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律詩中有用動詞、名詞、形容詞對仗數詞的嗎?當然有

2020-12-19 老街味道

關于格律詩的對仗,有人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古律詩中有用動、名詞來對數詞嗎?

.....

前言

一般來說,非常工整的對聯一般不會用詞性不同的詞來對仗,但是古人的對仗比較靈活,有很多相對寬鬆的對仗方式。作詩如果太拘泥於工整的對仗,反而容易合掌或者限制意境的營造。

在流傳下來的古詩裡,可以看到不少數詞對仗動詞、名詞、副詞、形容詞的情況。

一、古詩中的數詞

古詩詞中的數詞,不光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千百萬億等數目字,還有:孤、獨、無、再、雙、數、群、眾、幾、半等字。例如唐代詩人方幹的《上杭州杜中丞》,寒角細吹孤嶠月,秋濤橫卷半江雲,孤對半:

昔用雄才登上第,今將重德合明君。苦心多為安民術,援筆皆成出世文。寒角細吹孤嶠月,秋濤橫卷半江雲。掠天逸勢應非久,一鶚那棲眾鳥群。

又如萬楚 (唐)的《五日觀妓》,新歌一曲令人豔,醉舞雙眸斂鬢斜,一對雙:

西施謾道浣春紗,碧玉今時鬥麗華。眉黛奪將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新歌一曲令人豔,醉舞雙眸斂鬢斜。誰道五絲能續命,卻令今日死君家。

二、多詞性的數詞

有些詞有多種詞性,例如獨,在古漢語中是數詞,也是副詞,有時候也當作名詞和動詞。

1、名詞

不算勞神運枯木,且廢為官恤惸獨。門前有吏嚇孤窮,欲訴門深抱冤哭

在唐朝 趙摶的詩《廢長行》中, 不算勞神運枯木,且廢為官恤惸獨,「獨」是名詞。

2、副詞

這個「獨」在杜甫的《登高》中是副詞: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在「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中「獨」與「常」相對,在這裡有「少」和「多」的意思。用來修飾動詞的「獨」,在這裡是副詞。

3、數詞

權德輿 (唐)的絕句中,獨,對孤,是數詞對數詞。

孤舟漾曖景,獨鶴下秋空。安流日正晝,淨綠天無風。

三、數詞對名詞

名詞對數詞其實也很常見,不過這裡的數詞多是偏正詞組中對於中心的修飾部分,例如下面這幾個例子:

1、杜甫的《上白帝城》是一首五言排律,節選如下:

江城含變態,一上一回新。天欲今朝雨,山歸萬古春。英雄餘事業,衰邁久風塵。取醉他鄉客,相逢故國人。

天欲今朝雨,山歸萬古春。其中今朝對萬古,都是時間名詞詞組,其實很工整。「今」對「萬」,名詞對數詞。

2、廣宣 (唐)《九月十五日夜宿鄭尚書絪東亭,望月寄杜給事》

霜天晴夜宿東齋,松竹交陰愜素懷。迥出風塵心得地,可憐三五月當階。清光滿院恩情見,寒色臨門笑語諧。霄漢路殊從道合,往來人事不相乖。

這一首的頷聯:迥出風塵心得地,可憐三五月當階。「風塵」對「三五」挺不般配,可是「風塵心」對「三五月」就工整多了,風塵是修飾心的,三五是修飾月的。風塵對三五,名詞對數詞。

四、數詞對動詞

無,既可以作為數詞也可以作為動詞 。

1、唐代棲蟾的《居南嶽懷沈彬》:

石房開竹扉,茗外獨支頤。萬木還無葉,百年能幾時。 隔雲聞狖過,截雨見虹垂。因憶嶽南客,晏眠吟好詩。

萬木還無葉,百年能幾時,無在這裡是動詞,幾時的幾是數詞。

2、孫昌胤《和司空曙劉昚虛九日送人》:

京邑嘆離群,江樓喜遇君。開筵當九日,泛菊映浮雲。朗詠山川霽,酣歌物色新。君看酒中意,未肯喪斯文。

開筵當九日,泛菊映浮雲,九日對浮雲也是寬對,九對浮,是數詞對動詞。

五、數詞對形容詞

1、贈美人四首 其三(唐·方幹) 

酒蘊天然自性靈,人間有藝總關情。剝蔥十指轉籌疾,舞柳細腰隨拍輕。常恐胸前春雪釋,惟愁座上慶雲生。若教梅尉無仙骨,爭得仙娥駐玉京。

第二聯,剝蔥十指轉籌疾,舞柳細腰隨拍輕。十指對細腰也很工整。十,對細,數詞對形容詞,這裡的對仗主要是「手指」對「細腰」,十和細都起到修飾後面名詞的作用,並不重要。

2、 杜甫的詩,《寄賀蘭銛》:

朝野歡娛後,乾坤震蕩中。相隨萬裡日,總作白頭翁。歲晚仍分袂,江邊更轉蓬。勿雲俱異域,飲啄幾回同。

相隨萬裡日,總作白頭翁。這裡「萬裡日」對「白頭翁」,也是名詞的詞組相對。萬裡日的日是時間,時間對人物是一種寬對,杜甫在《秋興八首》中也有這種用法: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異昔時。新主對昔時,人物對時間。老街有點扯遠跑題了。

好,再回來說一下,《寄賀蘭銛》中的萬對白,也是數詞對形容詞。

六、數詞對副詞

1、唐·於鄴《天南懷故人》 :

獨行千裡塵,軋軋轉徵輪。一別已多日,總看成老人。 洞庭雪不下,故國草應春。三月煙波暖,南風生綠蘋. 。

一別已多日,總看成老人。與「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異曲同工,總和常意思差不多。一,對總,數字對副詞。一,修飾別,按照現代語法是可以當作副詞來看待的的。這裡也是少和多來對比的意思。

2、著名的借對 杜甫《曲江二首》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傳語風光共流轉,暫時相賞莫相違。

這首詩裡的頷聯非常出名,其中「尋常」對「七十」是著名的借對。尋、常,都是古代長度單位,但是尋常組合到一起是副詞,例如杜甫另一首詩《江南逢李龜年》詩:"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結語

學習格律詩創作時,對仗很見功夫,一定不要拘泥於工對,要敢於使用寬對。如果想掌握這種技能,必須要多讀古人作品,同時多加練習才能使用自如。熟練了以後,被某些「詩友」指責對仗不工整時,心裡也不會發虛。

古詩的語法現代散文的語法不同,如果都用今天的現代語法套用會發現古詩有很多的病句,我在《只背唐詩宋詞寫不出好詩 先花10分鐘學學詩家語》引用過錢鍾書的話:

……蓋韻文之制,局囿於字句,拘牽於聲律,散文則無此限制。……故歇後倒裝,不通欠順,而在詩詞中熟見習聞,安焉若素。......各自不同,韻文視散文得以寬限減等爾......屬詞造句,一破「文字之本」,倘是散文,必遭勒帛。

上文中用現代的語法來解釋數詞與其他詞性的對仗,未必符合古人的認識。古人沒有什麼副詞、形容詞等詞性劃分,經常簡單地分為實詞(名詞)和虛詞(其他)。一般實詞相對,虛詞相對就可以了,所以會有那麼多的寬對,這正是我們現代人學習古詩的難點之一。

另外要注意偏正詞組是由修飾語和中心語組成的,修飾語要求寬鬆,中心語的詞性相對要求更嚴格一些。例如「風塵心」對「三五月」。

@老街味道

只背唐詩宋詞寫不出好詩 先花10分鐘學學詩家語

相關焦點

  • 英語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數詞、代詞、介詞、連詞怎麼用?
    下面用最簡單的語言對這幾個詞類進行定義:名詞——事物的名稱就叫名詞;萬事萬物——實體,非實體都有其名。2. 動詞——動作的名稱就叫動詞;表示事物之間的變化或自身內在的變化的詞就是動詞。形容詞——形容名詞的詞,就叫形容詞;名詞太單調了,需要形容詞圍繞名詞進行各種修飾,如形狀、色彩、大小、美醜等。4.
  • 律詩哪一聯一定要對仗?律詩對仗基本要求是什麼?
    今天看到有網友提問:格律詩是哪一聯對仗?具體怎麼對?對此,六甲番人認為問題需要糾正,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只有律詩才有一聯詩的說法,而絕句只有四句,一般是不用「聯」來形容的,所以建議問題改為:律詩哪一聯對仗?
  • 淺談詩中的對仗,掌握好的寫作技法
    倫炳宣對仗,指詩歌中詞句的對偶。可以兩句相對,也可以句中自對。對仗一般用同類句型和詞性。作為格律要求,律詩中間兩聯必須對仗,首尾兩聯不用對仗。但也有變例,或頸聯不對仗,或尾聯用對仗;首聯對仗的較少見。絕句則比較自由,可以兩聯都用對仗,也可以一聯用一聯不用,還可以兩聯都不用。排律除首聯和尾聯可以不用對仗外,中間各聯一般都用對仗。 對仗在平仄、語法結構、詞性詞義等方面都有具體的要求。其中對平仄的要求,只可以遵照詩詞的格律要求;語法結構的要求屬於專業性很強的學術範疇,可以簡化方法:只要出句和對句相同位置上的每一個詞或字的詞性都相同,就可以視為對仗。對仗可以分為寬對、工對、借對、流水對等形式。
  • 詩詞中對仗的使用與理解 上
    第一要素為上文講到的平仄問題,第二要素為對仗問題。前面的問題我們有了一點給的了解之後我們再來將最為複雜的問題,格律問題。什麼是對仗:詩詞中的對偶,叫作對仗。古代的儀仗隊是兩兩相對的,這是「對仗」這個術語的來歷對偶又是什麼呢?對偶就是把同類的概念或對立的概念並列起來,例如「抗美援朝」,「抗美」與「援朝」形成對偶。對偶可以句中自對,又可以兩句相對。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是兩句相對。
  • 為什麼名句往往對仗,淺談近體詩的對仗
    因為古代儀仗,像現在戲劇舞臺上跑龍套似的,都是左右兩兩相對的,所以叫對仗。講究對稱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色,大至帝皇宮殿、陵寢,小至平民百姓門戶、擺設,仕女束裝,都講究個左右對稱。文學上也不例外,因為漢語單音詞較多,即使是複音詞,其中的詞素有相當的獨立性,容易造成對偶,所以早在先秦的詩歌中就出現對偶句。例如《詩經》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 格律詩第六講:律詩的對仗和格律詩的押韻知識
    律詩中二聯需要對仗律詩比絕句多了中間二聯,而這二聯是必須對仗的。這個對仗就不是我們前面說的平仄相對了,平仄相對是基礎,這個對仗是「對對子」的意思。民間對聯就是取自律詩的中二聯變化而成,所以對對聯實際上也是有規則的,在律詩的基礎規則上再發生變化。為什麼我從來不在頭條上對對聯?
  • 4000字講透對仗,史上最全對仗講解,簡單易懂一讀便會,名聯舉例
    王力先生在《詩詞格律》一書中說,「按照詩的對仗」,詞可分九類,這就是名詞、形容詞、數詞(數目字)、顏色字、方位詞、動詞、副詞、虛詞(連詞、助字之類)和代詞。古人則稱為虛字、實字、助字和半虛半實。其定義為:「無形可見為虛,有跡可指為實;體本乎靜為死,用發乎動為生;似有似無者,半虛半實。」
  • 詩詞中對仗的使用
    分析部分主要包括分析古代先賢的使用對仗詩句的分析分析部分:我們首先來分析一些名作中的對仗使用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合在律詩中對仗的部分通常為頸聯與頷聯也就是第二句與第三句。為什麼會在首句與尾句不需要遵守對仗的基本要求呢?按照基本的律詩寫作要求來看其中四句之中,分別有起承轉合的要求在我們之前的文章有過詳細的解釋。 承與轉主要是負責事物具體的描寫與從描寫轉向情感的表達。所以使用較多的對仗來細化具體事物的描寫。
  • 小學生名詞、動詞、形容詞,傻傻分不清,高級教師講得明明白白!
    小學生名詞、動詞、形容詞,別再傻傻分不清,高級教師講的明明白白很多小學生在做語文題的時候遇到動詞,名詞、形容詞相關題目的時候總是傻傻分不清,高級語文教師總結出這些詞的概念和用法,快給孩子收藏起來,列印後貼在床頭!
  • 王和尚講詩詞:如何玩轉律詩的對仗?
    詞性相對: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虛詞對虛詞。如唐玄宗李隆基《經魯祭孔子而嘆之》:夫子何為者?棲棲一代中。地猶鄒氏邑,宅即魯王宮。嘆鳳嗟身否,傷麟怨道窮。今看兩楹奠,當與夢時同。從句法關係上看,上句「人徑」是「無」的賓語,而下句「何處」是「鍾」(用成動詞,指響起鐘聲)的狀語。宋代以後,律詩的對仗逐漸趨向於要求結構也完全一致。律詩對仗句中句法結構完全一致的佔多數,特別是頸聯的對仗尤工穩。特別提示:律詩中間二聯的對仗中,也包含了平仄的因素,即相對仗的出句與對句平仄相反。
  • 格律詩的對仗有哪些基本要求?
    當然你的才氣槓槓的,出口成章,字字珠璣,天然成對,那當然是好的,是值得景仰的。而絕句不設對仗的要求,實際上就是文體向內容屈服的放低要求。所以,朋友們千萬不要在分辨律絕的時候拿對仗來作為標準了——我為什麼首先要講這一點,因為曾經有不少的朋友在評論區裡用對仗來區分一首詩是否格律詩。
  • 對聯和律詩對仗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辭海》云:對仗「指詩文詞句的對偶。」對偶是「用字數相等、句法相似的語句表現相反或相關的意思」。可見,對仗就是對偶,就是字面音節兩兩相對的語句。這個定義,適合於一切對仗,不僅適用於詩,而且也適應於賦,當然同樣適用於對聯。就是說,聯、詩、賦等雖然屬於不同的文學體裁,但所運用的對仗在修辭學定義上是統一的、同一的。可惜的是,上述辭書中只說「詩賦」、「詩文」而無視對聯。
  • 文言用詞法——形容詞用作名詞和一般動詞
    你努力的樣子,只有自己知道 文言用詞法——動詞用作名詞、動詞的使動用法、動詞用作狀語 形容詞用作名詞句中形容詞「堅」、「銳」用作名詞,指「鎧甲」和「武器」作動詞「披」和「執」的賓語。 4.《登泰山記》中「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圓。」(石頭都是蒼黑色,方方正正的多,圓的少。)句中的「平」、「方」、「圓」都是形容詞用作名詞,意思是「平的石頭」、「方的石頭」、「圓的石頭」,作形容詞謂語「多」和「少」的賓語。
  • 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工整的對仗句,是詩文裡最曼妙的語言
    律詩有一鮮明特點,就是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 另外,在詞裡面也有需要對仗的特殊詞牌,比如,浣溪沙,或者攤破浣溪沙。對仗和對偶有啥不同?有的對仗的句式結構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對。第三,詞語所屬的詞類(詞性)相一致。比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等;詞語的"詞彙意義"也要相同。如同是名詞,它們所屬的詞義範圍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宮室、服飾、器物、動物、植物、人體、行為、動作等同一意義範圍內的詞方可為對。
  • 學寫詩詞必備技能之「對仗」~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這段話是《聲律啟蒙》中的句子,就是我們寫律詩,必須要學的技能——對仗。格律詩分絕句和律詩,絕句可以對仗也可以不對,而律詩是有對仗要求的。律詩共八句分別稱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其中首聯和尾聯不需要對仗,中間的頷聯和頸聯是必須要對仗的。
  • (雙語)英知匯——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的形容詞形式
    * 英語單詞的音標使用Dictcom和IPA雙音標標註,如果需要了解Dictcom音標,請參看我們的《dictionary.com所用的音標體系》一文。腦海中存在單詞的讀音,有助於詞彙的記憶,因此我們儘量給出單詞的音標。
  • 這首詩被後世稱為「唐人七律第一」,不但不合格律,對仗也不工整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再說詞性,『滄海』『藍田』都是專屬名詞;『月明』『日暖』都是名詞+形容詞;『珠』『玉』都是名詞;『有淚』『生煙』都是動詞+名詞。前後兩句相同位置的字詞,必須結構相同,詞性相同(近),這是對仗的基本要求。
  • 七年級英語第八單元第一部分十三個高頻名詞,序數詞,形容詞詳解
    七年級英語第八單元第一部分十三個高頻名詞,序數詞,形容詞詳解本文適合七年級以及七年級以上的學生,主要講解七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第一部分重點單詞和句子,教你輕鬆學英語,輕鬆學考點。請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性閱讀。
  • 英語名詞變形容詞、動詞變形容詞的詞性轉換方法,滿分必備
    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英語詞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學習者的水平,英語中的詞彙大多是名詞,動詞和形容詞等,由於語言之間存在著相當的差異,相同的意思由於詞性的差別,引起了語言的轉換,因此要了解詞性轉換的一般規律,以此擴大詞彙量,正確的理解掌握英語單詞。
  • 平仄、押韻、對仗、粘對都有哪些規矩?掃盲極簡版
    當然,古人並不會讀詩,古代詩歌都是或吟或唱的。格律詩的起源,主流說法認為其產生於南齊時期的「永明體」 。「永明體」又稱「新體詩」,由當時精通音律的文人沈約、周顒等人創製,提出「四聲八病」說。後至初唐武則天時期,由宋之問、沈佺期最終完善。為區別于格律形成以前的古體詩,格律詩又被稱作「近體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