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20日,美軍攻佔平壤之後,上上下下額手稱慶,當時的東京還正在籌備「勝利大閱兵」,走在最前頭的,將會是美軍第1騎兵師,因為他們是「聯合國軍」當中最先攻佔平壤的部隊,與此同時,韓軍也正在向鴨綠江挺進,在美國人看來,「感恩節攻勢戰役」是韓戰最後的戰役了,美國士兵都覺得他們將要回美國過聖誕節了。
身為駐日盟軍總司令、「聯合國軍」總司令的道格拉斯·麥克阿瑟,斷言中國一定不會參戰,這位長期在遠東地區工作的美國五星上將以精通東方事務而聞名,但是,他的斷言錯了,他既不了解東方,更不了解中國,實際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麥克阿瑟對日本人的戰略意圖與作戰能力,就估計錯了。就在5天之前,麥克阿瑟還與杜魯門總統在威克島會面,杜魯門只想在朝鮮打一場有限的戰爭,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與麥克阿瑟的分歧越來越大,而那些正想著在東京「勝利大閱兵」時走在最前頭的美國士兵,卻不曾想到因為這位總司令的狂妄,他們即將陷入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
麥克阿瑟對中國參戰,是有擔憂的,他在大本營與美國第八集團軍沃爾頓·沃克將軍會面時,就表現出了擔心,他認為韓軍狀態不佳,人手不足,如果中國人參戰,他將下令撤軍,不再向北推進。但是,他還是覺得要親自前往前線勘察。於是,麥克阿瑟駕駛著飛機,在前線視察了5個小時,在沒有看到中國人修築的工事時,他更加堅信了自己的判斷,中國一定不會參戰,而實際上早在10月15日,志願軍已秘密入朝,志願軍晚上行軍,白天隱藏,所以,麥克阿瑟才沒有偵查到。
志願軍秘密入朝之後,整體的作戰策略是先打擊韓軍,避免與美軍正面接觸,位於朝鮮西北部的雲山郡,就成為了展開第一次戰役的主戰場。雲山戰役的主要參戰部隊,是志願軍第39軍、第40軍和第42軍。
雲山位於朝鮮西海岸清川江入口80公裡處,北部是山嶺,西面是龍興江,東面是三灘川,這裡的地形,有利於志願軍對「聯合國軍」形成合圍之勢。
10月25日,韓軍第1師第12團向北推進至在三灘川西岸,第15團則試圖過河到達東岸,正在他們渡河之時,志願軍第40軍第120師發起了攻勢,志願軍用重型火炮將韓軍截擊。當志願軍出現在韓軍面前時,韓國人仍然認為這是朝鮮人民軍的散兵遊勇,不久以後,他們才開始確信中國人已經參戰了。晚上,韓軍與志願軍展開拉鋸戰,10月26日,志願軍第39軍在雲山的西面,切斷了雲山和龍山洞之間的公路,完成了對韓軍第1師的包圍。
韓國軍隊是在10月25日陷入志願軍包圍圈的,而就在3天之前,美國人正在準備將裝有軍火的輪船從朝鮮開往日本,這顯示美軍處於盲目樂觀之中,美軍上上下下都堅信,他們即將回到美國過聖誕節。
雲山的戰鬥打響之後,美國士兵接到上級命令,他們要開往雲山解救韓軍,對於他們來說,解救韓軍,為韓軍收拾爛攤子,是他們在朝鮮戰場上的家常便飯。美國第八集團軍沃爾頓·沃克將軍命令美軍第1騎兵師第8騎兵團開往雲山,替換韓軍第1師第12團,試圖重新佔領雲山,並恢復北上。第8騎兵團於10月29日,到達雲山,他們進入雲山之後,韓軍第1師第11團則退出了戰鬥。赫伯特·米勒中士是第8騎兵團的一位副排長,他是一位二戰老兵,他說他在二戰的戰場上諸事皆順,而唯獨到了朝鮮,感覺事事都是磕磕絆絆,米勒到達雲山附近後,在一位朝鮮老農那裡打聽到了一些情報,這位朝鮮老農告訴他,附近有成千上萬的中國軍隊,但是,米勒把這位朝鮮老農帶到第8騎兵團營部時,沒有一個人相信中國軍隊真的參戰了,戰鬥打響之後,米勒發現子彈卻上不了膛,因為美國人自始至終對於朝鮮的形勢都是過於樂觀,配發的子彈似乎也是漫不經心,否則的話,米勒和他的同伴也不會收到如此劣質的子彈。
正當米勒和他同伴迷茫之時,志願軍已經在雲山以東擊潰了韓軍第6師,雲山現在只有米勒所在的第8騎兵團和不堪一擊時時準備被美軍解救的韓軍第15團。雲山儼然成為了「聯合國軍」戰線上的一座孤島,不過,那些迷茫之中的普通美國士兵對這一切仍然是全然不知。
11月1日,志願軍第39軍繼續向雲山前進,準備消滅駐紮在雲山的韓國軍隊,其中志願軍第117師於東北、第116師於西北和第115師於西南,準備對雲山之敵軍,發起總攻。下午5時,戰鬥打響, 其中,志願軍第117師負責攻擊韓軍第15團,第116師中的4個營則攻擊美軍第1和第2營,在美軍第1營和第2營之間的空隙地帶,尋找突破口。經過艱苦卓絕的戰鬥,晚上11時許,志願軍第117師全殲韓軍第15團,美軍第1營和第2營則在志願軍的打擊下,走到了彈盡援絕的地步,志願軍從美軍第1營和第2營之間的空隙地帶,進入到雲山。「聯合國軍」在雲山的防線,頃刻之間崩潰,為了狠狠打擊撤退中的美軍,志願軍第116師第348團從雲山西南方向挺進,在公路上伏擊美軍,並利用路障截斷美軍的後路。
絕望之中的美軍第1營和第2營,被迫以小組分隊的方式,突破志願軍的防線,由於是小組分隊行軍,他們丟棄了大部分的重型武器和車輛。當然,美軍並沒有被全殲,有一部分美軍,在11月2日成功撤退到他們的營地,其中就有一位名叫本·博伊德的美軍排長。
博伊德中尉是美軍第1營B連的新任排長,美軍1營是一個特遣營隊,配備有坦克和火炮,該營營長是小傑克·米利金,米利金的父親是巴頓將軍的手下,曾經是一名軍長。戰鬥剛剛打響之後,美軍1營的士兵都認為他們面對的只不過是朝鮮人民軍的殘餘部隊,但是,在當天晚上,博伊德很快就意識到他們面對的是訓練有素、作戰經驗豐富的中國軍隊。
美軍的防線在頃刻之間崩潰,可謂是兵敗如山倒,對於博伊德來說,令他終身難忘的是志願軍的衝鋒號,在美國人看來,這種軍號聲一旦響起,意味著中國人將會發起強大的攻勢。美軍的防線崩潰之後,博伊德和他的同伴開啟了「逃亡之路」,他們一路南下,由於傷兵眾多,面對志願軍的火力,毫無反擊能力,只能被迫熄滅車燈,博伊德坐在坦克上面,在慌亂之中,坦克車裡的駕駛員因操作失誤而導致炮塔旋轉,坐在坦克上面的美軍士兵,全部都跌落了下來,博伊德之所以能夠活命,是因為他裝死,當志願軍打掃戰場時,博伊德一動也不動,他甚至能聽到志願軍的腳步聲,幾個小時過後,博伊德才敢慢慢爬起來。如果博伊德在二戰的戰場上裝死,恐怕他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因為日本人會用刺刀狠狠地戳他的身體,以確保他確實死亡了。博伊德為了不讓志願軍發現,白天找隱蔽之處躲藏起來,晚上才敢出來走路,他朝著美軍的大本營,走了兩周的時間,才成功到達美軍的一處營地,不過,在途中,他得到了一位朝鮮農民的幫助,樸實的當地農民給了博伊德一些食物,並給他指明了美軍的位置,如果沒有這位朝鮮農民的幫助,博伊德早就死亡了。
博伊德到達美軍營地之後,傷勢非常的嚴重,在經過一系列的精心治療之後,他回到了美國,從此,再也沒有出現在朝鮮的戰場上,對於他來說,這場戰爭已經結束了,而他的那些同伴則陷入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博伊德說他後來再也沒有見到他的戰友。很明顯,B連的美軍士兵,都死在了朝鮮,而他能夠活命,是因為裝死。
雲山戰役打響之後,美軍第1營和第2營經歷的戰鬥比較激烈,而第3營的駐防區似乎很平靜,到了凌晨3點,志願軍化妝成韓軍,端掉了第3營的指揮所,第3營比第1營和第2營還要混亂不堪,可謂是亂成了一鍋粥,車輛起火,慌亂之中的美軍士兵連忙起身奔赴戰鬥,在志願軍的打擊下,美軍第3營陷入了一個袋形陣地內。美軍第5騎兵團企圖解救被圍困的第3營,在遭受重大傷亡之後,不得不拋棄了他們的同伴。與此同時,幾乎所有處於雲山附近的美軍士兵都接到了撤退的命令,對於他們來說,不是如何北上了,而是如何南逃了,更別說參加東京的勝利大閱兵了。志願軍給予美軍第3營以狠狠的打擊,他們最後只有200多人撤退到了「聯合國軍」的防線。
雲山戰役是志願軍與美軍的首次交鋒,美國第八集團軍在雲山戰役中損失慘重,但是,麥克阿瑟仍然不願意相信中國已經出兵,他在向美國白宮的匯報中甚至刻意淡化中國參戰的意圖,然而,令他沒有想到的是,美軍即將在清川江和長津湖面臨更大的傷亡,而雲山戰役只不過是韓戰的一個開始,所謂的「感恩節攻勢」、「聖誕節回家攻勢」,只不過是麥克阿瑟的痴心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