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作家朱天心在《三十三年夢》中,以京都為主要場景,記錄三十多年來一次又一次到京都漫遊行走的旅程,朱天心說:「京都就好像一個化石城,或者是鬼影重重的地方,它是將文化、美術、建築、歷史遺蹟等保留非常好的地方,那裡永遠是記憶的依憑之地。我每次走在京都,仿佛看得到自己的各個階段,我甚至可以看得到還在人世的爸媽的盛年。」朱天心說。
自公元794年日本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到公元1868年遷都東京為止,京都一直都是日本的首都。名滿世界的金閣寺、銀閣寺、上賀茂神社、鳳凰堂……京都擁有眾多幽靜的古剎與神社,古建的密度與年代之久讓京都成為世界上最富文化氣息的城市之一。
最近,新經典出版了林屋辰三郎所著的《京都》。林屋辰三郎為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在這本寫作於1962年的作品中,他憑著對京都的熟稔,以史學家的目光發掘京都的歷史與細節。在國內很多關於京都的遊記作品中,因為文化的隔閡對於京都歷史及建築的理解多停留於表面的觀感或穿鑿附會。
寫作《京都》時,林屋辰三郎在日本史的框架下分析各個景點的起源與變遷。天滿宮是怎麼來的?稻荷神社又有怎樣的淵源?護國寺代表了哪些政治特徵?法勝寺和院政政權有什麼關係?作者沿著時間軸將京東的各處名勝、風俗人情娓娓道來,從應仁文明之亂後的頹圮寫到桃山寬永年間的復興,再到鄉土產業帶領下的近代化。
《京都》中,作者從遙遠的數萬年前,京都尚是斷層沉陷形成的湖盆開始談起,到平安朝、鎌倉幕府、室町文化、戰國時代、江戶時代、明治維新……日本史上的每一個階段都在京都留下了痕跡。從誕生於不同時代的名勝古蹟中理解那個時代的文化、思潮、生活……
《京都》書影林屋辰三郎1939年畢業於京都帝國大學文學部,後歷任立命館大學教授、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京都國立博物館館長,曾指導京都市史的編纂等。這些專業背景讓他的寫作能進入到京都形成的整個歷史脈絡中去探求某個景觀在歷史中的坐標。
如第二章《古都以前——太秦》中,梳理了「渡來人」秦氏(自稱秦始皇的後代的弓月君)帶給今天的京都地區以農耕、築壩、養蠶、織錦等技術,並得到當時天皇的犒賞和賜姓,指出「秦氏的到來一下子將這個盆地(即京都)推上了歷史舞臺」。
以京都最古老的寺院之一的廣隆寺來看,它為人所知的由頭為「聖德太子建立七大寺之一」,以收藏國寶彌勒菩薩半跏像而名聲大噪。但林屋辰三郎著重強調了秦河勝這個名字。603年,當時太秦的首長秦河勝承聖德太子所願建造了廣隆寺,「這座寺院充分顯示了秦氏後代所繼承下來的繁榮和財力。這座寺院最初建在葛野的九條河原,定都平安時遷到太秦現在的地方。廣隆寺雖然承載著太子發願之名,但正如其別名秦公寺所示,實際上是秦氏建立的家廟,也可以說是強化氏族團結的核心之所。」
廣隆寺「今日的京都人即使不知道廣隆寺,也會親暱地說太秦的太子殿下。我覺得這種太子信仰的傾向曾是秦氏在為營造平安京出了大力而衰落之後,為了寺院再興而採取的一種策略。秦氏為什麼衰落了呢?我的看法是,為了建都,秦氏傾全氏族之力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因而導致衰亡。秦氏方面也並非沒有期待,也許他們想通過結交新興貴族藤原氏,並實際負責帝都的營造來達到在政治上出頭的目的。實際上在平安京初期政界的實務擔當者中秦氏人物的上升勢頭還是很猛的,但最後還是作了藤原氏繁榮的墊腳石。」林屋辰三郎說。
由此,小小的寺廟常常隱藏了風起雲湧的歷史糾葛。
京都與中國及朝鮮的密切關係在之後的歷史中持續被證明,甚至到平安時代,整個平安京的選址與修建都是仿效當時的中國唐代的京師長安,是一座傳統的市坊制都市。林屋辰三郎寫道:「平安京追求政治性都市的理想,連市民交易場所也試圖單純地追求都市的齊整美,對市民的生活幾乎沒做任何考慮」,但是他認為,這種整齊的街道規矩也正是京都「古都」印象的由來。
平安京南北長約5.3公裡,東西長約4.57公裡,天皇居住的大內裡位於平安京的正北,以朱雀大路為中心,城市分為右京和左京兩個對稱的部分。在朱雀大路的南端建有羅城門,羅城門的左右兩側建有東寺與西寺。
時間久遠,西寺早已消亡,現在只剩下遺址。在其西町的唐橋有一座僅僅繼承了西寺寺名的寺院,那裡也只是保存了些古瓦。羅城門在朱雀大路的南端,只有一塊石頭柱標顯示出它的遺蹟。
羅城(生)門重建的構想因為芥川龍之介和黑澤明的演繹在文學和影史上有了深刻意蘊的羅城門(又作羅生門),曾經是平安京面南的都城正門。
羅城門遺址從平安京去西國徵討叛賊、海盜的將士們都是從這個門踏上徵途,又從這條大道凱旋的。「嘉承三年(1108)正月,平正盛討伐了在山陰叛亂的源義親,並將其首級帶回京城。那時,他是在京中男女塞滿道路、人人如痴如醉的狂熱歡迎下進入京城的。五名下人持著長槍走在前面,插在槍尖上的是包裹著紅色披巾的源義親首級,上面寫著源義親的名字。……羅城門就是王朝的凱旋門。」林屋辰三郎寫道。
只是在之後的長年戰亂中,許多無名死屍,被拖到城樓丟棄,待年久失修,頹敗之後,繼而顯得荒涼陰森。年積月久,在人們心中產生了陰森恐怖、鬼魅聚居的印象,故而有了「羅生門」是通向地獄之門的說法。
林屋辰三郎還談到在某報社召集的討論會上,他曾與梅棹忠夫、多田道太郎、加藤秀俊三人熱烈探討重建羅城門的構想:「恰逢彼時,城成為了重建熱潮中的一個主題。各地發揮往日築城術精髓而建造的城池表現了與當地風土和諧的造型美,突顯了各自獨特的個性。在中央的整齊劃一主義覆蓋了政治、社會、文化等所有領域的當下,只有城才是與之抗衡的地方主義的偉大象徵。正如大阪城、和歌山城、熊本城等幾座城所體現的那樣,重建城的設想,就是使這些城成為了解這些都市歷史的博物館。」
林屋辰三郎在幾十年前的寫作中時刻流露出對於古建築湮沒在時間中或者因為人的活動而導致的建築被損毀的遺憾。
如寫神泉苑的部分,他寫由於慶長七年德川氏建造二條城,神泉苑北邊的大半被削掉。林屋辰三郎痛切地說:「神泉苑是京都最古老的自然遺產,也是王朝以來風土地理的中心,京都人應該重視。」
王朝代謝、人事更迭由於放在歷史中考量,林屋辰三郎筆下的京都不是靜態的,他在《京都》中,有許多從修建城邦到發展再到後來「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時移事遷的筆觸。這讓京都具有了歷史的縱深感。
以神泉苑最為例,修建平安京時它曾是宮廷禁苑,但也並不封閉,釣臺、瀧殿風景秀美,不光是神泉苑,王朝時代在市內到處都可以看到貴族的宅邸,被叫作池亭、水閣什麼的。在神泉苑的東側,二條南邊、西洞院西邊的閒院就
是藤原冬嗣的邸館。「據說在寬闊的苑池岸邊,柳枝翠綠,松濤陣陣,酷熱時幾乎讓人感到寒意。王朝時代的宅邸就是用它門寬闊的苑池來顯示這些特徵的。」 進入中世以後,神泉苑則逐漸荒廢,不再是禁苑,甚至出現了賤民的棚屋。神泉苑到後世逐漸成為一種「御池」信仰被保留在文化中。
第五章《王朝歷史漫步》的開篇,作者也寫道:「除了通過物語、畫卷等來了解之外,即便在歷史名城京都也不容易看到王朝貴族的生活了。我們只能略微看到一點他們營造寺院與別業等建築的遺蹟,而且還不得不到郊外去尋訪。」
評論家止庵說:「京都曾經是首都,到了明治維新以後就失去了首都的地位,它就變成了一個文化城市。在日本的歷史上有很多都市,比如說奈良、鎌倉,喪失了首都的地位之後就衰落,但是京都之後反而更純粹了。它是一個文化象徵,它保留著一個很長的時間段裡的歷史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