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寶寶今年3歲了,我需要把寶寶送到幼兒園去,然而有多少家長想過判定孩子能否上幼兒園的標準是什麼?為什麼孩子不願上幼兒園,為什麼孩子不開心?
家長普片認為寶寶過了3歲,就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很多家長朋友也終於在漫長的育兒過程中得到了一次小解放。然而好景不長,好多寶寶在去過一段時間幼兒園後,無論家長怎麼哄都不肯去了,好像上幼兒園對這些寶寶而言就是在「受罪」。
經過與多位家長的溝通,了解到,問題可能出現在寶寶0-3歲階段的早期教育上。
嬰幼兒早期教育對於孩子一生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但在大部分國內家庭中卻總是被忽視。沒有經過系統專業早期教育的寶寶,在幼兒園中會存在自理能力差、情緒不穩定、作息不規律、不會與其他小朋友社交等問題,致使寶寶在幼兒園中有很強的不安全感,甚至會被其他小朋友欺凌。
寶寶到了去幼兒園的時候,請家長朋友一定要確認寶寶具備了這些能力了嗎?
一、基本的語言表達能力
嬰幼兒最富戲劇性的發展,就是語言的發展。在寶寶還沒有真正的語言之前,大約10~12個月以前所發出的聲音,語言學家稱之為語言前期。寶寶一歲左右,能夠發出第一個被理解的字音時,表示寶寶進入了語言發展期,能夠使用字來命名事物。
隨著寶寶月齡的不斷增長,通常在18個月開始,寶寶語言出現斷續、簡略、不完整的句字。2歲半以後,寶寶學會的詞彙越來越多,造句越來越長,逐步寶寶的基本語言表達能力。
如果寶寶的語言表達能力/理解能力跟不上,那麼很難想像跟小夥伴交流溝通時,想表達卻表達不出來的痛苦!久而久之是會被孤立的,因為其他寶寶都不理解您寶寶在說什麼,怎麼跟他做朋友?又有多少家長理解寶寶的心理上受的傷害!
二、基本的社交能力
寶寶的社交能力即語言能力和認知能力的集合,會說,能說,說得巧,答得妙,提高交際的成功率。寶寶從出生時就開始認知這個世界,咿呀學語時使用表情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時應多讓寶寶與人多多溝通。
如果寶寶平日很粘人,膽小不敢去和小朋友接觸,那麼社交這個短板將會讓寶寶自己把自己保護起來。試問無法社交沒有玩伴,寶寶的開心從何而來?
三、基本的自理能力
在幼兒園裡,常常會有自理能力差的小朋友會求助老師:「老師,我鞋帶開了」「老師,我要上廁所」等。然而,幼兒園老師一人需要照看二十個甚至三十幾個小朋友,往往無暇顧及,造成孩子不好的體驗。
在孩子3歲之前,父母應有意識的鍛鍊自理能力。樹立孩子的自我服務意識,讓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是在為自己服務;多提供機會,讓孩子體驗,比如穿衣、吃飯、收拾房間的時候,不急著幫忙,讓孩子自己動手;營造空松氛圍,學會耐心等待,不要給孩子一種做任務的感覺,同時要多做鼓勵;循序漸進,慢慢養成,比如先用勺子吃飯,再慢慢用筷子等;父母也要做好榜樣,以身作則。
如果孩子生活不能和自理,長期下去,孩子不會自己吃飯、上廁所等問題都將讓孩子產生一定的 心理負擔,讓孩子覺得自己比別人差,同時也很難融入到同齡人中,長大後更容易出 現自卑、孤僻 等不好的 性格 。
四、基本的情緒控制能力
情緒是對環境變動衍生出來的主觀感受,受認知發展歷程的影響,伴隨著生理反應,影響人的行為。嬰幼兒情緒的發展分為情緒表達、情緒理解、情緒調節三個時期,基本的情緒控制能力即情緒調節能力,
情緒調節的能力包含控制自己內心的情緒和情緒的表達,是嬰幼兒社會能力發展的一項重要指標。寶寶在3歲前可以通過情緒語言和適當的情緒引導,提高寶寶認知水平和情緒表達能力,並能夠基本控制和調節情緒的波動。
情緒控制能力差的寶寶1、總是會把責任怪到自己身上孩子的內心世界比較脆弱,如果丟失了自己喜歡的東西,或者爸爸媽媽經常在自己面前吵架的話,孩子就容易產生內疚心理,認為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做錯了。2、時常會不開心孩子無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一不順心就會火冒三丈,甚至還會出現攻擊性行為,這種情況會影響孩子健全人格和良好性格的培養。3、產生妒忌心理如果孩子的佔有欲過強,不喜歡和他人合作分享,有時還有攀比心理的話,會容易產生妒忌心理。4、缺乏安全感,如果爸爸媽媽把孩子保護的太好,或是經常嚇唬孩子,容易讓孩子缺乏安全感,太依賴父母,而孩子又缺乏自我控制情緒的能力,就會經常覺得很害怕。5、悲傷情緒過多有的孩子心裡雖然感到委屈,但卻不敢隨便和他人說,有時候失去了自己喜歡的東西也沒有人安慰理解,時間長了,孩子控制情緒能力差,就可能一直處在悲傷的情緒中。
綜上寶寶能不能送去幼兒園關鍵看寶寶能力而不是年齡!如果寶寶能力達不到是堅決不能送去的,可以先培養寶寶能力!拖育跟幼兒園不一樣,如果你寶寶3歲實際能力只有2歲的,那就只能分在2歲的班級,來慢慢培養,或許是個科學的選擇!如果你寶寶只有2歲多什麼能力都沒有訓練過,那麼先拖育培養再上幼兒園也相對比較科學!個人建議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