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京都,與著一身素衣的巫女相遇;努力攀登,在大文字山裡尋找野果和清泉;細雨中,和愛人躲雨在簷下,觀賞不遠處的繡球花。要歸家了,用金平糖做伴手禮吧。
這些日常的、細碎的京都生活,在旅日作者蘇枕書所著的《有鹿來 京都的日常》中展現,觀賞京都溫柔念舊的一面。
「平常,這裡很冷清。高樹遮蔽了朱紅建築頂上的天空。偶爾有人來祈禱,擊掌的聲音聽得一清二楚。硬幣咕嚕嚕滾到賽錢箱裡,咚,安靜了。空曠的舞臺內有一張小桌,擺了一堆白紙包的檜木皮,可以寫上心願。
木屋的紙幛深處有巫女,清晨露水初幹的時候,她們會懷抱竹帚在白沙地上清掃落葉。朱紅的裙裾與建築的顏色一樣,潔白的上襦則像深林外藍天上的白雲。烏黑的長髮,青色的髮根,一根一根好像能數清。
.
也常常能見到日常生活狀態中的巫女,有的開來一輛麵包車,抱著一箱東西大步流星地穿過庭園;有的坐在洗手池邊看手機,裙在袴底下晃來晃去,很可愛,但她一看到我,立刻站得很端正,手機也藏起來了,我只好目不斜視,裝作根本沒看到她。」
日本的巫女,因相傳可以遞出神的意志,又稱神子。舊時巫女在任期間需身心奉獻於神明,因此不可涉及婚戀,承擔著祈禱、驅邪與祭祀等職務。
在日本神話中,有三位地位極高的主神:天照大神(治理晝國)、月讀(治理夜國)和治理大海的須佐之男。性格暴躁的須佐之男將天照大神氣的躲進天巖戶,天地陷入無盡黑暗,惡鬼糾集作亂。
此時天鈿女命手持竹葉,站在放倒的桶上跳舞,賣力的舞蹈吸引眾神觀看,熱鬧的聚會吸引天照大神也探頭觀望,被埋伏在一邊的天手力男神猛地拽出,天地重現光明。而跳舞請出天照大神的行為,從此作為請神儀式流傳著。
天鈿女命她當時穿的衣服發展成為後來的巫女服,所作舞蹈發展為神樂舞,天鈿女命也被認為是巫女的起源。在現代,巫女雖在神道活動中仍扮演主角,要求已僅限於身心康健之未婚女性。
京都位於日本西部,大部分地區坐落於京都盆地,除南方以外三面環山,地勢呈北高南低,東高西低狀。大文字山作為京都東山的一座山峰,站在山顛即可俯瞰京都全景。
每年的8月16日,京都舉行「五山送神火」的儀式。當地人環繞京都盆地的群山之半山腰中,用篝火描繪出清晰的「大文字」、「妙法」「左大文字」等字樣,這是為了送返盂蘭盆節回來的先祖魂靈,在家門前燃起篝火的紀念儀式。
在白天,立於鴨川三角洲旁便可觀大文字山上清晰的「大」字,夏季遙望景色甚美,於山中觀日落,夕陽的紅霞與遠方瓦藍山色,淺灰雲綢交相輝映,心悅之。
大文字山中植被豐富,清溪流淌,山內一年四季食物不斷:蕨菜、蒲公英、梅子、慄子、柿子與菌類無數,泉水甘甜,開放的姿態不僅為京都居民所喜,也歡迎著日復一日的客居者與遊客。
「每日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拉開玻璃門,看窗前的大文字山.晴時,襯得藍得發烏的高遠天空,山裡的樹也翠得發黑。上弦月升起時,起先還在山那端,只看得到清亮的光色,映出山頂輪廓,慢慢升起來
也許我對大文字山的感情,始於剛來始的一次爬山經歷。當時我在銀閣寺一帶散步,徘徊到山腳,遇見一位和善的老太太,問我要不要山上.路上,她把自己描著粉色石竹花的棉手巾圍在我的脖子上,說是以避免蚊蟲叮咬。
她帶我去拜山腳流泉邊小小的地藏菩薩石像,取了泉水給我喝,還給我講山裡什麼季節有什麼果實,野菜可以吃、又講山中一共多少臺階,如果一一數清,就可以許個願,大文字山會滿足你。」
宮崎駿導演的代表作《千與千尋》中,煤球們的甜點是一種造型精巧的星星狀糖果,那是京都的代表風物——金平糖。
倘若找一種食物來代表京都,色彩繽紛的金平糖可排榜首。成立於弘化4年(1847年)的「綠壽庵清水」是日本唯一的金平糖專賣店,純手工製作的綠壽庵金平糖大約有60種口味,是經過京都的遊客們,不可或缺的甜美伴手禮。
《有鹿來》中記敘了一位標準京都男:他常備各種和果子,綠壽庵金平糖、柿種、丹波赫豆大福這些偏老齡化的食物。每天坐叡山電車上下學,過年要到特定的神社祈禱求籤,熟悉京都任何一個傳統節日,愛看佛教、妖怪系的漫畫。對於金平糖,這位京都男的評價是:
「也不是多好吃,但是味道很溫柔,很京都,一不小心就會喜歡上。」
(銀閣寺 枯山水庭園代表)
銀閣寺:銀閣寺又稱慈照寺,始建於1492年,位於京都府京都市左京區的臨濟宗相國寺派的寺院,是室町幕府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所修建,足利義政的法號是慈照,他死後,後人將此處改建為寺院,並以他的法號命名。
足利義政深受東山文化影響,深得「簡素枯淡」的造園精髓,是枯山水庭院的代表。
(淨土院門前)
淨土院:淨土寺管理著八月十六日夜五山送火之一「大文字」,又稱」大文字寺」。寺內除供奉等身阿彌陀如來像外,另有一尊丹後局像。
丹後局本名高階榮子,延曆寺大主持澄雲之女,出身世代富貴之家。前夫是平業房(天皇近臣),隨後改嫁後白河天皇。後白河天皇(1127年--1192)作為日本第77代天皇,也是最後一位握有實權的天皇,晚年出家為僧,稱後白河法皇。
他在位期間以名聲、官位為誘餌,挑動武士自相殘殺,源為朝、木曾義仲、源義經和平氏一族為其所毀,死後日本進入幕府時代。丹後局熱衷政治,與後白河天皇共同左右政壇,晚年歸隱淨土寺,乃淨土院之前身。
「淨土院門前種著紫珠草(日人呼曰『紫式部』),遊客極少光顧。狹窄的寺內花木扶疏,有山茶、臘梅、茱萸、木賊、白玉蘭、四照花、繡球、碗蓮,四季不斷。」
(知恩寺的手工市場)
知恩寺:位於京都市左京區,在京大農學部附近。因元弘七年(1331年)疫病流行,寺內僧人曾念佛百萬遍,連續七日,疫病終止,該寺獲賜「百萬遍」。
(知恩寺 秋之古本祭的宣傳海報)
每月15日,寺內舉辦熱鬧的手工市場,吸引全國各地的手工匠人擺攤,每年10月末11月初,有盛大的秋之古本祭(秋季二手書市場)。
(吉田神社門前)
吉田山:位於京都大學附近,海拔121米,櫻樹、楓樹、山茶、臘梅和南天竹等植物繽紛。山上有供奉和果子之祖的果祖神社、專司料理的山蔭神社,一直前行會與宗忠神社和吉田神社相遇。
(果祖神社)
若在神社中漫步,或許可以與在神社中舉辦婚禮的新人相遇,觀一場傳承京都厚重文化的婚禮:
「日本的婚禮通常有兩種:教堂婚和神社婚。著名的神社很花錢,普通人家就在住所附近的小神社裡舉行儀式。秋天有新酒,山中開滿胡枝子,滿地毛慄和橡子,楓葉漸紅。
平日閉鎖的神殿被打開,身著白無垢、鬢簪菊花的新娘與穿著印有家紋的羽織的新郎,在神職人員的引領下緩緩走入。
巫女換上隆重的名曰『千早』的廣袖長衣,頭戴金冠與花枝。箏、笛、鼓,音樂幽寂,巫女在神前作舞,手持碧枝。
舞樂靜止,巫女為新人斟酒。高腳烏漆盤,金銀赤三色紙鶴昂然欲羽,白瓷酒壺,紅漆描金酒盞,奉至新人跟前。新人低眉對飲,人世的夫妻就這樣結成了。」
「京都的『外』與『內』很分明,世界文化遺產、寺廟神社、町家老街、衹園燈火、白川流水、鴨川川床,都收拾得很妥帖,是專門給遊客欣賞享用的『外』,而本地人日常生活的小街、普通超市、幽深的後院,就是遊客不感興趣、本地人輕易不示人的『內』。」
京都作為日本曾經的首都(公元794-至公元1868年),因極少受外來文化與戰火侵襲,千年的古老文化得以綿延。京都最初的建立,模仿我國隋唐時代的長安與洛陽,因此也保留著日本曾向我國隋唐文化學習的清晰脈絡。
導演侯孝賢的電影《刺客聶隱娘》中,為還原古代唐人的生活起居,攝製組在京都大覺寺、高臺寺、清水寺和平安神宮等多地取經,復刻出舊唐風貌。
我們前往京都旅行,若選擇跟團,緊密的行程僅僅可容納與景點合影片刻,接著便是步伐匆忙地前往下一個地方去;自由行的旅人們,提前規划行程,時間較跟團寬裕些,在口口相傳的景區內遊蕩,獲得與之親近的閒暇時光;若是客居,則可深入這座城市,日久天長的去感受它靜謐一面:
(真如堂的三重塔)
有時候,在真如堂300餘年歷史的本堂木臺階上閒看小說,午睡,靜坐觀雨,獲得一些屬於本地人獨一無二的閒散時光;有時候,在金戒光明寺的山腳下的青冢旁觀看碑文,人逝去之後,徒留親人們的刻骨思念:
「吾母溫柔善良,信州人士,撫育我兄弟姊妹無人,含辛茹苦,中年八十五」;「世代皆安眠於此,守護家族每一個人」;「法師醫生持善念,欲渡眾生」;「此傀儡冢是也,紀念被人類賦予靈魂的人偶們」.
有時候漫步於博物館,如有鄰館、泉屋博古館,會與遠渡重洋的中國畫家重逢於此:黃庭堅《李太白憶舊遊詩》、鮮于樞《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許道寧《秋山蕭寺圖》、石濤《黃山八勝圖冊》.若所遇日本老人,在讚美中國古典文化同時,對曾經的戰火表達歉意,對於曾經的硝煙與遠逝的生命,更多一層尊重與惋惜,方感和平貴重,友善為佳。
辜鴻銘、王國維、郭沫若、老舍、冰心、傅芸子.中國作家對於京都的拜訪,多留下風物靜美,清泉山林流淌處處勝景之印象;萬城目學、森見登美彥均畢業於京都大學,作品中處處可見京都的印記;夏目漱石所著《夏目漱石的京都》、谷崎潤一郎的小說《細雪》、川端康成的《古都》、奈良本辰也《京都歷史歲時記》等作品中,京都作為眾多人物故事聚會的發生地,均可在字間一窺京都風貌。
天色將明,鴨川的流水依舊向前奔流,大文字山中的雀鳥將醒,睡眼惺忪地將窗簾拉起,京都的清晨微光照耀著萬物,旅人們總是在路上相遇著。
(蘇枕書 漫畫像)
參考資料:蘇枕書《有鹿來 京都的日常》 《松子落》 《京都如晤》。
特別說明:文中畫橫線加雙引號段落,均摘自蘇枕書所著《有鹿來 京都的日常》。
圖片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