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屍題材電影風靡一時,有人做過調查,每十人就有6人看過喪屍片,這篇文章就來好好探索一下喪屍文化背後的興衰演變史
喪屍起源於非洲的巫毒術,是一種宗教信仰。後來逐漸被運用到影視和遊戲等流行文化中。在遊戲裡有大名鼎鼎的《生化危機》也有萌萌噠的《植物大戰殭屍》。在影視劇領域,大製作的《殭屍世界大戰》、黑色幽默的《殭屍肖恩》、還有火遍亞洲的《釜山行》都成為經典。喪屍文化從一個小眾的邪典文化後來逐漸變成主流,成為最撈錢的利器之一,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下曾經風靡一時的喪屍題材電影。
喪屍和殭屍的區別:
首先要澄清一點,雖然喪屍和殭屍的英文都是Zombie,但兩者是完全兩種不同的物種。最簡單的區分就是殭屍是死人變的,喪屍是活人變的。殭屍是受日月精華影響而變成的妖怪。而喪屍更多是從非洲文化裡演變出來的,沒有複雜的歷史淵源和背景,更接近活死人的設定。 所以不論電影的翻譯是殭屍還是喪屍,我們今天聊的範疇都是西方的喪屍。
世界第一部喪屍片:
世界上最早的喪屍片 1932年的《白魔鬼》第一次把「喪屍」搬上大熒幕,這部電影中,巫師把人變成奴隸,巫師是不死族的主人,控制了很多喪屍在他的種植園工作。雖然當時的特效和化妝技術有限,但還是在當年引起巨大的反響。
一直到60年代,好萊塢特效技術有一定的基礎的時候,喬治·A·羅梅羅「喪屍教父」 推出了《活死人之夜》系列和《活死人黎明》,尤其是《活死人之夜》這部電影在當時徹底爆了,以11萬取得了3000萬的票房,回報率將近300倍。
總的來說《活死人黎明》和《活死人之夜》可以看做是一個系列。這個系列影響了後世很多作品,甚至被載入美國國家電影名冊。《活死人黎明》在2003年獲評史上最邪典電影的美譽,這個系列電影基本上定下了「喪屍」題材電影題材的「潛規則」,如無意識,吃活人的肉,通常集體活動,被喪屍咬食的人也會變成喪屍,物理攻擊力免疫,感覺不到疼痛,唯一能殺掉他們的方式只有把頭砍掉等等。也就是說,由羅梅羅所塑造出來這種喪屍才是我們現在害怕的,存在於各種電影和遊戲上的喪屍。
雖然 以《活死人黎明》開始,因喪屍電影成為小成本高回報備受影視公司喜愛,但一直到2002《生化危機》的問世,才第一次讓「喪屍」火出好萊塢,直接一路把喪屍火燒到全世界。
喪屍片開始百花齊放
這時候,以刺激感官為主的喪屍題材,迎來了一個大爆發時期。各路編劇開始加入喪屍題材的改編大潮,推出了各種各樣的喪屍。值得一提的有:英國電影《驚變28天》因為打造了一個末日感十足的倫敦,用紀錄片的手法拍攝、對人性和政治發出黑暗的拷問,被稱為最真實的喪屍片。《殭屍肖恩》一邊恐怖一邊搞笑,快節奏的鏡頭轉換讓人看得多巴胺簡直要逆天。《溫暖的屍體》直接把喪屍元素套進《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模板裡,甚至裡面的女主角就叫做朱莉。電影面世的時候,所有人都在驚嘆,原來喪屍和妹子都能談戀愛。2013年的《殭屍世界大戰》更是真正的大製作,請來了國民男神布拉德皮特出演,各種飛機大炮接著出場,格局也不再縮短為B級片的小打小鬧,而是放眼到整個世界。日本喪屍電影《請叫我英雄》更關注個人的成長,《釜山行》在我看來不像一部喪屍片,更像一部災難片。當遇到喪屍爆發這種級別的災難時,個人該如何選擇?電影中有親情的偉大,人性的醜惡和精英利己主義,簡直是一副韓國社會的眾生相。
說到這裡,你可能已經發現了,亞洲喪屍電影起步比晚,尤其是韓國將這一題材運用的極致,同時和本國最優秀最發達的電影題材結合,最後成功孕育出真正的亞洲喪屍電影。讓喪屍電影再也不是好萊塢文化輸出的專利。
承接上文我們說喪屍由人類演變而來,他們擁有和人類完全相似的樣貌,卻摒棄了現代文明,論為野獸一般的存在。就「恐怖谷理論」來說,和人類越相似的東西會讓人類感到越恐怖。這個題材相信也經久不衰,變種為批評現實社會弊病的工具,同時表達了我們的後世界末日幻想的憂慮.
好了,喪屍片就為大家梳理到這裡;關注我獲取更多資源,接下來一段時間將為大家剪輯上影片的精彩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