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中美體育產業對比研究,重現美國體育商業變現路徑,觀中國體育之大國崛起。
美國體育經歷百年商業化歷程,中國體育尚處於產業化轉換初期。美國職業體育 19世紀初就開始商業化進程,二戰後步入快車道,以職業體育和健身休閒為驅動,體育衍生產業專業化發展。
第一個職業體育聯盟是1871年成立的國家棒球協會,1875年改名為全美棒球聯盟,聯盟制訂了各項規則,並開發聯賽市場。這種體制很快推廣到籃球、橄欖球、冰球等項目,最終形成了 NFL、MLB、NBA、NHL等美國四大職業體育聯賽。
中國1994年才推出首個職業聯賽(甲A),但直到 2005年才成立中超聯賽公司。2014年國務院出臺的46號文拉開了體育產業化發展的序幕,各路資本爭相介入,中國體育產業迎來十年黃金髮展期。
對比中美體育服務業,五大細分市場尚待掘金。
- 體育賽事:美國職業體育 2014年共創造收入 369億美元,其中四大聯盟(NFL、MLB、NBA、NHL)獲得收入 260億美元(佔比 71%),剩下的 109 億美元來自於美國足球大聯盟、大學生體育協會等。福布斯估計,NFL在 2014年取得了 96億美元收入,是英超聯賽的兩倍之多,主要來源包括電視轉播(60-70億美元)、門票銷售(10億美元左右)、贊助及合作夥伴和授權產品銷售(20-30億美元)等。中超聯賽預計 2016年總收入 5-7億美元,尚處於商業化的初期,空間巨大。
- 體育中介:美國體育中介市場發達,2015年體育廣告贊助總支出高達349億美元,誕生了世界最大的體育經紀公司 CAA和全球體育營銷巨頭 IMG。中國絕大部分運動員經紀權受政府壟斷,專業化的體育營銷公司數量少、規模小,職業聯賽的繁榮將重塑體育中介產業。結合美國的經驗,我們看好擁有傳媒基因的綜合性體育娛樂集團。
- 體育傳播媒介:美國體育轉播渠道以 ESPN、Fox、NBC等傳統付費電視為主,ESPN年收入超過 100億美元。國內則是樂視體育、騰訊、PPTV三足鼎立,體育傳媒是體育產業中少有的能夠誕生千億級公司的細分領域,但新進入者或者小型平臺在現有競爭格局下發展艱難。
- 健身休閒:美國健身俱樂部擁有會員 5,290 萬人,總收入 224 億美元,其中最大俱樂部營收17 億美元。中國健身付費意願低,在 20 歲及以上參加體育鍛鍊的人群中僅有 3.60%會選擇健身會所,健身俱樂部盈利微薄,短期內在休閒健身領域獲得商業化成功較為困難。
- 場館運營:美國體育場館委託專業管理公司經營,利用率超過 60%,收入不僅有租金,很大部分來自廣告贊助和餐飲服務。中國的體育賽事、娛樂表演遠不如美國繁榮,大部分場館所有權和經營權均在政府,欠缺商業開發,目前經營最好的是北京五棵松體育館。當前國內體育場館專業化與市場化經營需求強烈,具有賽事組織、廣告營銷經驗的綜合型體育管理公司更有可能獲得成功。
美國體育產業規模龐大,遠超中國,是世界體育消費的火車頭。根據美國產業研究機構 Plunkett Research 的預測,2015年美國體育產業市場規模4,984億美元,佔全球總規模的33%,另據學者估算,美國體育產業增加值早在 2005 年就達到了 1,893.4億美元。
2014年中國體育及相關產業總規模達到 13,574.71億元(約合 2,100 億美元),實現增加值 4,040.98 億元(約合 630 億美元,其中扣除體育用品淨出口後體育產業的增加值為 449億美元),中國的體育消費規模遠遠落後於美國。
從產業結構看,美國體育產業增加值主要由體育消費所貢獻,圍繞體育用品、體育賽事、休閒健身和場館建設所展開。
- 第一大的細分領域是體育用品(包括運動鞋服、運動器材),貢獻增加值 795.22億美元,佔比 42.0%;
- 第二大細分領域為圍繞職業體育賽事的消費(包括門票等比賽日收入、體育廣告贊助、授權商品),貢獻增加值 351.99億元,佔比 18.6%;
- 第三大細分領域為休閒健身消費(包括運動健身、體育培訓),貢獻增加值 283.78億元,佔比 15.0%;
- 第四大細分領域為體育場館建設投資,貢獻增加值 229.70億元,佔比 12.1%。
中國體育產業結構失衡,以體育用品製造為主,主體產業——體育服務業發展滯後。從增加值貢獻來看,體育用品製造及銷售佔 79.1%,體育賽事組織(包括職業體育、非職業體育、體育中介)佔 7.8%,休閒健身(包括運動健身、體育培訓)佔 5.7%,體育場館建設與經營佔5.1%,體育彩票佔 2.3%。
註:
- 美國統計局採用的「北美產業分類系統」(簡稱NAICS)的分類方法,該方法不認為體育是一個主要的經濟活動,所以並沒有給體育設立單獨的產業,而是分屬於其他產業(例如製造業、藝術、娛樂與休閒業等)。因此,我們只能根據文獻資料來估算美國體育產業的增加值以及市場規模。
- 中國經濟數據統計中也沒有將體育作為單獨一項,但每年會公布體育產業的增加值以及市場規模。2010 年,國家體育總局通過專項調查統計,公布了 2006-2008 年全國體育及相關產業核心數據,這是目前最新最全的官方體育產業數據。
美國體育產業不僅規模大,而且體育消費佔比高,體育服務業(賽事、健身、場館等)發展均衡;中國體育產業不僅產值規模小,更重要的是體育服務消費遠遠不足。
美國體育產業早在 19 世紀初就開始了商業化進程。第一個職業體育聯盟是1871 年成立的國家棒球協會,1875 年改名為全美棒球聯盟,聯盟制訂了各項規則,並有計劃的開發棒球的聯賽市場。這種體制很快推廣到籃球、橄欖球和冰球等項目中,最終形成了 NFL、MLB、NBA、NHL 等美國四大職業體育聯賽。
二戰後,隨著人均收入的增長和閒暇時間的增加,美國體育產業開始步入快車道。職業體育愈發成熟,全民健身興起,並出現了專業的體育管理公司,80 年代後通過出售電視轉播權、在世界各地舉辦賽事、主流聯盟吸納國外成員等方式走向世界。同時,美國也不斷引進他國的運動項目,比如網球、高爾夫和冰雪運動等,為美國職業體育產業注入新的活力。
目前,美國職業體育已經發展為結構龐大、內容豐富的成熟產業,圍繞職業體育和大眾體育,形成了包括賽事運營、體育中介、體育場館、體育傳媒、健身休閒、體育博彩在內的產業鏈,且這些衍生的相關產業都得到了專業化發展。
中國體育過去行政化色彩濃重,目前正處剛步入產業化的初期。中國體育從上世紀 90年代開始實施社會化與專業化發展,1994年推出首個職業聯賽——中國足球甲 A聯賽,但直到 2005年才成立中超聯賽公司。
中國體育產業發展至今,一直受到較為嚴格的行政化管制,在賽事、場館、俱樂部、運動員等方面商業化程度低。2014年國務院出臺的 46號文拉開了體育產業化發展的序幕,各路資本爭相介入,中國體育產業迎來十年黃金髮展期。
(一)體育賽事
美國職業體育商業化程度高,是整個體育產業的核心,又以北美四大聯賽為主。美國職業體育 2014年共創造收入 369億美元,其中四大聯盟(NFL、MLB、NBA、NHL)獲得收入 260億美元,佔比 71%,剩下的 109億美元來自於美國足球大聯盟、大學生體育協會等競技比賽,由此可見美國職業體育的核心在於北美四大聯賽,其中又以 NFL 最為成功。
據福布斯估計,NFL在 2014 年取得了 96億美元的收入,是英超聯賽的兩倍之多,主要來源包括電視轉播(60-70億美元)、門票銷售(10 億美元左右)、贊助供應及合作夥伴和授權產品銷售(20-30億美元)等,三分之二的收入來自電視轉播。
中國職業體育盈利薄弱,尚處於商業化的初期。2015賽季中超公司總收入 6.16億,其中冠名收入 1.5 億元,廣告贊助收入 3.86 億元,轉播收入 8,000 萬,而俱樂部方面收入 20億元,即使考慮到 2016年開始的天價版權,預計中超聯賽的總收入約為 30-40 億元人民幣,折合 5-7 億美元,遠遠低於北美四大聯賽的收入水平,而尚未成立聯盟公司的 CBA的盈利能力則更弱。
(二)體育中介
體育中介是體育產業上下遊的紐帶,能夠促進體育市場的繁榮發展,體育中介服務包括體育經紀、體育營銷服務、體育活動策劃服務等。
美國體育中介市場發達,著力於挖掘職業體育產業鏈的商業價值,是職業體育發展的潤滑劑與助推器。2015 年美國的體育廣告贊助總支出高達 349 億美元,世界上最大的體育經紀公司 CAA 和全球體育營銷巨頭 IMG 也均在美國,這些體育中介商的主要業務並不局限在體育領域,他們本身就在娛樂、影視、營銷、諮詢等領域均有所建樹,他們通過專業化的包裝、開發、談判,幫助職業體育賽事、俱樂部、運動員實現商業價值最大化,最終拉動體育經濟增長,繁榮體育市場。
CAA(美國創新藝人經紀公司)成立於 1975 年,目前是全球領先的娛樂、體育經紀公司,代理著電影、電視、音樂、體育、電腦遊戲、戲劇和網絡領域的眾多成功人士,並為機構客戶提供一系列的戰略營銷和諮詢服務,總部位於洛杉磯,在倫敦、紐約、北京及瑞士都設有機要辦事處,《福布斯》雜誌公布了 2015 年度世界十大體育經紀公司名單,排名第一的就是 CAA。2010 年CAA的收入達到了 3億美元,此後還在持續增長。
CAA 體育事業部從 2006 年才開始涉足體育經紀,目前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運動員經紀公司,其代理的運動員、主持人及教練超過 1,000人,包括 C羅和貝克漢姆等。
CAA 不僅為現役運動員帶來了超過 64 億美元的各種收入,自身也獲得了高達 2.6億美元的豐厚佣金。CAA在合同交易額和佣金額上都遠超其他競爭對手,主要歸功於旗下眾多的資深職業經紀人,在福布斯排出的 2015 年全球 50大最有價值的體育經紀人中有 9人來自 CAA。
CAA 體育事業部不僅提供經紀業務,還提供眾多體育組織代理轉播權與贊助權,比如代表歐足聯管理著超過 560場國家隊比賽的轉播權和贊助權,也為摩根大通、可口可樂等商業客戶提供多元化戰略營銷和諮詢,還與投資銀行一起為傳媒和體育行業的併購交易提供諮詢,交易金額數十億美元。
IMG(國際管理集團)成立於 1960年,總部位於美國俄亥俄州克裡夫市,是全球最大的獨立體育節目製作方之一,在全球 30多個國家擁有 60多個辦事處,員工總數超過 3,000名。IMG旗下薈萃了眾多超級模特和體壇大腕,《福布斯》2013年全球收入最高的十大模特中有七位來自 IMG,同時它還經辦大型時尚和體育活動,如紐約時裝周,溫布爾頓網球公開賽等。
IMG涵蓋了體育產業的方方面面,從頂級體育賽事,到賽事贊助、明星客戶代理,以及世界級體育訓練學院等。IMG不但擁有、製作和管理許多世界最富盛名的體育賽事,而且還提供接待服務和贊助商機,幫助企業客戶樹立全球品牌形象。
IMG是第一家進入中國市場的外國體育營銷公司,在中國的第一個項目為 1979年拳王阿里訪華。在此後的二十多年裡,IMG在中國舉辦了包括網球、羽毛球、體操、排球、高爾夫球等各種不同運動的賽事,引領可口可樂、萬寶路等品牌進入中國市場,並成功運營中國甲 A 足球聯賽、足協杯等大型職業賽事。
2008 年,IMG 與 CCTV 成立央視-IMG 合資公司。IMG 經紀業務旗下明星包括李娜、老虎伍茲、費德勒、納達爾等人。
在中國,政府壟斷了絕大部分運動員的管轄權,難以產生知名的體育經紀公司。在國內,大部分運動員的商業開發、廣告代言都是由國家體育局和地方體育部門所管理,再加上知名度高、商業價值大的體育明星本身就少,因此中國體育經紀業務起步晚,還沒有形成專業化的體育經紀市場,雖然近期中超頻頻天價引援,但與國內的經紀公司並無太大關聯。目前國內各家體育公司紛紛和歐美知名經紀公司合作,意圖挖掘國內體育經紀市場。
國內專業化的體育營銷機構數量少、規模小,隨著中超、CBA 等體育賽事的崛起,未來體育營銷市場將迎來更多的品牌客戶。體育營銷作為傳統廣告營銷的一部分,在過去通常是由廣告公司、體育媒體所經營,專業化的體育營銷公司較少,規模往往不大,道博股份旗下的雙刃劍在創業早期開闢了運動品牌的廣告贊助業務,後來逐漸成為專業的體育營銷公司。
國內的體育營銷的客戶主要是一些運動品牌商,但隨著體育越來越受到大眾所關注,越來越多的企業客戶願意採用體育營銷的方式推廣自己的品牌,中國體育營銷潛在市場空間巨大。
(三)體育傳媒
美國的體育轉播渠道以ESPN、Fox、NBC 等傳統電視臺為主,觀眾需要支付頻道訂閱費用。在美國,付費觀看體育賽事是體育消費的主要流向之一,於是才造就了 ESPN每年超過 100億美元的收入。
目前各大電視臺的付費訂閱人數都在下滑,主要是向網絡渠道轉移,ESPN 從 2013 年到 2015 年,共流失了680萬用戶,目前谷歌、雅虎、蘋果、亞馬遜等網際網路巨頭都對體育賽事的網絡直播表現出興趣濃厚,未來勢必將競爭網絡直播版權。
版權爭奪大戰落下帷幕,體育傳媒競爭格局初步形成,樂視體育、騰訊、PPTV三足鼎立。46 號文打破了央視對賽事版權的壟斷,新媒體紛紛加入體育賽事版權的爭奪。
目前國內外知名體育賽事的版權均已經名花有主,樂視體育拿下了中超和意甲的新媒體獨家版權,而西甲、英超、NBA的獨家版權分別屬於PPTV、新英體育和騰訊,新進入者很難再拿到知名體育賽事的獨家版權,這也是樂視體育不惜重金拿下中超獨家版權的原因。
在線體育視頻直播渠道用戶數大增,體育平臺謀求付費模式。中國的體育迷們習慣了通過 CCTV5 免費觀看體育賽事,在網際網路趨勢下,各大體育平臺也通過免費直播的方式吸引用戶前來觀看,通過 PC端收看體育直播的月度活躍人數已經超過 6,000萬,並且還在高速增長。
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在版權爭奪大戰後,體育平臺都在考慮通過付費來變現,如騰訊和新英體育已經在NBA和英超的轉播中有所嘗試。
在線視頻付費用戶規模大增,但體育付費意願相對偏低,爆發尚需時日。2015年國內在線視頻付費用戶數量實現爆發性增長,付費用戶規模達到 2,884.1 萬人,同比增幅高達 264.1%,未來幾年仍將保持較高的發展速度。
付費用戶在整體在線視頻用戶當中滲透率仍然較低,用戶付費市場發展潛力巨大。但是值得關注的是,目前體育內容的付費意願遠低於影視綜藝,因此體育付費直播的消費浪潮會相對滯後。
EPSN(娛樂與體育節目電視網)是一家 24小時提供體育節目的美國有線電視網絡公司,擁有眾多體育賽事的獨家版權,為用戶提供電視、廣播、網絡、雜誌等全方位的節目觀看渠道。目前迪士尼擁有 ESPN80%的股份, ESPN當前的市場估值超過 500億美元。
樂視體育是一家以體育媒體為切入點,擁有賽事運營、智能硬體及網際網路應用服務的體育生態公司,擁有海內外眾多體育賽事版權,樂視體育在 B 輪計劃融資後估值達到 205億元人民幣。
ESPN 採用傳統付費訂閱的模式,樂視體育則通過 PC 端和移動端免費播放體育賽事積累用戶。
ESPN是美國體育迷觀看體育比賽的首選,在全美擁有 9,000萬左右的家庭付費用戶,根據《華爾街日報》估算,美國每個電視轉播訂閱用戶每月支付 45美元的電視轉播費用,其中有6.04美元支付給 ESPN,遠超過其他頻道,體現了強大的體育消費需求。
樂視體育目前還是以免費播放為主,日均獨立訪客數達到約 1,100 萬,而整個樂視網的付費會員數也才 1,000-2,000萬人,與 ESPN相距甚遠。
EPSN收入規模龐大,盈利可觀,樂視體育還處於初創期,未來將通過複製 ESPN的付費訂閱模式來實現盈利。2013年,ESPN年總收入為 109.75億美元,EBITDA為 39億美元。
其中電視訂閱費收入約為 65.41億美元,佔比 60%,剩下 40%的收入來自廣告業務,包括電視廣告、數字廣告和雜誌廣告。相比 ESPN,樂視體育沒有付費訂閱的收入,廣告收入規模也較小。樂視體育 2015 年收入 4.17億元,預計主要廣告收入在 2-3億元,賽事運營和智能硬體分別實現 1億元左右的收入,樂視體育也在謀劃付費收看模式,其與體奧動力計劃在2018 年推出中超的付費觀看模式。
ESPN正面臨著兩大問題:訂閱用戶數持續減少和版權費用大幅上升。一方面是付費用戶數在持續下降,觀眾的觀看習慣正在從電視轉向網絡,整個訂閱電視轉播的用戶數都在減少,ESPN雖然也有在線觀看平臺,但同時面臨著谷歌、蘋果、雅虎的激烈競爭,2015年退訂人數高達 310萬,總訂閱用戶數連年下降,也連帶導致廣告收入的下滑;
另一方面,NFL、NBA等體育賽事版權的價格卻在飛漲,漲幅均超過 50%,甚至達到 100%以上。受到收入成本的雙重擠壓,ESPN未來面臨不小的盈利壓力。
反觀樂視體育,目前國內付費意願低、平臺間競爭激烈,想要達到 ESPN的業務規模和盈利水平,樂視體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一方面,國內體育付費習慣尚未形成,相比影視娛樂節目,體育的付費意願更低;另一方面,體育版權市場競爭激烈,目前海內外大的體育 IP 基本被各大網際網路巨頭所瓜分,用戶對體育賽事的忠誠使得轉播平臺的價值被削弱。
(四)健身休閒
美國參與健身的人數眾多,健身俱樂部會員龐大。美國一共有 3.05 萬個健身俱樂部,擁有會員數5,290萬人,佔美國總人口的 17%,也就是說每六個美國人其中就一個是健身俱樂部的會員,其中大約 40%的人經常(每年多於 100天)去健身俱樂部鍛鍊。
健身產業市場規模大,但是競爭分散,難以誕生巨頭公司。2013 年,美國健身俱樂部總收入達到224億美元,市場規模龐大,但健身俱樂部市場競爭分散,最大的連鎖俱樂部每年的收入也就十多億美元,前二十五家俱樂部的市場份額不到 50%,由此可見,即使是健身非常普及的美國,健身產業也難以形成一家獨大或者寡頭壟斷的格局。
LA Fitness是全美排名第一的連鎖健身俱樂部,成立於 1984年,在美國擁有旗下 619個健身場所(在北美超過 800個),2013年的營業收入達到 17億美元。LA Fitness在 2006-2009年間進入了高速擴展期,在美國各地和加拿大進行了成功的複製。2011-2013年間併購了諸多健身俱樂部,最終形成了目前的健身帝國。
中國的健身會所消費尚未普及,但健身俱樂部已經飽和,競爭較為分散。根據國家體育總局的調查,在 20 歲及以上參加體育鍛鍊的人群中僅有 3.60%會選擇健身會所。
2014年,中國健身產業產值達到 1,272億元,全國健身俱樂部在 2003-2010年間經歷了高速增長,2011年後達到飽和,目前每年在以 5%的速度遞增。
國內健身俱樂部市場品牌分散,2014 年,國內具有一定規模的健身俱樂部數量達到 3,650家左右,前十大品牌健身俱樂部僅佔市場整體的 15%左右,65%的健身俱樂部又以非連鎖為主。
中國的健身俱樂部專業化程度和管理水平較低,同質化競爭嚴重,盈利模式單一,導致相當部分健身俱樂部陷入惡性低價競爭。同時,健身房的主要經營成本——人員工資和租金不斷上升,另據調查,盈利的健身俱樂部不會超過 20%,約 50%經營還處在舉步維艱的尷尬境地。
美國健身俱樂部會員人數眾多,去健身房鍛鍊已經成為一種習慣,而在中國,大部分體育鍛鍊的愛好者選擇在體育場、社區和廣場空地或是自家室內進行鍛鍊,健身俱樂部難以成為體育鍛鍊的主流場所。
美國健身產業雖然規模龐大,但由於進入門檻低、單個健身房覆蓋區域小、難以滿足不同收入層次的健身需求,使得產業公司非常分散。我們認為,雖然國內的健身休閒市場潛力大,但在商業化上要想取得成功仍較為困難。
(五)場館運營
體育場館盈利的關鍵是提高場館利用率,美國體育場館內的非體育活動眾多。即使是在體育賽事眾多的美國,僅僅依靠舉辦賽事也很難讓體育場館得到充分的利用。
因此,為了提高場館使用效率,美國的體育場館不僅僅提供觀看體育比賽、健身休閒、體育培訓,也舉辦各類商務和娛樂活動,還提供餐飲、美容、娛樂等服務。
一般而言,美國大型體育場館一年可以舉辦 300場以上的活動,利用率在60%以上,甚至到 80%,其中約一半的活動為體育賽事,另一半為音樂會、演唱會、展銷會、發布會等。
美國許多大型體育場館都委託專業的管理公司經營。他們通常是體育和娛樂領域的大型管理公司,會參與到場館設計、設施維護、商務開發等各個環節中,通過專業化的管理延長場館設施的使用年限,充分挖掘其商業價值。
例如美國體育管理公司 AEG 就擁有、管理、諮詢超過全球100 座頂級場館,包括洛杉磯的史泰博體育中心(洛杉磯湖人隊主場)、倫敦 O2體育館、上海梅賽德斯-奔馳文化中心等。
通過多元化市場開發,美國體育場館擺脫了單一的租金模式。美國體育場館的收入來源除了組織體育比賽和其它娛樂活動的場租和門票分成外,還有大量的廣告贊助、餐飲等服務業收入,其中餐飲收入可以佔到三成左右。
在美國,很多體育場館都有相當數量的贊助商,例如 NBA 火箭隊的主場豐田中心除了被豐田冠名贊助外,還擁有高達 72個贊助商。
中國的體育賽事、娛樂表演業遠不如美國繁榮,場館所有權和經營權均在政府,難以得到充分的商業開發。相比美國,中國的體育賽事、娛樂表演活動偏少,難以支撐起體育場館的使用,而且與美國的體育場館相比,我國的體育場館採用的是「事業單位建制,企業化管理」,場館享受一定政府的財政撥款,場館工作人員都是行政事業單位編制,因此在利用率、盈利性上遠低於美國的體育場館。
五棵松體育館位於北京市海澱區,是 2008 年北京奧運會籃球項目比賽場館,場館的業主是民營企業華熙集團。奧運會後,華熙集團斥資數億將體育館改造成適合舉辦大型體育及娛樂活動的綜合性場館,五棵松體育館建築面積 6.3萬平方米,擁有約 18,000個觀眾坐席。
五棵松體育館經營活動多元化,場館利用率高。五棵松體育館平均每年舉辦200場的活動,場地利用率高達70%,其中體育賽事和演唱會等娛樂活動各佔到一半左右。目前五棵松體育館不僅是 CBA北京首鋼隊的主場,舉辦NBA 中國賽等體育賽事,也曾舉辦碧昂斯、Super junior、王菲等明星演唱會和大型歌舞晚會等娛樂活動。
收入來源多樣化,攜手樂視體育打造智能化場館。從收入構成看,不同於國內大部分場館對租金的依賴,五棵松體育館的收入中有 55%是來自贊助商、廣告、包廂的收入。
2015年 12月,樂視體育就與業主方籤署協議,未來 5年將冠名五棵松體育館為「樂視體育生態中心」,雙方將升級體育館成為全球領先的智能化場館,樂視體育也會引入體育賽事、音樂演藝等更多資源。
五棵松體育館除了主館外,還有副館、地下球場、露天廣場以及酒吧區等配套設施,能夠滿足不同的商業需求。
- 匯源空間:位於五棵松體育館內,原為五棵松體育館的訓練館,2008年北京奧運會後更名為 M 空間,2014 年獲匯源集團冠名贊助,更名為「匯源空間」。匯源空間獨特的無立柱挑高設計是舉辦各類活動的最佳場所,從小型商業演出、歌迷見面會、企業慶典、新產品發布會、會議宴會,到體育活動、時尚秀等,均可實現。
- HI-PARK:位於五棵松體育館西南廣場處,採取下挖式設計,建有完整籃球場 11片,可舉行籃球賽、新聞發布會、展覽、媒體見面會等活動。
- 五棵松文化體育廣場:位於五棵松體育館廣場東南角。東西長約 165米,南北長約 180米,總佔地面積約 29,000平方米。作為體育運動、文化演出的舉辦場所。
- 紅吧區:位於五棵松體育館夾層北側的貴賓酒吧區,內設現代標準吧檯以及餐飲包間,可舉辦小型聚會等活動,僅面向場館合作夥伴、包廂持有人及其他貴賓開放。
美國的體育場館運營產業成熟,由專業的綜合型體育管理公司經營,保證場館有較高的利用率和盈利性,並且場館收入結構多樣化,門票租金、廣告贊助、餐飲服務均衡發展。
而中國的體育場館多由政府掌控,利用效率低,依賴政府財政撥款,但在北京、上海已經出現經營良好的標杆(北京的五棵松體育館、上海的梅賽德斯-奔馳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