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沙集鎮東風村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借力網際網路東風,做大做強電商產業,實現了生態、生產、生活方式巨變,人均純收入11年間翻了10多倍。
這是一個以「淘寶大道」「天貓路」「馬雲大道」「誠信大道」來命名街道的村莊。
這是一個因電子商務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村莊。
圖① 氣派的圓通速遞沙集集散站,大貨車整裝待發。經濟日報記者陳 靜攝
2006年,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沙集鎮東風村開出第一家淘寶網店。當時,村裡的人均純收入僅有2000多元。2017年,這個僅有1180戶人的村莊有了2000多個網店、378個家具工廠,人均純收入已上升到25419元,11年間翻了10多倍。
2009年深秋,經濟日報記者初訪東風村。那時,這裡只是蘇北一個尋常村莊。但如今,東風村道路寬闊,高樓林立,已是一個時髦的現代小鎮。
被稱為「中國淘寶第一村」的東風村,見證著網際網路蘊含的巨大能量。電商不僅成為東風村的財富源泉,也重塑著這裡的產業模式和生活方式。
「離土不離鄉,網上致富奔小康。」村民們這樣形容自己蹚出的路。從2010年就開始研究東風村的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原主任汪向東則把東風村比作網絡時代的小崗村:「電子商務為中國鄉村的古老『肌體』注入了新的基因,提供了新的市場觀、資源觀、價值觀和發展觀。」
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東風村借到了怎樣的「東風」?
搭上網際網路「快車」
圖② 2011年,東風村的露天快遞集散站。 經濟日報記者陳 靜攝
兩款「爆款」產品說明了這裡電商的「紅火」——售價7650元一張的白橡木子母床,2017年賣出了98.9萬張,銷售總額19.8億元;售價1080元一張的板式電腦桌,2017年賣出了68.1萬張,銷售總額5.3億元。
而令人驚訝的是,東風村並沒有製造家具的傳統。這個人均耕地不足一畝的小村莊,村民過去的營生是養豬、製作粉皮和回收加工廢舊塑料。王萬軍是東風村的會計,也是電商協會的秘書長,他告訴記者:「那時,村裡到處飄著黑煙,白襯衫甚至不能曬在外面。」
點燃網際網路「火種」的是一位叫孫寒的年輕人。2006年,24歲的孫寒在淘寶上掛出了一批移動充值卡,兩小時賣出30多張。「感覺這好像是門生意。」2007年,他在網上開起了自己的家具店,銷售板式家具,當年賣出了170萬元——電商在東風村「聲名鵲起」。
「2008年,東風村開出了200多家網店,我就是那時候回來的。」原本在海南三亞開計程車的沙慶成為東風村最早的一批網商。「村裡那時還沒有快遞公司,只能每天騎著摩託車到宿遷送貨,往返一趟60公裡。我做小木條拼成的花架,每天能賣七八件,一件就能賺100多元。」
放下鋤頭,拿起滑鼠,東風村的村民們搭上了網際網路的「快車」,把淘寶小網店做成了一門大生意。從夫妻店到企業化再到品牌化,東風村的電商經歷了「三級跳」。
從東風村賣出的商品在變。2009年,孫寒只做單價300元以下的小家具,「不然沒人買」。如今,沙慶的主打產品是實木床,在他的天貓店鋪「鼎峰之秀」裡,售價1470元的實木雙人床當月已售出1478張,一年交易額超過2000萬元。「用戶的習慣在變,過去大家在網上只是隨便買來用,而現在要買能長久用下去的大件家具。」來自淘寶網的大數據證明了沙慶的敏銳,在2018年淘寶「雙12」家居生活行業的銷售統計裡,大件家具佔到近六成,2小時內賣出5萬張床,同比增長高達58%。「做板材家具的、做實木家具的,還有專攻『小而美』的,東風村的電商家具生產實現了產品錯位。」沙集鎮電商辦主任王長成表示。
東風村的生產方式也在隨之變化——從過去前店後廠的「小打小鬧」,變成了標準廠房裡的正規生產。22歲的杜康熟練地在美怡家家具的生產車間裡操作著數控工具機,在電腦中輸入幾個數字,這臺叫「五面鑽」的大傢伙就能把打孔尺寸精確到毫米。「想要家具質量好,不上新設備不行。」他對工作業績頗為驕傲。
如今,東風村的網商們也在盡力拉高「微笑曲線」的兩端。沙慶表示,「我們最早就是仿製,照著人家的樣子做;但現在,規模大點的工廠都配有設計師,2018年甚至用上了大學裡的設計師」。「2018年6月,我們聯合西安交通大學、廈門大學等8所高校成立了睢寧縣家具設計研發園,首批已設計出四大套系、116件家具。」王長成如是說。
環保則成為網商們嘴裡另外一個「熱詞」。徐州金多喜家具有限公司總經理程懷寶去年停工了一個月,投資50多萬元給車間裝備了脈衝式密閉打磨集塵臺用於降低粉塵。王萬軍告訴記者,「噴塗是個汙染環節,但現在鎮上已經建了兩個噴塗中心,讓中小家具企業能夠集中噴塗。未來,這樣的噴塗中心還要再建兩三個」。
在沙集智慧產業園的產業孵化中心,掛著一張海報,上面是上一次電商沙龍的內容:南京林業大學教授李軍被邀請來講「中小型家具企業的信息智能化改造和柔性生產」。東風村的網商們甚至開始關注諸如智能製造這樣的製造業轉型前沿方向。
以服務支撐發展
圖③ 位於東風村的沙集鎮智慧產業園園區。經濟日報記者陳 靜攝
圖④ 設計師們正忙著設計產品。經濟日報記者陳 靜攝
這是一個「不睡覺」的村莊。
2018年12月12日上午9時,韻達快運沙集集配站,在寫著諸如「淮安分撥」「濟南分撥」「武漢分撥」的大牌子下,已經整齊碼放了大堆快遞紙箱,快遞單上印有用戶的下單時間,最晚的是前一天晚上8點半。
快速反應的物流配送,正體現出東風村電商發展擁有的良好支撐環境。韻達快運沙集集配站負責人劉軍告訴記者,「這裡每天要發走100多噸貨物。現在發往四川、雲南、貴州,每公斤貨物快遞費才1.5元,這樣的價格很合算。各家快遞也在比拼質量,我們嚴格規定,不許暴力裝卸」。截至2018年9月底,沙集鎮的物流快遞公司數量已達到73家。
為電商發展提供支撐的,還有金融。睢寧農商行2016年在鎮上專門成立了電商特色支行,「青年創業貸」「網商助力貸」「婦女創業貸」「網商E分期」……一系列滿足電商需求的本土化產品看得人眼花繚亂。而政府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網商抵押物少,難以取得較高貸款支持。政府部門出資3000萬元成立小額貸款擔保公司,為網商貸款提供擔保服務;又專門拿出1000萬元資金作為擔保基金與縣內銀行合作,創新開展基於電商交易記錄的免擔保、免抵押的『網商貸』融資產品。」睢寧縣電商辦主任於春曉表示。
在沙集智慧產業園園區裡,一棟掛著「國家木製家具及人造板質量檢驗中心」大牌子的樓房格外引人注目。「這是我們專門設在沙集服務電商的實驗室,已於2018年3月正式投入使用。」負責人劉澤龍對手裡的工作津津樂道,「現在檢測的是徐州工商局網抽的69個批次家具,結構設計、膠合強度、甲醛含量等都要測試。拿兒童床來說,床柱必須把角磨圓,鋪板到欄杆的距離不得少於30釐米,不達標就不能在網上出售。」
「此外,縣裡每兩個月也要不定時抽檢。」王長成說,「成立檢驗中心的目的,一方面為網商提供方便,家具是大件,過去要送到邳州才能檢測,很不方便;另一方面是要用加強檢測的方式,來倒逼電商企業進行產品質量提升。」
配套產業也紅火
在沙集鎮上米淘商業攝影中心辦公室,設計師們正對著電腦屏幕忙碌著。其合伙人陳雪告訴記者,這家公司專門為網商提供產品拍攝、淘寶3D效果圖製作等周邊服務。「我是宿遷人,原本是拍婚紗攝影的,但被這裡的電商吸引了過來。如今,公司有專業攝影師、平面設計師、3D設計師,年收入100多萬元。」
圍繞東風村蓬勃發展的電商產業,在整個沙集鎮,業態豐富的配套產業也紅紅火火。截至2018年9月底,像米淘這樣的攝影企業有24家,還有3家電商運營服務機構,70家原材料供應商,36家五金配件廠商,14家會計服務公司……
電商的能量正不斷向外輻射。如今,沙集鎮共擁有網商11696戶,網店15869個,實體企業1693家。2016年,小鎮成為全國首個「所有行政村都是淘寶村」的鄉鎮;2017年底,睢寧全縣網商專業從業人員達3萬人,網店4.3萬個,電子商務交易額實現216億元,電商增收佔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量超50%,睢寧也成為全國首個「所有鄉鎮都有淘寶村」的縣。
圖⑤ 杜康熟練地在美怡家家具的生產車間裡操作著數控工具機。 經濟日報記者陳 靜攝
而新的產業集群引力,甚至超越了網際網路本身。2018年5月,江蘇中悅商業展示有限公司總經理沈啟勝把工廠從無錫搬到位於東風村的智慧產業園。「我們主要為超市做展示櫃和貨架,其實90%以上的產品都在線下銷售。但沙集不論是板材還是五金件,可選擇的範圍大得多,這裡生產出來的產品,成本能降20%左右,太厲害了!」
更大的變化來自於人。電商的發展讓東風村成為財富「高地」,如今,年輕人已經把回家開網店當成理所當然的選擇。「5年前,外甥大學畢業時,與廣東一個港口都籤好了合同,最後卻決定回來乾電商。他說不能錯過這個機會。果然,他第一年開淘寶店就賺了100萬元。」王萬軍感慨萬千。「離土不離鄉」,網際網路提供了一條「就業本地化」的新路徑。目前,總人口6萬人的沙集鎮,有2.58萬人從業電商。
「在宿遷聘請客服一個月,3000元就夠了,在本地至少4500元,還要加提成,人家當然願意來沙集找工作。」沙慶告訴記者,「如今,街上都是生面孔的年輕人。」從客服到產業工人,從攝影師到會計……這裡正在迅速吸納著專業人才駐地創業,目前已吸引了1.17萬外地人才。
「我們成立了沙集學院,對外提供定製化的電商培訓;也在建設電商文化園,打算做商貿配套;未來還要搞工業旅遊,等到產業層次真正升上來,還可以把加工這個環節轉移出去,我們只做品牌、做旅遊、做培訓……」王長成的話代表了網商們的心聲,他們還在籌劃著更精彩的明天。「這條路這麼好,要認認真真走下去。」(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陳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