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五日,也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三個節氣日——驚蟄。
驚蟄在古代也叫「啟蟄」。漢代時,曾一度把「啟蟄」改為驚蟄,意思相近。後來,古人曾重新使用「啟蟄」的名稱,但唐代《大衍曆》再次採用了「驚蟄」的名稱,沿用至今。那麼在這一天會有哪些習俗呢?
俗話說:「過了驚蟄節,春耕不能歇」。
驚蟄的到來,寓意的氣溫回升較快,所以這個節氣在農忙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中國古代勞動人民自古很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
值得一提的是,驚蟄雷鳴較為引人注意。從中國各地自然物候進程看,由於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鳴的時間並不一致。
人們就會藉助驚蟄的雷聲預測此後一段時期的天氣,如「未過驚蟄先打雷,四十九天雲不開」,或者是「驚蟄刮北風,從頭另過冬」、「驚蟄吹南風,秧苗遲下種」。
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布穀鳥)
一候,桃始華。驚蟄之日桃始華,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乃鬧春之始,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粲然而花華。驚蟄時節,薔薇科的植物如蘋果花、桃花、薔薇、櫻花等紛紛盛開,其中桃花和櫻花是最明豔的存在。
二候,倉庚鳴。驚蟄後五日,「倉庚鳴」,倉庚就是黃鸝,黃鸝最早感春陽之氣,嚶其鳴,求其友,鳥出而鳴啼,春暖花開之慶也。
三候,鷹化為鳩。再五日,「鷹化為鳩」,古人稱「鳩」為布穀鳥,仲春時因「喙尚柔,不能捕鳥,瞪目忍飢,如痴化」。到秋天,鳩再化為鷹。
驚蟄時節,春雷乍響,鑽到泥土裡越冬的小動物被雷震甦醒出來活動,開始新的一年。此時,大地回溫,春雨滋潤,這個時節的大自然,不論是植物還是動物,都進入了旺盛的生命期。小麥返青,桃花盛開,百鳥啼鳴,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滿目生機盎然的美麗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