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一列復興號CR200J型電力動車組迎著朝陽駛過烏魯木齊市天山區燕兒窩段。 蔡增樂攝
烏克蘭學生葉文在中國學習生活已有4年,喜愛旅行的他去過中國不少地方,而高鐵成為他在中國旅遊時主要的交通方式。
車廂裝飾好看,座位舒服;列車上各種小吃、盒飯、飲料都有,又好吃又便宜;時速超過300公裡,坐上車閉眼睡一會兒,就到站了……葉文一一列舉著中國高鐵的優點,在他看來,「中國高鐵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之一。」
葉文所說的,讓不少人感同身受。2015年底,中國高鐵營運裡程為1.9萬公裡,「十三五」以來,鐵路建設科學有序推進,高鐵運營裡程已達3.6萬公裡,覆蓋了95%的100萬人口及以上的城市。
從上海到北京,1300多公裡的距離,京滬高鐵最快只要4小時18分到達。經常往返京滬兩地的白領小李讚嘆:「比『朝發夕至』還方便!高鐵上還能點外賣,服務夠貼心的!」感慨更深的是家住浙江桐廬的潘阿姨。以前,從桐廬到杭州要乘輪船,一路風景一路搖,要花6個小時。2018年底杭黃鐵路開通後,桐廬與杭州主城間的車程僅僅需要半小時,真正實現了「同城」。
這5年,「八縱八橫」高鐵網基本成型,更多人享受到「高鐵紅利」。
「十三五」以來,中國鐵路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連續保持在每年8000億元以上,已基本建成連接主要城市群,以特大城市為中心覆蓋全國、以省會城市為支點覆蓋周邊的高速鐵路網,對省會城市和50萬人口以上大中城市的聯通能力、聯通時效大幅提升,初步實現了相鄰大中城市間1—4小時交通圈、城市群內0.5—2小時交通圈。這意味著,更多人進入「高鐵時代」。
一路通,則百業興。沿著高鐵線延伸的,還有產業發展線、人文交流帶、城市發展群。穿行的高鐵就像一把把鑰匙,打通了偏遠地區農副產品上行的路線,打開了「綠水青山」通往「金山銀山」的大門,讓各地的經貿往來活躍起來。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所長汪鳴表示,高鐵樞紐和通道,為構建現代流通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十三五」規劃的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先行保障。
這5年,持續不斷的自主創新和技術突破,讓中國高鐵技術引領世界。
「問供應商,他們不清楚,問國外同行,他們也沒遇到類似情況。」中車長客資深設計專家喬峰忘不了,研製高寒動車組列車時,工程師發現下雪天會讓剎車盤產生磨耗,超過一定程度就必須更換制動盤。怎麼辦?喬峰和同事們「長」在了車上,扎進電腦、回顧數據、分析變化,終於靠自己的力量解決了問題。
2017年6月,中國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中國標準動車組「復興號」正式通車。254項重要標準中,中國標準佔了84%,是目前全球運行能耗最低的高速列車。網際網路售票、刷臉進站、自動駕駛、自主檢測……這讓乘客感嘆全是「黑科技」的「最聰明的高鐵」,正是2019年12月30日正式開通運行的京張高鐵。以此為依託,未來中國還將進一步形成智能高鐵應用示範方案,構建智能高鐵技術標準體系,成為引領世界的智能高鐵應用國家。
這5年,中國高鐵成為「搶手貨」,駛向更多「一帶一路」相關國家。
印度尼西亞雅加達至萬隆(雅萬)高速鐵路、俄羅斯葉卡捷琳堡和車里雅賓斯克的高速鐵路、奈及利亞阿布賈城鐵……當今中國高鐵的世界影響力有多強?從各個國家和地區紛至沓來的高鐵訂單就可見一斑。
高鐵被稱作中國的「新四大發明」之一。還記得2015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考察時說,這兩年他走了很多國家,談得最多的合作項目之一就是高鐵。作為中國的一張亮麗名片,高鐵動車體現了中國的裝備製造業水平。
展望今年年底,鹽通高鐵、京哈—京港澳通道北京到承德段將開通運營,沿江高鐵、成渝中線高鐵等將開工建設。交通運輸部專家表示,預計到「十三五」末,高鐵營運裡程將達到3.8萬公裡,比「十二五」末增加一倍,在全球高鐵裡程的佔比超過2/3,繼續領跑世界。(本報記者 葉 子)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10月27日 第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