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或者說應該是,對完美的研究和追求;而文化所追求的完美以美與智為主要品質。—阿諾德
幾年前,某門戶網站搞了個調查,是有關中國當代作家的。不想,得到一個乍看很矛盾的結果:
其中,在「你認為最具悲劇性的當代作家」這個問題上,78%的票給了路遙;「對你人生影響最大的當代作家」此選項,89%的讀者還是投給了路遙;而最後一個選擇,「你認為誰堪稱當代最傑出作家」,依然有72%的網民選擇了路遙。
這些數字很枯燥,卻最直接地表明,作家路遙,在中國民間群眾中的影響力,是何其巨大。後來,蔣方舟供職的《新周刊》刊髮長文,紀念「人民作家」路遙,說他是「最後一位文學的殉道者」,是恰如其分的概括。「獻身於鍾愛的事業」,這話對路遙而言,真不是一句新聞稿空言。
有評論家就說,路遙如果不早死,他可能越過莫言,拿到中國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獎的。不然,也是最有力競爭者之一。
路遙英年早逝,在病床前喊著「媽!.......媽!......」去世時,不過42歲。因此,他不僅不如好友賈平凹、莫言那麼幸運,名位豐厚、錦衣玉食,還頻頻登上作家富豪榜,而且留下的作品並不多。
他對自己要求也極高,幾乎日以繼夜地寫,是忍著肝硬化的疼痛硬寫,可留下的主要集子,也就是一本中篇小說《人生》,一部長篇《平凡的世界》。那個時代,嚴肅作家寫作,目的不是為了掙錢,也掙不了啥錢,他是為讀者負責,視文學為信仰,將「為天下蒼生說人話」的使命感,看得比自家性命還重要。
電視劇版《平凡的世界》(2015年版).孫少安與孫少平
現如今,有不少人嘲笑路遙,認為他的作品不夠「精緻」,但這些朋友未曾想明白的是,《平凡的世界》能持續30年感動無數中國人,所靠本就不是啥寫作技巧,而是有更為核心的東西紮根在裡頭。它真誠,它是路遙的心血,更是普通百姓的心聲,路遙為它瀝血刳肝寫了近7年。
更何況,對於身為作家的路遙而言,他得到的光榮,可能是要遠遠超越絕大多數同行的。對於一位作家來說,還有什麼比讀者口碑,更為重要、更顯意義、更有價值的嗎? 路遙實以莊嚴的態度,去做莊嚴之事,那份理想主義與鄉土情懷,感天動地,也最能讓奮鬥中的人們,感同身後。
賈平凹:「我一一送別那些青史留名的好友」
就生命的歷程而言,路遙是短促的;就生命的質量而論,路遙是輝煌的。他的《人生》,一問世就影響了無數人,而《平凡的世界》更成為當代出版史上的一個奇蹟。據說,這部書很多年來一直高踞國內大學圖書館排行榜前列,而且印刷量早無法估量:僅北京十月出版社的那個經典版本,近10年來總銷量就已超1900萬冊,並以每年300萬冊劇增。盜版的本子,據網上保守估計,也要近千萬。
這什麼概念,這意味著,會識字的中國人,多數都看過這部書。餘華能做到嗎,賈平凹能做到嗎,更別提莫言了。
《平凡的世界》被億萬讀者奉為「奮鬥手冊」,可世間永遠不缺乏反諷:很多人不知道是,路遙是在極度艱難的生活狀態下,寫出這部作品的。
若一句話表明,路遙的日子,甚至過的比彼時很多普通百姓還不如,他窮到難以想像。如今賈平凹一個字3萬,劉慈欣一年版稅收入就達1800萬的作家生涯,對他來說就是天方夜譚。《平凡的世界》榮膺中國文學最高獎「茅盾文學獎」,他連進京領獎的路費都沒有。他死前,最大遺願之一,只是想借5千塊錢而已。儘管,他留給窯洞中的老母親、留給13歲獨女的遺產,只是一疊總數達1萬多的欠條。1992年,1萬多元對任何普通人家來說,都是一筆巨款。
連他在母校延安大學的墓地,也早已破敗不堪。還是地產大王潘石屹,前些年跑去憑弔,眼見如此破陋,含淚沉默半晌後,捐了10萬元給重修起來的。他對校長說,「修繕一下路遙的墓吧,他那樣偉大,不該如此」。潘石屹是路遙的「超級粉絲」,某節目上曾坦言,讀過《平凡的世界》7遍以上。「《平凡的世界》就如一面鏡子一樣,每次看著就哭了,每到人生低谷,有過不去的坎,我都要拿起來讀一遍」,他說,自己就是「孫少安」。
路遙還是馬雲的偶像。據說,1980年代中期,馬老師再度高考落榜,其父馬來法眼見他意志消沉,遂命他蹬三輪給雜誌社送書。有一回,在金華火車站,他撿到一部書,一讀就放不下,為之深深折服。後來面對記者說,「是這部作品改變了我,讓我意識到了不放棄總有機會」。而「這部作品」作者,就是路遙。
迄今,馬老師對外公開的「最喜歡作家」,金庸大俠以外,就是路遙。也許,金庸給了他幻想與不羈,而路遙則提前讓他懂得什麼是人生,什麼是現實吧。
路遙實際也是最苦命的那類人。因為窮,他被拖入生活絕境,缺乏能力贍養貧窮的老父母,甚至搞到「自毀其家」的地步。
他在死前,還念茲在茲要修改《平凡的世界》。可與此同時,因為窮,去世3個月前,病床前上他,被迫忍痛籤下了離婚協議書,妻子帶著幼女遠離了他。他對弟弟說,自己終身都在為生存掙扎,「一生餓得跟頭瘋狂的狼一樣」,但從沒這麼痛苦過。在海波《人生路遙》這本書的記錄中,這位陝北漢子,曾幾次想自己離開。但想到未完的作品,想到女兒,想到母親,還是堅忍接受治療,可惜很快不治。
說到路遙母親,很多人可能沒有想到,在有關路遙的所有故事中,大概要數她最為可憐,也最受到漠視吧。她叫李桂英,其實是路遙的養母,也是嬸母,當初路遙家養不起孩子,就把路遙送給了她。李桂英視如己出,甚至為了供路遙上學,不惜乞討。
不知有多少年,羸弱的李桂英,沒日沒夜在黃土地種田,獲得菲薄收入。農閒時,就獨自拐著「打狗棍」,拽著病軀到處討飯。她還很知道照顧兒子的自尊心,乞討也要到隔壁縣去,免得熟人瞧見,讓路遙臉上掛不住。把乞討的食與物賣掉,兌成零錢供路遙念書。就在這種極端赤貧的家境下,路遙依然順利讀完了中小學,還讀完了大學。
李桂英其實到2004年才去世,始終孤獨住在窯洞裡。死前一年,才得到社會關注,獲得每月150元的特困款補助。媒體報導,當收到補貼時,半癱炕頭多年的老人,激動到叩頭,不斷念叨,「我真是感謝,衛國地下知道,也能放心了」。
畫家邢儀拜訪路遙母親後所畫
「不瘋魔,不成活」,《平凡的世界》就是這樣寫出來的。路遙無愧於他的整個人生,更無愧他的讀者。他是如此優秀的作家,但他自己也明白,今生為了寫作,「不是個好丈夫,不是好父親,也不是好兒子」。
真可以說,路遙的一生,與他的《平凡的世界》,是一部血淚,更是一部當代中國人都該必讀的「超級勵志書」。
這實在是一部讀過該重溫,未讀必須看的書。我自己,是中學時打手電筒讀完了,前些年濫竽充數教課於某校,給學生朋友們開列的「必讀書目」,第一部也是《平凡的世界》。何以故,因為這樣的書,能讓你在順境中感動、感恩、惜福。路遙很喜歡《創業史》裡的一句名言:「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它太適合當下的青少年看了。
而且,它更能讓也許暫時陷入困境中的你我——不管是什麼年齡段,找到生命的光亮,獲得抗爭的勇氣。這種力量來源,直接與現實接軌,底座如黃土地一般深厚,是看再多雞湯、參與再多勵志講座都無法比擬的。說到底,它的核心其實是反雞湯的,是紮根在土地上的,是真正能「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