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槤與酒(原創)
文/子君 圖/宏坤
榴槤,真是一個「謎」一樣的存在,愛之者贊其香,厭之者怨其臭。還別說,確實聽到過有人信誓旦旦地說,「吃了榴槤再喝酒相當於吃砒霜,要死人的」。
耳邊突然響起費翔的歌曲《流連》,「流連流~~連流連,流連在你窗前~~」,怎麼聽都是榴槤味兒,榴槤你是刷存在的無處不在君嗎。榴槤啊榴槤,你長了這兇兇的樣子,也難怪是個問題孩紙,老被人質疑。央視《是真的嗎?》還真的出了檔節目叫「榴槤配酒=奪命砒霜,是真的嗎」,結果呢,呵呵,「是假的!」。
實驗結果表明,榴槤分別與啤酒、白酒、紅酒進行混合,產生的砷(砒霜的化學名)的含量竟然遠遠低於飲用水的國家砷含量達標標準。因此,榴槤配酒=奪命砒霜?這個說法不靠譜。
那麼這榴槤獨特的味道,到底是什麼物質呢?它們主要來源於三大類可揮發的物質:酯類、酮類,以及含硫化合物(臭味的主要來源)。而其中表現「臭味」的(對不喜歡榴槤的人而言),多是含硫物質,研究表明這些物質包括二乙基二硫醚、乙基正丙基二硫醚、二乙基三硫醚和3-乙基2,4-二硫代-5-己酮等,所以沒有一種物質能單一的與榴槤的氣味特徵相匹配,是幾十種化學物質的齊心協力,才打造出超勁的榴槤味,而且越成熟的榴槤,氣味越醇厚。
還有人說「榴槤中含硫物質會影響人體分解酒精的乙醇脫氫酶活性」,針對這種說法,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營養學系蔡美琴教授對此表示,這沒有科學依據,含硫化合物在多種食物中廣泛存在,比如雞蛋、牛奶,從沒有聽說喝酒時吃牛奶雞蛋會導致酒精中毒。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劉佔舉也表示,沒有榴槤配酒會致命一說,臨床上從未有過此種案例。在東南亞也沒有榴槤配酒同食致死的案例,更常見的是榴槤從樹上掉下來砸傷人,所以,泰國、馬來西亞的公共健康部門也從未給出禁止同食的建議。
現在我們搞清楚「榴槤配酒同食致死」是個謠傳了。這就完了??那我還要告訴你,被人質疑的「榴槤配酒」早就配出來了呢!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的克裡斯汀李(Christine Lee)和法蘭西斯卡塔尼蘇麗(Fransisca Taniasuri )以100%的榴槤為原料,在2013年就釀製出了世界上首款榴槤酒。
榴槤君一直「緋聞不斷」,按下葫蘆浮起瓢,這不,又聽說「有人吃了榴槤之後開車,被吹出酒駕了」。學會搶答的一定會說,這個肯定是假的。呵呵,錯了,這個是真的。啊!?榴槤,你是什麼鬼!我這麼愛你,你卻讓我弔扣駕照?
根據相關法律規定,用酒精測試儀進行檢測,酒精含量低於20mg/100ml,不予追究責任;如果測試的酒精含量大於20mg/100ml,小於80mg/100ml,屬於飲酒後駕車,警方將對行為人處以2000元罰款,暫扣駕駛證6個月,記12分處理的行政處罰;如果酒精測試結果顯示酒精含量大於80mg/100ml,即屬於醉駕,將追究行為人刑事責任,吊銷其駕駛證,5年內不能重新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