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終報導之生態文明建設② 山河織錦繡 幸福入夢來

2020-12-25 澎湃新聞

2019年,我省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精神,牢牢把握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戰略定位,全面謀劃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汾河二庫山青水更綠。

「兩山七河」美麗山西新顏值

山西日報記者範珍 張麗媛報導:以「兩山」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為引領的生態屏障逐步築牢,以汾河為重點的「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穩步推進。2019年,我省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精神,牢牢把握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戰略定位,全面謀劃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4月12日,我省首次對汾河流域水汙染治理髮出了《關于堅決打贏汾河流域治理攻堅戰決定》的政府令,並於5月12日正式施行,吹響了汾河流域治理攻堅的衝鋒號。

9月19日,汾河百公裡中遊示範區先行示範段項目開工,志在打造汾河13.5公裡先行示範段樣板工程,對「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起到引領示範作用。

9月25日至26日,全省國土綠化右玉現場推進會,提出保持植綠增綠耐力,提升造林護林能力,激發國土綠化活力,挖掘林業富民潛力,「四力齊發」協調推進「增綠補綠護綠」;調整樹種優化結構,「三化」同步推動生態治理。

我省在全國率先提出「系統抽樣+遙感判讀+現地核實」的年度清查技術,創建覆蓋省市縣三級的森林資源年度監測體系,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力抓手。

一年來,我省繼續弘揚和傳承「右玉精神」,深入實施「兩山」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加快造林綠化進度。截至目前,全省完成造林521.04萬畝,其中完成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等國家工程348.5萬畝,超額完成年度任務目標。

生態優勢正在轉變為經濟優勢。我省在全國首創以立法促進經濟林發展,今年,新增乾果特色經濟林103.7萬畝。全省乾果特色經濟林總面積達到1950萬畝,總產量24.32億公斤,較往年增產近4億公斤,增幅近20%。全省乾果特色經濟林總產值為175億元,較2018年增加25億元,增幅近14%。

汾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目標初步實現。目前,已形成了《汾河流域生態景觀規劃》(初稿)、《汾河百公裡中遊示範區項目可研報告》(初稿)等,汾河百公裡中遊示範區先行示範段主河床整治正在組織施工、監理招標。同時,重點推進省內主要河流管理範圍劃界工作、積極開展河湖「清四亂」專項行動、實施永定河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建設項目,加大汾河、桑乾河生態補水力度。

三晉大地正在重現山青、水秀、河暢、岸綠、景怡的秀美風光。

「七河」流域風光美

山西日報記者範珍報導:冬日的太原汾河溼地公園,河水靜靜流淌,水面上不時有白鷺掠過,這裡已經成了這些白色「精靈」的家園。

今年以來,我省全面推進以汾河為重點的「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以河湖長制為抓手,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理念,汾河流域生態修復取得了階段性治理成果。

密集推進示範項目,補齊生態修復工程短板。今年,我省開工建設汾河中遊示範區13.5公裡先行示範段項目,為「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建設管理和投融資模式;加大生態補水力度,實現汾河水量豐起來。截至目前,今年已累計向汾河生態補水6.13億立方米,汾河入黃斷面水質明顯改善,流域水生態環境明顯好轉;強化綜合施策推進,全力確保風光美起來。今年,省水利廳制定《汾河流域生態景觀規劃編制導則》,高水平編制汾河全流域生態景觀規劃,引領美麗山西建設;堅持「一河一策」,持續推進六河治理。桑乾河流域、滹沱河流域、沁河流域、漳河流域、涑水河流域、大清河流域各項治理工作有力推動,有效改善了流域水生態環境,「水清、岸綠、河暢、景美」的自然生態格局正在逐步恢復。

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單位靈石石膏山。

生態扶貧富了百姓綠了山頭

山西日報記者張麗媛報導:「國家這政策真是定到咱心坎上了。26畝地,3年給補了2.47萬元。」12月20日,靜樂縣鵝城鎮王端莊村的呂潤懷坐在炕上和村黨支部書記王懷拴聊起自家的退耕地就樂得合不攏嘴。

我省生態脆弱區與貧困山區互為因果、相互疊加。為此,我省提出「在一個戰場打贏生態治理與脫貧攻堅兩場戰役」,聯動實施「造林綠化務工、退耕還林獎補、生態管護就業、經濟林提質增效、林業產業綜合富民」五大項目,在脫貧攻堅戰役中走出了「山西路徑」。

今年我省組建山西省林業生態扶貧PPP項目公司,籌集生態扶貧資金89.71億元。鼓勵貧困戶以林地經營權、林木所有權等入股新型林業經營主體,開展資產性收益改革試點。通過生態扶貧五大項目,帶動全省53.1萬貧困人口增收10.3億元。造林扶貧合作社是我省生態扶貧的創新之舉。今年以來,我省大力推廣「黨支部+生態扶貧」模式。58個貧困縣完成造林258.3萬畝,惠及貧困人口8.68萬人。今年,115萬畝的退耕還林任務促使我省31.1萬貧困人口增收4.55億元。生態管護也是貧困人員增收的重要途徑。今年,我省共聘用建檔立卡貧困管護人員3.08萬人,人均年收入7000元以上。

如今,隨著我省不斷完善生態扶貧機制,「生態生計良性互動、增綠增收互促雙贏」局面逐步形成。

呂梁林局天然林保護工程成效明顯。

呂梁山上綠意濃

山西日報記者張麗媛報導:12月4日,黑茶林局與興縣籤訂生態建設戰略合作協議。「我們與興縣等縣籤訂合作協議,在國土綠化、資源管理等方面進行合作。」黑茶林局局長李建平介紹道。

這是今年省林草局為進一步推動我省「兩山」生態保護和修復而推行「一局聯三縣」的縮影。目前省直各林局已與33個縣(市、區)籤訂局地合作框架協議。

2019年是林草融合起步的一年。一年來,我省以「不設計混交林不審批、不營造混交林不驗收」為目標,以「兩山」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為重點,調整造林結構,著力提高呂梁山生態脆弱區森林覆蓋水平,努力推進全省實現林促草茂、草助林長的生態保護修復新格局。呂梁山是我省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區域,我省依託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及天然林保護等國家林業重點工程,以呂梁山為主推行「造林施工不毀草、珍貴草地不造林」。2019年,呂梁山生態脆弱區完成造林213萬畝。省林草局出臺《山西省植樹造林(種草)導則》,呂梁山上營造的混交生態林日漸增多。同時,依託呂梁山區特點,推進紅棗、核桃等乾果經濟林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市場化發展,林業產業收益佔當地農業收入的比重增加。

今年,我省積極推進改革創新,在呂梁山區先行先試,激發林草事業發展新動能。呂梁山已成為黃土高原上一道綠色的風景線。

五臺林局保障性苗圃基地鬱鬱蔥蔥。

河湖長保水清河暢

山西日報記者範珍報導:經過近5個月的努力,位於汾河介休義棠鎮師屯北段41萬餘立方米的煤堆問題終於完成整治。此處煤堆的清理,有效地保障了汾河的行洪安全。今年以來,我省以河湖長制為抓手,針對流域面積50平方公裡以上的河湖範圍內突出問題開展了「清四亂」專項整治,累計排查發現「四亂」問題2323處,整治完成2310處,整治率99%。累計清理阻水林木及高稈作物2688畝,清理違章建築10萬平方米,清理非法採砂102處,清淤191萬立方米,清理垃圾等違章堆積物269.2萬立方米。

4月,我省主要河流河湖長進行調整後,各市、縣(市、區)結合省級河湖長調整和人事變動,相應調整了本區域內各級河湖長,「河湖長+河湖長助理+巡河湖員」工作模式基本形成。截至12月20日,全省落實河湖長助理1042名,其中省級9名、市級106名、縣級927名;落實巡河湖員10099名。各級河湖長充分發揮河湖管理保護主體責任,河湖長助理充分發揮河湖管理保護的「橋梁」作用,基層巡河湖員充分發揮河湖管理保護的「前哨」作用,對推動河湖治理保護起到了關鍵作用。截至目前,全省各級河湖長累計巡河492826人次,省級河湖長巡河18人次,市級河湖長巡河540人次,縣級河湖長巡河5484人次,鄉級河湖長巡河44664人次,村級河湖長巡河442120人次,推動解決了一大批涉河湖治理保護重點難點問題。目前,在河湖長制的推進下,全省河湖正在展現水清河暢的新面貌。

原標題:《2019年終報導之生態文明建設② 山河織錦繡 幸福入夢來》

相關焦點

  • 青山碧水披錦繡 長郊草色綠無涯-呼倫貝爾市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效果...
    呼倫貝爾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在生態、最大的魅力也在生態,保護和建設好祖國北疆這片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是我們絲毫不會推卸的責任。近年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呼倫貝爾人全面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要求,持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尊重自然、科學施策,努力呵護、改善、增添身邊的綠色。
  • 180人樂釣珠海前山河,展現水生態之美
    180人樂釣珠海前山河,展現水生態之美來源:北國網 發布時間:2019-11-18 09:36:27字體:大 中 小  秋陽高照伴隨著陣陣暖意,11月17日下午,以「快樂健身,幸福生活」為主題的2019珠海市民健身運動會休閒垂釣大賽在珠海前山河畔在開賽了。
  • 「中國自然之美」雪梨上線,展現錦繡大地風採
    ——中國自然之美」線上展在雪梨中國文化中心官網正式上線。該展系雪梨中國文化中心精心打造的「雲·遊中國」系列展之一,並在該中心微信公眾號、臉書、推特、影格等社交媒體上同步推廣,使澳大利亞觀眾在線縱覽中國錦繡大地的自然之美。
  • 道真4A級風景區錦繡黔城生態谷
    境內85%森林覆蓋率,千米黃金養生海拔線,夏季平均氣溫僅23°,道真錦繡黔城生態谷項目所在區域的海拔1000——1200米。這一海拔高度四季分明;春有鮮花:夏有雲霧,秋有紅葉,冬有白雪,這樣得天獨厚的環境氣溫;最有利於人體的良性運轉與正常調節,舒適的溫度趕走你的夏日浮躁,充沛的負氧離子讓你脫離口罩盡情深呼吸,還你每日好心情。
  • 山水亭城幸福歌 ——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系列報導之四
    山水亭城幸福歌 ——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系列報導之四 2020-11-30 16:52:30   來源:滁州網
  • 織就「錦繡中華圖」
    放眼全國,這樣的畫卷還有很多,它們連綴成一幅「錦繡中華圖」。這是中國各地開展生態保護帶來的「紅利」。15年來,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指引下,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巨輪乘風破浪,繪就美麗中國的宏圖。
  • 【年終報導·2019看中國】美麗家園 生態中國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進入快車道,神州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祖國各地生機盎然,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正變得越來越美。  新華社記者 秦晴 攝近年來,黑龍江省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著力築牢大小興安嶺生態屏障,用綠色在山水間書寫新的華章。  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 春到方城:山河泛錦繡 萬花香一城
    七峰山生態旅遊區、德雲山風情植物園、七十二潭景區、望花湖風景區、大乘山生態文化旅遊區等文旅聖地百花齊放,聚力聚效。文旅大縣方城,不僅成為人們羨慕和嚮往的宜遊宜居之地,更進一步以強有力的產業輻射帶動力,在鄉村振興的篇章中唱響產業興、經濟強、百姓富、生態美的和諧發展詠嘆調。
  • 田疇沃野織錦繡 學士故裡好風光
    田疇沃野織錦繡 學士故裡好風光——茶陵縣秩堂鎮鄉村振興工作紀實盛夏時節,茶陵縣秩堂鎮東首村
  • 如何向世界講述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
    通過「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國夢」的話語形式來闡述「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的意義和最終目標,這就是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在中共十九大即將召開之際,中國媒體圍繞「生態文明」做了大量宣傳與總結。在新華社的綜述裡,一幅青山綠水、江山如畫的生態文明建設美好圖景,正在神州大地鋪展。
  • 山水亭城幸福歌——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系列報導之四
    生活在這座山清水秀、充滿文明和諧之風的城市裡,群眾的幸福感油然而生。南湖風光滁色畫捲動人 樂居醉美滁州濛濛細雨中河水靜靜流淌,初冬時節的清流河公園顯得靜謐而迷人,水清岸綠,空氣清新,來此晨練的人絡繹不絕。
  • 惠州兩會時刻:生態文明建設的「惠州答卷」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大計,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內容。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2019年,向著天藍、地綠、水淨的奮鬥目標,惠州堅持最嚴標準最高要求,汙染防治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 2020「貴州生態日」,貴州省生態環境廳發布「生態文明建設成果」
    6月18日,貴州省第四個「生態環境日」如約而至。2017年,貴州將每年6月18日設立為「貴州生態日」,持續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守護綠水青山,鞏固省內生態優勢,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生態環境日」當天,貴州省生態環境廳聯合貴州微聯盟全網推出特別報導,利用H5、短視頻全面總結了「十三五」以來貴州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無數網友被H5刷屏,了解到貴州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成就,離不開所有貴州人的努力。「十三五」以來,貴州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發展理念,生態文明建設成效斐然,在綠水青山裡找到了金山銀山。
  • 弘揚塞罕壩精神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關於地位作用,強調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關於基本理念,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 70年來四川生態文明建設成就: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綠色發展動能...
    9月9日,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四川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新聞發布會第四場發布會上,發布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四川省在「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 在建設生態文明中發揮林草優勢 - 2020兩會報導
    這份僅萬字左右篇幅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林草系統代表委員們就此展開熱烈討論。他們認為,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特殊形勢下,林草事業肩負著建設生態文明和以「六保」促「六穩」的歷史重任,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發揮更大作用。
  • 武夷山市河長制工作助力生態文明建設
    武夷山市作為世界雙遺產地、首批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良好生態無疑是立市之本。該市境內有崇陽溪、九曲溪等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裡以上的中小河流10條,五級以上河道共35條,總長度816公裡,流域面積6667平方公裡,境內有水庫18座。因此河道治理與保護事關全市生態文明建設。
  • 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青海實踐——三江源國家公園蹲點採訪報導之一
    為充分展示70年來的偉大曆程和寶貴經驗,生動反映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歷史性變革和成就,即日起,本報推出「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專題報導,本報記者將通過蹲點採訪報導,挖掘新時代青海乾部群眾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力弘揚新青海精神,深入實施「五四戰略」、奮力推進「一優兩高」的生動實踐和寶貴經驗,為迎接新中國成立70周年、青海解放70周年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
  •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第一,著力滿足人民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隨著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生態產品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對生態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既要生存又要生態,既要溫飽又要環保,既要小康又要健康,生態環境的質量已經成為影響人們生活幸福的重要指標。
  • ...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山東惠民——黃河流域正在崛起的生態綠城
    【編者按】 2020年11月30日,生態環境部在北京舉行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和「2018-2019綠色中國年度人物」授牌表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