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爭進行了兩年多後,美軍就開始不想染指朝鮮戰事了,尤其是上甘嶺戰役期間,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付出了兩萬多人的傷亡代價都沒拿下兩個小小的山頭,更加速了談判的進程。美國人也意識到了韓戰靠武力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只能靠談判。
在抗美援朝的前兩年,中國軍隊使用的武器裝備都是萬國牌,雜亂不堪,還加重了後勤補給的難度,但是後來大批引起蘇式裝備後,戰鬥力迅速提升了上去,空軍,坦克兵,火箭炮兵等兵種快速發展了起來,上甘嶺戰役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美軍也清楚地知道,在朝鮮半島繼續耗下去,形勢會越來越不利,志願軍官兵的優勢會越來越明顯,於是開始加緊談判。
在美方希望談判的時候,以李承晚為首的南韓政府卻不希望談判,李承晚知道,只要美軍撤離,朝鮮半島形勢緩和,那麼自己的權利也很快會喪失,所以他想盡辦法讓這場戰爭繼續下去。1953年6月18日,發生了一件讓中美都沒有想到的事情,南朝鮮政府在沒有通知任何方面的情況下,「開放」了四座戰俘營,將原本已約定好要遣返的2.7萬名北朝鮮人民軍戰俘「釋放」。 李承晚隨後公開宣布,會將這2.7萬戰俘編入南朝鮮軍隊,繼續為統一全朝鮮而「戰鬥到底」。李承晚以「就地釋放」的名義,強行扣押戰俘的做法讓中國和美國都大為惱火。
為了說服李承晚停戰,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和他進行了一次會談,但是李承晚卻提出了一系列讓克拉克做不到的要求,僅解除北朝鮮全部武裝這一條就根本無法做到。為了給李承晚施壓,美國放慢了向韓國運送補給和裝備的速度,並終止了擴建最後4個韓國陸軍師所需裝備的裝運工作。後來在和志願軍的一次談判中,美方一名翻譯趁著志願軍翻譯上衛生間的機會主動湊上去,表達了美方想停戰的想法,這一消息迅速傳回國內,彭德懷準備在金城打一場大規模的戰役,針對的對象主要是韓軍。
金城一帶本來是由美韓聯軍共同防禦的,接替範弗裡特出任美第8集團軍司令的泰勒收到我軍即將發起金城戰役的情報後,急忙將美3師撤到了二線陣地,該師的防禦任務則交給了韓6師負擔。1953年7月13日,志願軍20兵團和九兵團24軍在1100多門大炮,20輛坦克的掩護下,向南朝鮮軍的四個師發動進攻,一個小時就突破了南朝鮮軍的第一道防線。
金城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的最後一次戰役,此次戰役歷時15天,志願軍打殘韓軍四個師,擊斃擊傷俘虜敵人5.3萬人。而在這場戰爭中,美軍的表現卻出奇地安靜,看著韓軍在前面被志願軍暴揍卻不管,直到戰爭進行了幾天才晃晃悠悠的派了一些部隊象徵性地打了幾場小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