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太湖明珠 江南盛地」的旅遊宣傳用語從參與角逐的400條「金句」中脫穎而出,同時作為城市推廣宣傳用語為無錫「代言」。「太湖明珠 江南盛地」為何能獨佔鰲頭?這一新鮮出爐的旅遊口號該如何更深入的剖析和解讀?在未來無錫文化標識和無錫品牌的打造傳播過程中,如何使其發揮更好的作用?為此,無錫日報報業集團日前舉辦了以無錫旅遊宣傳口號為主題的文化客廳活動,原江蘇省旅遊局局長馮惠群、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副局長楊建國、無錫市旅遊業協會會長王潔平、江南大學教授莊若江、融創文旅城總經理楊帥虎、黿頭渚公園管理處文化總監蔣循、江南丹青文化中心董事長張建福等多名專家到場各抒己見。
釋疑 「太湖明珠 江南盛地」為何能獨佔鰲頭?
「太湖明珠 江南盛地」為何能獨佔鰲頭?與會專家認為,太湖、江南定位了無錫的地理位置,一「明」一「盛」,則盡顯無錫城市特色。
雖然太湖邊有蘇常湖等多座城市,無錫的湖岸線也僅為十分之一,但無錫卻佔有最美的所在,用「佳絕」擊敗「一般」,成為太湖沿岸最亮的一顆明珠。「太湖明珠」自上世紀三十年代就已傳播開去,經過長期的積累沉澱,已成為無錫的獨有品牌。2005年,國家旅遊局和《中國旅遊報》聯合開展「中國旅遊知名品牌評選」活動,「太湖明珠」成為江蘇省唯一獲得這一殊榮的旅遊品牌,並在海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因此,「太湖明珠」作為無錫「招牌」必須被保留下來。「江南盛地」則很好地詮釋了無錫的城市特質和重要地位,一方面體現無錫的文化特徵和精華,另一方面體現無錫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作為無錫的老一輩資深旅遊人,馮惠群為大家細細講述了「太湖明珠」這一無錫獨有品牌的養成史。正是凝聚著眾多人的心血,這句用語的保留才顯見出其不凡的實力。他說,早期「太湖之濱 漁米之鄉」的定位,曾一度讓遊客誤以為無錫只是一個小漁村。為了改變思維定勢,早一代的旅遊人推出了「無錫旅遊花樣多」的直白式表達,40多種旅遊產品一舉突破了當時還不發達的旅遊市場慣性規律,改變了外國友人「白天看廟,晚上睡覺」的審美疲勞,無錫名頭漸漸打響。後來,隨著「無錫旅情」和」太湖美「的傳唱,「太湖明珠」越叫越響亮,終成無錫的代名詞。
引領融創萬達城今年正式進駐無錫的楊帥虎,對於這句宣傳用語十分肯定。他說,項目選址無錫,正是看中了無錫超強的內外輻射力。國內,無錫的優勢地理位置可輻射南京、上海、蘇州、常州及浙江城市,環太湖地帶「一網打盡」;國外,日本、新加坡乃至全球遊客都將被西施範蠡的浪漫故事所感動,太湖秀場正是絕佳的展示平臺。
張建福也十分贊同「無錫即江南」的文化自信感。他說,無錫的人文、經濟和歷史底蘊,都在江南城市中可圈可點,無錫的城市地位、國際聲望與全面繁榮,均是這句宣傳用語的有力後盾。
解讀 新晉用語「江南盛地」內涵廣博
作為新的城市宣傳語,「江南盛地」這一「新面孔」被在座專家深入解讀。
「『江南盛地』 很好地詮釋了無錫的城市特質和重要地位,充分體現無錫的歷史人文脈絡和文化個性特徵,概括了無錫從文化、人才到經濟諸方面的輝煌成就。康熙首次江南之行,寫下『東南財賦地,江左人文藪』用來形容無錫並不為過。」莊若江說,所謂「盛」,首先是經濟之盛。無錫地處江南中心地帶,山明水秀,物華天寶,經過戰國初年春申君治水改土,農業經濟得到極大發展,成為魚米之鄉;1895年無錫誕生的楊氏業勤紗廠拉開了無錫民族工商業發展的序幕,短短數十年無錫從一個普通縣一躍成為名副其實的工商強市,遠超近鄰蘇常;改革開放之初無錫鄉鎮工業率先起步,創造了引領風騷的「蘇南模式」,上世紀80年代末就被國務院列為「十五個經濟中心城市」。無錫的繁盛還體現在人才和文化上,無錫籍進士在明清多達數百人,建國後的無錫籍院士為全國同類城市第一,其中折射出的信息可謂豐富。無錫還是活字印刷真正的發祥地,銅活字會通版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印本。在工商業崛起之後,無錫教育後來居上,民國時期新式教育名列全國各縣前茅,走出了眾多教育大家。無錫文學藝術也獨領風騷,大數據顯示古代詩人江蘇最多,江蘇詩人無錫為最;古代十大畫家無錫有三; 無錫還是道樂高地、絲竹之鄉,二胡在無錫人手裡完善成熟而得以走向舞臺。總之,一個「盛」,很好概括了無錫經濟的繁榮興旺,民生的富裕美好,也概括了人才和文化的興盛。
「以前我們提起旅遊總說『勝地』,但在新時代下,『盛』比『勝』更好,更能體現豐富的城市內涵。」楊建國說,無錫因土地肥沃、水網密布、氣候宜人,盛產大米、湖鮮、水蜜桃等農副產品,稱得上物華天寶; 無錫是民族工商業發祥地,鄉鎮企業的搖籃,如今更是創業盛地、投資熱土,不僅上市公司、科技創新型企業數量在全國位居前列,「神威·太湖之光」、「蛟龍號」等也都是叫得響的「金字招牌」。「『盛』拆開來可看成是『盛放成功的器皿』。很多人在無錫這塊寶地創業獲得成功,正顯示了無錫是『裝滿成功之地』。」
王潔平另闢蹊徑,拓展了「地」字的解讀空間。他說,無錫人傑地靈,有不少品牌故事可以細細說叨,其中,就「地」這一核心關鍵詞,就能引發出不少子品牌。無錫是江南文化的發源地、江南文明的發起地、民族工商業的發祥地、蘇南模式的創始地、太湖佳絕地、運河絕版地、二泉音樂響起地、靈山吉祥地、霞客始遊地、山泉美景地、商業繁華地、產業新高地、度假目的地、物產豐盛地、創業圓夢地等。這些子品牌,每一個都具有豐富奪目的城市文化氣質和深遠內涵,是對無錫新晉宣傳用語的有力支撐。
暢想 引入江南城市生活美學
基於這一城市旅遊宣傳用語,未來的無錫該如何打造城市標誌與品牌呢?與會專家認為,歷史的無錫對國家經濟和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今天無錫更應充分展示自身獨特魅力。
莊若江認為,江南一直是無錫人青睞的自我定位,應藉助論壇進一步擴大影響;並通過影視音樂等視聽識別系統的打造,藉助文旅餐飲系列產品的推出,加大品牌塑造傳播,讓「江南」真正成為無錫的名片,讓人說到江南,就想到無錫。江南文化很好承續了吳文化的歷史文脈,吳文化的「尚德納善、開放包容、靈動智慧、務實進取、剛柔相濟」的文化特性正是江南文化的特性,也是江南得以保持強勁發展的內生動力。「太湖」「江南」一個不能少,但打品牌不能忘記文化挖掘和傳播,讓文化成為品牌的內在支撐。
蔣循認為,代表「豐富、綻放、飽滿」的「盛」字可大做文章,通過綜合性的文化系列策劃,打造跨文化、旅遊、工商、美食、生活等多領域的旅遊新概念刻不容緩。
王潔平認為,文化和旅遊要共建共享,而最終的落腳點要紮根「美好的生活」。此時正是無錫引入城市生活美學的時候,展現無錫個性文化,突出城市獨特美學。他說,推動無錫的名人文化、運河文化、祠堂文化等深具無錫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是很好的著力點,隨著文旅融合的深入,讓「詩」更接地氣,讓「遠方」更具詩意,讓「太湖明珠江南盛地」這句宣傳用語在新時代進一步彰顯無錫獨特的城市魅力。
楊建國說,我們要進一步構建江南生活,通過文化遺存的保留再現昔日盛景,讓無錫的美食美景可感受可觸摸,體現獨特化的同時,夯實「無錫即江南」的寫意。「擦亮』太湖明珠』,澆灌』江南盛地』,此刻正當時!」
(晚報記者金恬伊/文 陳大春/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