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理由
在中華文化全面復興的時代背景下,如何讓漢字教育科學化?如何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領悟漢字的智慧?
福建省泉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教師劉香芹等主持的「漢字教育科學化實踐研究」,尊重漢字規律,在實踐中取得了顯著成效,具有推廣的價值。
漢字學家王寧將小學的識字寫字教學稱為「小學的漢字教育」,她認為:「漢字教育的科學性就是要尊重漢字的規律。所謂規律,最重要的是兩條:第一,漢字是表意文字,字形的構建是可以講的;第二,漢字是一個系統,字與字之間是具備有序關係的。」回顧我們走過的7年研究之路,正是遵循這兩條重要的規律進行不斷探索和實踐的歷程。
形音義結合教漢字
多年來的漢字教法,主要是拼讀字音,描摹字形,很少講解形音義的關係,這是拼音文字的教法,沒有「關注到漢字的特點」。漢字具有「因義(音)構形」的特點。許多錯別字的產生,就是因為初教時學生沒有理解字的形音義關係。比如,學生常將「遊」的右旁寫成「攵」,「隹」旁寫作「佳、住」,甚至「身」「犭」旁也常寫錯。實驗中,課題組教師儘量將漢字的形音義聯繫起來教學,如講「遊」字時,通過圖文對照讓學生知道甲骨文的寫法,會意有人持旗起舞,在「遊」中作聲符兼意符。講清生字音形義關係,能引起學生積極主動探究漢字的極大興趣,尤其是在教師展示漢字演變和相應的圖片時。現在,經常有學生自覺預習生字,通過上網查閱,提前了解生字的字理、字形演變情況,還有些學生喜歡把古文字「畫」下來。運用漢字科學識字,我們藉助每一個漢字蘊含的傳統文化信息,「潤物細無聲」地弘揚了中華漢字文化,使識字教學既有趣又有效。
不過,課題組在實踐中也發現,有些教師解析生字時,過於喜歡溯源分析,於是我們總結出:溯源分析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現代漢字的構形原理,如果能直接講清漢字形音義的就不要溯源,實在講不清的才用。溯源分析也要視情況確定溯源到哪一級,從繁體字到古文字,選出一個最容易理解的即可,不必羅列古文字各形體。
從漢字特徵挖掘基本方法
實踐中,我們總結出遵循漢字系統特點教學漢字的幾個基本方法:
首先是發揮基本字的作用。《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附錄4《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中有300個基本字,「這些字構形簡單,重現率高,其中的大多數能成為其他字的結構成分。先學這些字,有利於打好識字、寫字的基礎,有利於發展識字、寫字能力,提高學習效率」。經過統計,我們發現目前幾套語文課標實驗教材中300個基本字有80%安排在一年級,我們的實驗教師在第一學期就完成了這300字的教學。主要採取以下方法:
利用基本字表的構形系統。給300個基本字歸部,結合教材的安排適度拓展,可以輕鬆完成任務。如學習「女」字帶出「媽、妹、好、姐、奶」等,其中「好、姐、奶」雖然不是本冊要求會認的,但學生也可以輕鬆掌握。再如,學習北師大版第一冊第4單元《我的家》一課,教學「家」字時,老師講清楚含有「宀」的字通常與房屋有關,並教學了室、寶兩個字。教學「爸」字時,老師講清楚了父字頭的含義後又教學了「爺」字,「爺」字在第6單元還會出現,那時就只需要複習,孩子即可記住字形,這時教師又可以講講「卩」這個部件,說說「爺」字的構字方式(形聲字)。
利用部首的構形系統。300字帶出127個部首,可利用獨體部首「繁殖」的合體部首逐步擴大到常用字的193個部首。如,「又」構成「支、鼓、殳、攴(攵)、皮」和變形的「彐、聿、隸、寸、勹、廾、鬥、父」等合體部首。利用部首系統的教學可以使漢字學習由串連成網。但教材中這樣的編排很少,實驗教師就自己開發。如,課題組先後開發的課例《會變身的「亻」》《含義豐富的「彡」》《神奇的「房屋」》《「鳥」的王國》等,都是利用部首系統大量識字的成功課例。
其次是用好分析漢字的兩個系統。漢字教學方法多樣,但分析漢字形體構成卻是必需的步驟,這不僅是進一步認識漢字結構成分的基礎,也是培養學生具有獨立識字能力的知識基礎。識字教學研究不僅要提高識字效率,還要傳授學生分析漢字的方法,使學生儘早達到自己會分析生字、自主識字的目標。
利用「偏旁部首」系統,分析漢字的形音義。現代漢字因形體和形音義關係的巨大變化,傳統的偏旁部首分析(即傳統「六書」分析法)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現代漢字形音義的分析。漢字學界根據字符與整字的音義關係,將字符分為三類:意符、音符、記號。整字的意義指的是現代意義而不是古義。與整字在意義和讀音上都沒有聯繫的叫記號。與整字在意義和讀音上都有聯繫的意音字(或者叫「形聲字」)比較好分析,而那些記號字和半記號字因為與音義失去了聯繫,不便於分析理解。以往教學中,教師或要求學生強記,或「望形生義」作非科學的解釋。這種不科學的解釋既不利於漢字系統化的學習,也是對漢字文化的曲解。
據統計,現代7000個通用漢字中,形聲字有3975個,只佔56.7%。記號字卻大量增加,僅3500個常用漢字中,記號字和半記號字就有1279個,比例高達36.54%。如何有效地教學記號字、半記號字,是突破現代漢字教學研究的瓶頸。
研究中,我嘗試給一年級小學生教學「又」這個現代漢字中常見簡化符號,收到良好的效果。這個記號字雖然成系統地替代了眾多繁體字的偏旁,如,在「鄧(鄧)、雞(鷄)、勸(勸)、難(難)」等字中替代了原聲旁,在「轟(轟)、聶(聶)、雙(雙)」等字中替代了原形旁。但在一些漢字中又保留了其本義「手」的意思,如友、取等字中又是意符,所以教學時先從探究本義開始,再講記號的作用。我先在一個實驗班現場試了一下,然後製作成微課,播放給另外一個班學生聽,結果學生不僅都能聽得懂,還能舉一反三。
利用「筆畫部件」系統分析漢字的構形特點。為了指導現代漢字的教學,也為了適應中文信息處理的迫切需要,漢字學家提出了新的漢字構造和分析理論。這種理論認為:現代漢字形體的構成要素是筆畫、部件,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筆畫—部件—整字」,部件是核心。這一理論主要從漢字的外形角度研究拆分漢字,因此我們研究發現,這對指導學生系統認識漢字構形,寫對、寫好漢字大有幫助。這需要實驗教師掌握相應的國家語言文字規範,學習相關的知識。
實驗中,教師們弄懂「筆畫—部件—整字」的關係及其相互影響,知道了這些規範,就能輕鬆給學生講清楚漢字筆畫、部件之所以在構型中發生變化的道理。讓學生不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如教學「跑」字中的「」字旁,不僅要求學生觀察「足」到「」發生了哪些變化,還告訴學生三筆改為豎,末筆改為提,是為了順勢向右上方接寫「包」的第一筆,前後筆畫順勢連接、運筆路線最短,可以提高書寫速度。學生由此就懂得自己分析「特」中的「牛」為何變成「牜」,筆順也會發生變化。更可以類推比、巧、場、改、孔、駝、球、軌、此等字中部件變化的道理。學生掌握了這些規律,就會自主識字、寫字,不用教師教了。
三種課型教漢字
系統教學漢字主要是解決識字教學效率低、質量差的問題,使兒童儘快儘早進入閱讀狀態,提高學習效率。所以,宜採用集中識字。但現行教材一般是集中與分散識字(在閱讀中識)相結合。我們經過研究總結出三種基本課型:一是在閱讀教學裡的小集中,二是集中識字單元大集中,三是部首系統拓展集中。
閱讀課裡小集中模式。現行語文教材的識字寫字內容大部分編排在文本的閱讀中,將識字與閱讀相結合。課題組教師認真研究每課生字的特點,根據該課出現的新部首或新部件進行系統識字,這樣就由一個部首或一個部件帶出相應的一串字,這樣不僅擴大了識字量,還教給學生識字方法。如課題組教師李冬梅執教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6單元《紀念》一課,發現這一課「臺階」的「階」是第一次出現左阜旁要求會寫的字,之前學生已認識「太陽」的「陽」,但沒有要求會寫。而用「臺階」的「階」來講左阜非常好講,因為「阜」的本義就有臺階義。於是,這一課就由學習「臺階」的「階」引出左阜旁(俗稱左耳旁)「阝」,講清部首「左阝」的形音義關係,再引導學生回憶已經學過或生活中認識的帶有「阝」的字,最後教師找出2500個常用漢字中最常見的帶「左阝」的字。這樣,學生就由學習一個「階」拓展到學習左阜系統中的階、陽、陳、陰、險、陸、陣、除、阿、院等10個字,而且通過學生探究與教師講解,明白了這10個字與左阜的形義關係。再如,這一課還教學了由「亭子」的「亭」帶出的「高」部字亮、毫、豪等字,由「應該」的「該」帶出的含有部件「亥」(音符)的另外一個常用字「孩子」的「孩」。
閱讀課裡小集中識字的基本模式是:發現生字特點→歸類整合(按部首或部件)→講清部首或部件的形音義→一個帶出一串→結合閱讀鞏固。
集中識字單元大集中模式。現行語文教材也安排了集中識字寫字單元。根據這些集中識字單元的特點,我們總結出大集中識字模式:明確集中歸類目標→圖文結合學習部首音形義→認識部中字詞→適當拓展部中字→識用結合來鞏固部首系統拓展集中模式。漢字不僅整字成系統,部首也有系統。如與「亻」部相關的就有身、勹、屍、比等4個部首,他們分別表示各種形狀的人,課題組教師吳友鈞執教的《會變身的「亻」》(一年級)不僅學習了這些部首,還系統學習5個部首中的18個漢字。學習部首之源「亻」,吳友鈞先從複習「亻」入手,通過單人旁甲骨文的寫法準確理解「亻」像一個側面站立的「人」。所以,含有「亻」的字意通常與人或人的動作、人所做的事情有關。再通過複習全、金、會和認識新字詞閃開、觀眾、囚犯、哈欠, 引導學生認識「亻」在構字時處在不同位置,形狀有所不同,表示人的動作或所做事情就不同。最後通過雨傘、倉庫、宿舍等詞了解有些字雖然含有「人」字形,但讀音、意思都與「人」沒有關係。然後學習與「亻」相關的「身」 (就是一個有身孕的婦女之形狀)、「勹bāo」(表示一個人彎曲著身體,手臂抱著東西的樣子)、「屍」(一個端坐著接受大家祭拜的人)、「比」( 兩個肩並肩站在一起的人)4個部首,弄清楚這些部首的形音義,帶有這些部首的字學生就非常容易掌握了。我們將漢字科學運用到識字寫字教學中,就是要運用這些規律,引導學生將零散的一個個部首和漢字串起來,讓知識形成架構,方法變成能力。
學習部首系統拓展集中識字基本模式:學習字源(部首源)的形音義→認識字源構字方式及部中字詞→學習與字源(部首源)相關的部首(按照由近及遠的變化)→拓展認識部中字。
漢字教育成就師生
漢字教育要科學化,首先要從學習開始。從最初的一次次培訓,到現在的自覺學習運用,我們不斷在成長。
課題實驗校泉州市豐澤區第二實驗小學教師李冬梅在一篇隨筆中這樣寫道:開始漢字教育科學化研究才知道,以前自己雖已教語文20多年,但識字教學是在不懂漢字科學的基礎上教學的。課題實驗中,我和孩子們一起走在「學用」漢字學的道路上,孩子們居然因為喜歡漢字而深深喜歡上了我。
隨著「漢字小常識」「漢字中的做人道理」等內容在師生中傳播,漢字學的科學性、高效性和魅力性日益為廣大師生所認識。學校圖書館中《漢字王國》《漢字的秘密》《漢字史話》《漢字尋根》等書成了搶手貨……
現在,所有實驗學校教師備課都先對所教的語文知識勤問細查,慎重研究,查清問明後再設計如何教。教師對學生易錯、難學的字詞不再隨意編造順口溜或故事,而是根據漢字科學,結合學生特點來講解。這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最好表現。
與教師一起成長的是實驗校的孩子們。「以前,十分無趣的生字課,現在變得有趣了,想不到漢字還這麼有意思。」這是學生們共同的心聲。泉州市實驗小學與非實驗校在2012年一年級語文期末質量監控試卷(使用相同試卷)中「識字與寫字」部分的測查情況比較證實,在正確書寫與運用、良好寫字習慣與態度等方面,實驗校學生明顯佔優。
2014年秋抽取實驗校泉州師院附屬小學一年級學生作為標量進行實驗的前測與後測。2016年初的測查結果顯示,學生經過實驗一年半認字數量已平均達2319個,遠遠超過課標要求的量。
漢字教育科學化實踐研究,我們已經走在路上,我們還將一路前行,不斷收穫……
(作者單位系福建省泉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中國教師報》2017年07月12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