裝備,而是軍馬的劣勢和後方補給,甚至氣候的原因都不能忽視。因此,中原王朝只適合引誘敵人,包圍和消滅敵人,而不是漫無目的地尋找匈奴。 比如公元前244年,「趙破匈奴之戰」非常成功,其原因是「誘敵深入」計劃的實施得以完善。秦始皇是明智的。 如果不能重現趙國的成功,就應該進行積極的防守,但最終導致了這樣的結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邊境問題。
秦始皇去世後的第二年(前209年),中原戰火再起,匈奴在冒頓單于的帶領下,逐月氏,白羊樓煩,搗毀東胡,控制北部屈射,帶領匈奴走向繁盛。因此,西漢建立時,漢匈戰爭完全是以貧窮和軟弱進行的。但是高祖劉邦豪情萬丈。沒有把匈奴人的眼裡,結果是,200年前的冬天在白登山被困了七天七夜。因為劉邦的折戟沉沙,所以後世漢朝在對待匈奴的問題上是非常軟弱的。
漢武帝才華橫溢,16歲成為接班人,18歲制定了反擊匈奴的策略。一是派張騫到西域,聯繫西大月氏,成立「破匈奴右臂」聯盟;二是育好戰馬,訓練士兵,製作精良武器,積極備戰。客觀來看,漢武帝的這兩套方案是非常正確和恰當的。首先,匈奴在漢初在西域設立了「僮僕都尉」,使西域各國成為他的「供血站」,漢朝切斷此供應鏈是必要的。雖然張騫往返西域20多年,到月氏國遊說失敗,似乎沒有什麼收益,但最終卻與烏孫國結盟,開闢了絲綢之路,使漢朝看到了一個更廣闊的世界。 也讓西方世界彼此對漢代文明有了新的認識。
到了漢宣帝時期,「斷匈奴右臂」聯盟的作用尤為明顯,並且加上漢武帝時期軍事手段的重大效果,因此漢宣帝以烏孫為據點,於公元前六十年設立西域都護府,結束匈奴「翻身」的可能性。此後,匈奴經歷了饑荒、內部分裂、其他草原部落圍攻等一系列打擊下由盛及衰。因此,代表南匈奴的呼韓邪單于於絕境下,在公元前51年到長安跪拜漢宣帝,正式成為大漢臣民。 在最初的36年裡,大漢獨自消滅了北匈奴,呼韓邪回到家鄉。 前三十三年,呼韓邪娶了王昭君,向漢元帝磕頭,示匈奴與漢人結為親家。
東漢建立後,匈奴繼續分裂為南北兩部分。 當年呼韓邪單于歸漢的情景再現。 南匈奴回到漢朝,被安置在邊境,與漢人生活在一起,北匈奴繼續在草原上遊蕩。北匈奴就像一隻驚弓之鳥,不費吹灰之力就被消滅。所以在漢武帝時期,被竇憲大將軍幾次攻擊,再也無還手之力。 公元93年左右,匈奴人部分選擇西遷,另一部分則被鮮卑(東胡分支)兼併。 也許有人認為匈奴的歷史應該到這裡結束了,其實還很遙遠,他們只是蟄伏起來了。
東漢末年,曹操將匈奴分解為五個部分,分別置於漢朝邊境,與漢人共同生活。 因此,也是民族融合的結果,匈奴人幾乎都有漢姓。然而,西晉建立後不久,「八王之亂」就發生了。 漢姓匈奴劉淵舉著「劉阿鬥」子孫的旗子率部崛起,於公元308年建立漢朝,被後世稱為北漢。 北漢在劉源子孫劉和,劉桀、劉聰傳了11年就滅亡了。劉桀之後,劉淵義子劉曜,建立了被稱為前趙的政權。 但前趙依然是曇花一現,成立僅10年就被羯族人石勒攻滅。 至此,代表了屠各匈奴分支就此消失,剩下的與其他民族融合。
屠各匈奴滅亡後,匈奴其他分支登上歷史舞臺,露出一瞥。 分別是稽胡、弗匈奴和盧水胡。
盧水胡是羌人,南匈奴,月氏族等民族的融合。 公元397年,部落首領蒙遜成立北涼政權。 此後,北涼在甘肅一帶和河西迴廊附近實現縱橫交錯,經營了60多年,但最終被柔然所滅。
鐵夫匈奴是從匈奴(父親)和鮮卑(母親)融合而來的。 公元391年,鐵夫匈奴被北魏消滅 ,劉屈子逃到後秦,後來成立大夏政權,並出名了一段時間。 大夏最終被北魏滅掉,剩下的與鮮卑和漢族融合。
稽胡也屬於南匈奴。 稽胡生活在現在陝北和山西之間的山谷中。隋文帝時代歸順朝廷,隋煬帝時代由首領劉龍兒率領下反叛,但是被鎮壓了。 唐初,劉六兒率部歸順,不久叛變。 太子李建成奉命徵討,稽胡全軍覆滅。
總結:綜上所述,南匈奴的結束已經明確,他們在西漢後期與東漢時期與漢族融合,部分融入鮮卑。從西晉到五胡十六國,已半漢化的匈奴要麼被戰爭消耗,要麼與鮮卑、漢等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時期,經過民族大融合,匈奴基本上被「淹沒」在其他民族的大海裡。隋唐時期的延續,其實並不是純粹的匈奴,而是後來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因此,目前北方一些漢人並不排除與匈奴有一定的血緣關係,而「真正的」匈奴卻再也找不到了。 華夏大地上的南方匈奴就是這樣一個結果,那麼,北方匈奴西遷的情況如何呢?
北匈奴的盡頭
北匈奴向西移動,最終進入歐洲,並不是一直向西,而是走著停著,前後持續了近300年。 此後,這個好戰的民族在首領巴拉米爾、鄂克塔、盧噶斯、阿提拉、烏單等領導人的指揮下,戰鬥到歐洲大陸的各個角落,相繼徵服了東、西哥特王國、東、西羅馬等,於444年建立了匈奴帝國。
公元453年,阿提拉娶了一個19歲的勃艮第女孩伊爾迪科。 新婚之夜暴死。 隨後帝國也衰落了。公元454年,匈奴人在班諾尼亞戰爭中被東哥特人和吉爾代人打敗,標誌著匈奴帝國的滅亡。 阿提拉的三個兒子向西羅馬投降,而另一個鄧西克則逃往南俄羅斯。
綜上所述,向西移動的北匈奴和南匈奴的命運差不多,他在向西的過程中又和許多其他民族融合在一起,最終消失在歐洲大陸上。 因此,遺留下來的匈奴只能融入其他民族。 就像一滴水落到海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