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多個城市加快建設包括步道、自行車道在內的慢行系統——不讓...

2020-12-21 中國青年報

人行道上停滿自行車,走路需要繞來繞去;汽車「搶入」非機動車道,自行車沒法騎……針對老百姓在騎行、步行中面臨的困擾,不少城市開始採取措施解決這一問題,慢行系統治理與建設成為選擇之一。專家指出,加快慢行系統建設,既有助於解決汽車侵佔自行車路權等問題,也能為騎行、步行提供更好的環境,為綠色交通出行體系提供支撐。

自行車有了專用路

「在專用路上騎車,挺舒服的。路面平整,風景優美,比平常滿是汽車的路好騎多了。」聽朋友說回龍觀這邊有個不錯的自行車專用路,來北京旅遊的王馨特地過來感受一番。

2019年5月31日,國內首條通勤用自行車專用路正式開通,30分鐘內可從北京昌平回龍觀騎行至海澱上地軟體園。回龍觀自行車停放點管理員介紹,自行車道設計時結合實際,將淨寬6米的專用路分為3個車道,兩側是綠色,為正常行駛車道;中間是紅色,為潮汐車道,每天12點後轉換方向,保持早晚高峰時期始終有兩個車道可以使用。「行人、電動車與其他車輛不能上去,必須要騎自行車。路上有紅綠燈、攝像頭,還有管理人員。」

為使自行車專用路與地鐵站、公交站有效銜接,北京交通部門在起點、龍澤站、回龍觀站和京藏高速以西路段設置停車架108組,可滿足3240輛自行車停車需求;在回龍觀地鐵東側設置立體停車庫1座,可提供650個自行車停車位;在回龍觀及軟體園配置了8600個共享單車停車位。同時,交通部門還響應市民建議,在自行車專用路服務區設置遮雨棚、休息座椅,沿線放置小藥箱、打氣筒等便民設施。

「騎單車很便捷,綜合環保和性價比等需求,是市內短距離出行的最優選擇之一。這裡天橋下就有單車停靠點,非常方便。」從回龍觀地鐵站出來的陳少賢掃碼打開了一輛共享單車。

如今,包括自行車專用路在內,越來越多城市將目光聚焦到城市慢行系統建設上來。在深圳,全長13.7公裡的濱水慢行系統大沙河生態長廊今年國慶期間開始試運行;在江蘇泰興,全市今年共建成總長約10.5公裡步道,近3年累計建成慢行步道21公裡;在浙江海寧,慢行一體化路口改造完成投入使用,提高了行人和非機動車過馬路的安全性和相關路口的通行能力;在內蒙古呼和浩特,總長100公裡的登山步道、125公裡戶外騎行路線,構成了一個景觀式的生態運動慢行系統……

化解人流車流交織難題

城市慢行系統為何受歡迎?據北京市交通委城市道路管理處副處長王棟介紹,在道路橫斷面規劃上,早些年考慮公交上下客,一些道路人行道處於機動車道與非機動車道中間,隨著沿線商業的發展,逐漸出現了人流、車流交織情況,這些問題在建設中能夠得到調整。

年冬平時的出行方式多為騎行或步行,他道出了自己平常出行的困擾:「有些路沒有非機動車道,騎車既怕被汽車撞,又要躲避時不時冒出來的超速外賣電動車,壓力很大。走在人行道的時候,又常常碰到自行車騎上來,還要躲避。」

「每次騎車到十字路口,都感覺要面臨一場『大戰』。不少右轉的汽車從來不知道等一等,我總是找不到過馬路的機會。畢竟汽車是『鐵包肉』,咱們騎自行車的是『肉包鐵』,總不能來硬的。還有就是停在自行車道上的汽車猛開門的問題,騎車好不容易避過這扇『門』,結果又讓疾馳而過的電動車或汽車剮倒受傷,我的同事就遇到過這樣的事。」上班族小劉說。

北京市靜態交通業商會會長於化龍認為,由於城市道路設計的缺陷,大量非機動車道內設置了路側停車位,導致機動車不得不借用非機動車道才能停車;公交在非機動車道頻繁靠站也使騎行人和公交乘客都處於危險的交通環境中;大量次支幹及以下道路沒有設置非機動車道,將非機動車與機動車危險地融為一體。這些都導致了騎行的不安全。

城市慢行系統建設,給市民騎行、步行難題提供了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小劉感到,城市慢行系統可以很好地將人、自行車與機動車分流,使得出行中的安全更有保障。特別是在交通樞紐以及公園和小區附近建造慢行車道,不僅能節省出行成本,還能提高騎行的舒適度。

除了解決交通難題,城市慢行系統重視生態、景觀、休閒、文化功能,這為人們提供了一個休閒的好去處。在上海讀書的吳靜經常到黃浦江邊的綠道去散步,在她看來,快節奏的工作、生活壓力下,人們需要鍛鍊和休閒的場所,城市綠道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統籌兼顧完善「慢行」

建設城市慢行系統,不少人有新的關注點。

北京土人城市規劃設計股份有限公司海綿城市建設分院副院長朱峰表示,北京中心城區水系河網密度高,六環路以內有河道52條約550公裡,基本覆蓋整個中心城區,但是中心城區已建成的濱水綠道均為步行綠道、禁止騎行,綠道建設在重視生態、景觀、休閒、文化功能時,卻忽略了自行車騎行功能。

賈女士平日往來於回龍觀與西二旗之間,她認為:「慢行車道建造如果能充分考慮市中心的需求會更好,平常我騎行、步行主要是為了去坐地鐵,所以慢行系統能否很好地解決步行、騎行與公共運輸接駁問題是我比較看重的。」

「在城市慢行系統建設中,還是要統籌考慮,遠距離出行以地鐵為主,近距離出行以步行、自行車或公交為主。在建設時要充分考慮高峰時期人流量情況,人流量太小的地方盲目建設會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北京科技大學管理學院經濟貿易系主任何維達說。

如何更好建設城市慢行系統?朱峰認為,相比建設架空自行車道,利用連續的濱水空間建設「自行車綠道」簡單易行、經濟節約,且更加安全、舒適與美麗。可以將河道一側的巡河步道或機動車道改建為自行車綠道,在綠道與城市道路交叉處採用下穿橋梁、上跨城市道路或設置紅綠燈等方式保證綠道連續性,並在交叉處放大綠地廣場,引導騎行車流。

王棟介紹,今明兩年,北京市在慢行系統品質提升方面,除了繼續減少機動車與慢行系統的交織,還將重點加強步行和自行車系統與地鐵站、公交站的無縫銜接。目前,北京西城區金融街、海澱區中關村西區、東城區前門地區、石景山區萬達廣場區域等都在著手打造慢行系統示範區。其中,金融街、中關村西區交通基礎設施條件比較好,將更注重從智能交通方面進行品質提升;前門區域將結合文化旅遊區特點,提升胡同慢行系統;石景山萬達廣場區域將借鑑中央商務區(CBD)西北區的做法,更多考慮商業區功能。

在何維達看來,推進城市慢行系統建設還有很大潛力,具體建設中,應在「節約、節能、環保、高效」上下功夫,即節約社會資源,將城市建設的資金用在刀刃上,不搞面子工程,避免花了錢卻效果不佳,甚至起反作用的情況發生;在出行方式中,多推廣低耗能的交通方式;培養宣傳綠色生活理念,將慢行系統建設與生態環保充分結合;要保證切實緩解了交通壓力,提高了出行效率,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便利與獲得感。

相關焦點

  • 中國多個城市加快建設步道自行車道等慢行系統
    人行道上停滿自行車,走路需要繞來繞去;汽車「搶入」非機動車道,自行車沒法騎……針對老百姓在騎行、步行中面臨的困擾,不少城市開始採取措施解決這一問題,慢行系統治理與建設成為選擇之一。專家指出,加快慢行系統建設,既有助於解決汽車侵佔自行車路權等問題,也能為騎行、步行提供更好的環境,為綠色交通出行體系提供支撐。
  • 中國多城市加快建設步道自行車道等慢行系統
    中國多城市加快建設步道自行車道等慢行系統 2019-12-19 15:44:01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作者:方紫薇 邱海峰如今,包括自行車專用路在內,越來越多城市將目光聚焦到城市慢行系統建設上來。
  • 2017年北京市將完成600公裡自行車道和步道慢行系統治理
    來源標題:朝陽路年底前疏通慢行系統10月11日,北京城市道路養護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做客廣播節目「治堵大家談」時介紹,2017年北京市將完成600公裡自行車道和步道慢行系統的治理。其中,朝陽路、朝陽北路等重點道路步行自行車系統整治將在今年年底完成。
  • "廈門市綠色慢行系統規劃"出爐 自行車道可「O」型環島
    綠道與慢行系統的建設理念貫徹於廈門市歷年的城市總體規劃、交通發展戰略及綜合交通規劃中。此規劃要把「公交+慢行」確定為廈門交通結構的主體,打造綠色交通體系,並進一步明確規劃建設全天候慢行系統、環山步道系統、自行車快速道系統等高品質慢行系統建設。  據介紹,增加慢行交通設施,是為了讓廈門的整體交通更加綠色,更有效率。
  • 健康步道等慢行系統應是城市標配
    如果說城市是一片綠葉,那穿越其中的步道就猶如葉脈,給城市注入了一股活力。如今,全民健身熱潮湧動,福建省廈門市翔安區大力推進健康步道等慢行系統建設,適合老百姓健身的地方越來越多。行走在蜿蜒步道,賞水上生物、看遠處白鷺,綠葉蔥蘢,鮮花嬌嫩,滿目皆是風景。據介紹,目前廈門市已經形成的東西向和南北向健康步道,穿越城區高密度居住區和商業區,串聯起廈門島重要的生態節點。
  • 「建築界」新型城市建設,健康步道等慢行系統應該成為標配
    健康步道和自行車交通系統都屬於城市慢行系統,旨在倡導綠色出行,既環保又有利於市民健康,同時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城市公共運輸的壓力,有利於提高城市宜居性,應該成為城市標配。如果說城市是一片綠葉,那穿越其中的步道就猶如葉脈,給城市注入了一股活力。
  • 「廈門市綠色慢行系統規劃」出爐 串聯多個山、湖、灣
    「一環三區三帶」的島內步行系統,「一環一橫一縱」的島內自行車道系統……這份規劃為廈門市未來慢行系統描繪出了初步輪廓。市規劃委邀請市民朋友積極提供建議,共同描繪廈門慢行系統的美好藍圖。  規劃理念「公交+慢行」綠色優先  在這份規劃中,清晰地體現了一種規劃理念,即綠色優先。  綠道與慢行系統的建設理念貫徹於廈門市歷年的城市總體規劃、交通發展戰略及綜合交通規劃中。
  • 什剎海將改造"慢行系統" 自行車道寬不小於2.5米
    原標題:什剎海將改造「慢行系統」   改造後自行車道寬度不小於2.5米 今年本市80條道路將進行「慢行系統」改造   人車混行、機動車亂停這些現象在什剎海周邊地區屢見不鮮,今年北京市交通委路政局將什剎海地區作為慢行系統整治示範地區,整治範圍包括19條道路,總長約14.3公裡。
  • 「空中健康步道」是城市慢行系統的創新
    (11月15日《海西晨報》)  廈門健康步道穿越城區高密度居住和商業區,串聯了廈門島中北部重要的生態節點,形成貫穿本島東西方向的山海步行通廊,可將城市景觀與自然風景相銜接。廈門市民可選擇距離家庭住址最近的入口進入步道,在健康步道上,一邊欣賞山海美景,一邊健身運動、休閒漫步。  作為民生工程,廈門健康步道有著極大的便民性、實用性。
  • 綠色慢行更方便!未來廈門島內步行系統將這樣建!
    (此外,依託多個生態廊道,還將建設蔡尖尾山通海步道、天竺山通海步道、美人山通海步道、蓮花山通海步道、大帽山通海步道、香山通海步道等。)任國巖說,一項調查顯示,在三公裡的出行範圍內,不少市民仍會選擇駕車出行,低效且不環保;希望通過慢行交通系統的完善,從根本上提供便利,從而倡導市民自覺採用綠色出行方式。
  • 北京慢行系統示範區漸成規模,自行車高速路這個問題仍需細化
    年初目標  加快城市慢行系統建設,整治378公裡自行車道,完成100萬平方米城市道路大修工程。  完成24條城市次幹路、支路建設,提升市民出行便利性。晚上8點左右,李鋒從西黃村小區的家中出來,騎十分鐘的共享單車到永引渠北岸。
  • 廈門島外計劃年內建成三條步道,島內山水步道系統擬於年內開建
    其中,在綠道建設方面,島外三條步道計劃年內建成,島內的廈門山水步道系統計劃於年內啟動建設。未來五年內新增和提升綠地2000公頃國際足聯規定的標準足球場面積為7140平方米,約0.71公頃;2000公頃則相當於約2800個足球場。這意味著,未來五年內,廈門計劃新增和改造提升的城市園林綠地加起來約有2800個足球場大小。
  • 上海閔行將沿滬閔公路建設綠地慢行步道系統[圖]
    效果圖  東方網記者包永婷1月6日報導:記者日前從上海閔行區綠化市容局了解到,滬閔公路慢行系統生態景觀工程今年被列入區府實事工程,這也是閔行區目前規模最大的綠道項目。同時,將修築一條貫穿林帶的道路,並通過適當改造穿插一系列健身步道、人行步道及自行車道,形成3.8千米長的健身景觀步道,構築滬閔公路慢行交通路線。在林帶的關鍵部位,以及臨近組團居住區人流集中的樞紐位置還將布置重要景觀休閒節點、標識標牌、配套服務設施等,方便居民開展體育鍛鍊、休閒活動,提升林帶休閒、健身等服務功能。
  • 建專路改步道,出行更友好,北京慢行系統示範區漸成規模
    這條綠道是石景山區保險產業園慢行系統的一部分,跑道上摻有螢光石,夜色中幾道星星點點的光沿著河邊蜿蜒向前,吸引了附近很多夜跑族。在北京,類似石景山區保險產業園這樣的慢行系統示範區將建設9處,目前完成建設4處,並已經服務於市民出行和休閒。隨著更多的慢行系統的建設和完善,北京的道路不斷增加對騎行者、步行者的友好程度,慢行系統品質也在日漸提升。
  • 關注慢行系統建設,北京市政協委員提議構建「城市風輪」
    紀海英回憶說,在溝通過程中楊新苗教授提出了他們的研究成果,利用舊京張鐵路路徑實現西直門到清華園自行車道。建議舊京張鐵路釋放土地建設慢行系統「這條路由如果真的能夠打通,是否可以和當時正在建設的自行車專用路聯通發揮更大的效果?
  • 鋪設彩色自行車道,房山長陽建成綠色精品慢行系統
    記者從1月11日召開的政協北京市房山區第八屆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了解到,2020年房山區以長陽鎮作為試點進行慢行系統改造,充分考慮周邊環境和交通條件,串聯城市重要資源節點和人流節點,目前已建成「一廊、兩翼、一拓展、多提升」的城市精品慢行系統,鋪設彩色自行車道1.5萬平方米,將長陽鎮商業區、生活區
  • 廈門市島內主要步行自行車道將實現串聯
    今後,廈門市的步行道和自行車道將越來越多、系統越來越完善,以方便市民綠色低碳出行。昨日上午,廈門市規劃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任國巖接聽市長專線電話,介紹廈門市綠色慢行交通系統的相關規劃與建設情況。據悉,廈門市將打造「一環兩帶多放射」的慢行交通系統,營造美麗、舒適的慢行設施和環境,將廈門打造為國內領先的高品質慢行交通城市。慢行系統:步行+自行車慢行系統包括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是城市居民出行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市民休閒健身的重要方式,與公交系統共同構成綠色交通系統的主體。
  • 安徽加快合肥、蕪湖兩市軌道交通建設 支持城市建設自行車專用道
    支持有條件的城市建設自行車專用道;新增、改造提升城鎮園林綠地6000萬平米;加快合肥、蕪湖兩市軌道交通項目建設……2月11日,記者從省住建廳獲悉,2019年春節假期後上班第一天,《城市建設處2019年工作要點》已經出爐。今年,全省城市建設的重點工作已經有了施工圖。
  • 我區積極推進步道建設 優化慢行空間提升城市品質
    漫走山城步道是重慶人獨特的出行方式,更是山城特有的文化,那裡有最原汁原味的市井生活、最深厚的城市記憶、最獨特的山城風景。渝中半島山勢起伏、兩江環繞,步道更是串聯街巷、景區景點的「毛細血管」。記者從區住房城市建委了解到,今年我區重點實施了半山崖線首開段、西南大區步道主線等步道建設項目,同步推進了環城牆步道等前期項目。
  • 快速交通與慢行交通體系建設並進 北京城市副中心交通奏好「快慢板」
    有地面、地下兩套系統,同期建設景觀大道。建成後,將把東四環至副中心的車程縮短至15分鐘。所謂「慢」,即副中心區域內適合騎行和步行的慢行系統——這兩年「綠色出行」理念日漸深入人心,但馬路上機動車與非機動車混行的現狀讓不少騎行者望而卻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