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格律詩?平仄、押韻、對仗、粘對都有哪些規矩?掃盲極簡版

2020-12-13 薛丁格的流浪貓

前言

為什麼我們的古詩誦讀起來朗朗上口?這自當是「格律」的功勞了。當然,古人並不會讀詩,古代詩歌都是或吟或唱的。格律詩的起源,主流說法認為其產生於南齊時期的「永明體」 。「永明體」又稱「新體詩」,由當時精通音律的文人沈約、周顒等人創製,提出「四聲八病」說。後至初唐武則天時期,由宋之問、沈佺期最終完善。為區別于格律形成以前的古體詩,格律詩又被稱作「近體詩」。所以,簡單的分期可以這樣說:武則天之前只有古體詩,武則天后,既有古體詩又有近體詩,使用格律的就是近體詩或格律詩,不用格律的就是古體詩。

要素

那麼,「格律」是什麼,有哪些規矩?首先是句式上的要求,第一是「齊言」。指的是律詩分為「五言」和「七言」兩種,「五言」即每句五個字,「七言」每句七個字,需整齊一致,不多不少。第二是對句數做了規定,每首八句的稱「律」,即「五律」或「七律」;每首四句的「絕」,即「絕句」,細分為「五絕」和「七絕」兩種;而多於八句的則稱作「排律」。

除基本句式以外,格律詩的主要要求還有四大要素,即平仄、押韻、對仗與粘對。以下將分別說明。

平仄

①四聲

平仄的概念會涉及到音韻學的內容,中古漢語分平、上、去、入四聲。「平」即平聲,上、去、入統為仄聲。對比今天普通話的一、二、三、四聲,一、二位平聲,分別為「陰平」和「陽平」;三、四為仄聲。普通話的發音中沒有入聲,古音中的入聲字,都已分別融入今天的一、二、三、四聲中,例如:「一」、「十」、「比」、「色」等。

②基本句式

以五絕為例,律詩的基本句式有四種: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言的話,分別在每句之前加兩個與開頭二字平仄相反的字。

押韻

古體詩押韻上的要求比較寬鬆,可平可仄,還可鄰韻通押。近體詩的要求則更加嚴格,不僅只可押平聲韻,而且有固定的韻表,即106個韻部的《平水韻》,不能超出這個範圍。由於古今語音的流變,很多字的讀音在今天的普通話裡並不押韻。因此,不可僅根據普通話讀音去判斷古詩的韻腳。

無論五、七言,絕句或律詩,在用韻上的規定上都是隔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首句未入韻的如李白的《夜宿山寺》: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首句入韻的例子如王安石的《梅花》: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梅」、「開」、「來」三字,同屬《平水韻》中的「灰」韻,今天普通話的讀音,「梅」字與後兩字已經不押韻。

對仗

對仗即是對偶,對聯,俗稱對對子。細說又要分很多種,基本要求是兩聯之間相對的字詞要屬於同一類別,詞性相同,虛實相當等。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虛詞對虛詞,實詞對實詞等。感興趣可以看車萬育的《聲律啟蒙》或李漁的《笠翁對韻》,都是教人對對子的。

在律詩中,只有四句的絕句沒有對仗的要求,可對可不對。而八句的律詩,按前後順序可分為四聯,開頭兩句叫做「首聯」,最後兩句叫做「尾聯」,中間兩聯分別叫做「頷聯」和「頸聯」。首尾二聯可對可不對,「頷」「頸」二聯則必須對仗。對於排律,則除去首尾兩聯不做要求外,中間無論多少聯都必須對仗。據說大詩人杜甫曾寫過長達100聯的排律,其難度之大讓他人不敢企及。

粘對

前文提到律詩的四種基本句式,這四種句式如何組合成一首詩,就要用到「粘對」的原則。

①粘

所謂「粘」,簡單說就是上一聯對句的第二個字,要與下一聯出句的第二個字平仄一致。例如上聯對句是「平平仄仄平」,則下一聯出句應該是「平平平仄仄」;上聯對句是「仄仄仄平平」,則下一聯出句是「仄仄平平仄」。

①對

「對」與「粘」相反,指的是同一聯中的出句與對句,平仄必須相反。例如出句為「仄仄平平仄」,對句應該是「平平仄仄平」;出句為「平平平仄仄」,則對句為「仄仄仄平平」。

「粘」不牢的叫「失粘」;對不上的叫「失對」。律詩的四個基本句式依據粘對的要求排列組合,就可以得到四種類型的篇式,分別為仄起首句入韻與首句不入韻兩篇,平起首句入韻與首句不入韻兩篇。

結語

近代有人根據普通話的發音制定了新韻,因此有人說,現代人做格律詩可以不拘古韻,不問入聲字,筆者對此不敢苟同。既然是做格律詩,嚴格按照古人制定的標準應當是最起碼的要求,若非如此,你又何必稱之為格律詩呢?你可以完全放心大膽的做古體詩,如此不僅用韻寬泛,更沒有如「戴著鐐銬跳舞」般的平仄及對仗等限制。

相關焦點

  • 格律詩第六講:律詩的對仗和格律詩的押韻知識
    前面五講已經詳細地講清楚了平仄、平仄相替、相對、相粘以及絕句和律詩的基礎平仄格式,最主要還是告訴大家這些規則的起因和格式的來源。這些規則和格式都是近體詩所通用的。但是絕句、律詩、排律三種近體詩格式還是有不同的。我們今天先接著上一講,搞清楚律詩和絕句規則不同之處。前面五講連結奉上,沒有看過的朋友先免費查看,打好基礎,再跟我們一起繼續。
  • 打油詩是很特殊的詩歌體裁,格律詩、古體詩和順口溜有什麼區別?
    古體詩就是可以只考慮押韻。近體詩就要考慮對仗、平仄、押韻等格律,所以又稱今體詩、格律詩。有人稱絕句是從格律發展過來的,但從各類研究資料來看,實際五絕、六絕是同格律詩共同發展,實際很好區別:有平仄、對仗、押韻的四句格律詩就是絕句。如果是八句就是律詩。四、古體詩一般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雜言幾類,前面四類是有每句有固定字數限制,後面雜言可以不限。
  • 詩詞常識:什麼是近體詩和古體詩,它們有什麼區別和特點?
    近體詩並不是表面理解的近代體裁詩,是形成於初唐的一種有著嚴格格律,即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的漢代詩歌體裁。古體詩是專指漢代、魏晉南北時期的詩歌體裁。因為有這兩種體裁的詩歌,會讓初學詩歌者形成一個誤區,而且容易被一知半解的解釋而誤導。
  • 近體詩,古體詩,律詩,對仗淺談
    律詩與絕句統屬近體詩(亦稱「今體詩」)。近體詩與古體詩對稱。古體詩也叫「古詩」、「古風產生較早。每篇句數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各種體式。後來使用五言、七言者較多,不講究對仗,平仄和用韻也比較自由。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句數、字數、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定。律詩即因其格律嚴密而得名。
  • 《詩詞格律》:熟讀唐詩三百首,又會作詩填詞又會吟
    01詩律和詞律兩者都講究押韻、平仄以及對仗:①韻是詩詞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大致等於漢語拼音中所謂的韻母「苔」、「栽」、「來」押韻,它們的韻母都是ai,「繞」字不押韻,它的韻母是ao。依照詩律,像這樣的四句詩,第三句是不押韻的。
  • 有些詩不嚴守格律,為什麼會冠上五律、七律二字呢?
    問題:現在有好多作者都寫不好七律,為什麼他們都會寫上七律二字呢?前言題主問的這個問題,有三種現象。一種是七律過渡階段,很多古詩並不完全符合七律的規則,在初盛唐常見到這類作品。一、七律的規則七言律詩七言八句,中間二聯對仗,首聯、頷聯、頸聯、尾聯之間要粘連,平仄要合規,押韻要一韻到底。
  • 淺談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區別是什麼?
    什麼是古體詩? 古體詩是詩歌體裁。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和雜言詩等形式。四言是四個字一句,五言是五個字一句,七言是七個字一句。唐代以後,稱為近體詩,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兩類。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 寫詩最注重的是什麼,最忌諱什麼?
    現代詩寫現代詩的話沒有那麼多規則,注重的就是感情的表達,在抒情的基礎上,注意內在的節奏感和一定的韻腳就可以了。忌諱?除了不押韻,就沒有什麼忌諱。現代詩的特色就是自由浪漫,在文字結構和感情表達上幾乎是完全隨意的。唯有一點,不押韻,就不是詩了。
  • 沈氏族譜系列之一:沈約——格律詩音韻平仄的奠基人
    沈氏族譜系列之一 沈約——格律詩音韻平仄的奠基人 作者:沈建華 南朝齊、梁時期,乃是中國文化藝術承前啟後一個轉折點,而身經宋、齊、梁三代,著有《四聲譜》為格律詩的音韻平仄奠定了堅實基礎的沈約,無疑是當時文化界的領軍人物。
  • 新詩舊詩自由詩和格律詩搞不清楚,詩應該如何分類?
    一、舊體詩1、古體古人在齊梁體以前都是算是古體詩,齊梁時期開始發現了四聲與平仄,當時的永明體可以算是不完全成熟的格律詩。這一時期的格律詩,大多缺少黏連,其他格律詩的要素大多具備,當然也有無意間完全符合格律的詩,如陰鏗的排律。
  • 寫古詩詞,是與時俱進創新,還是墨守成規嚴格遵循平仄格律?
    我們創作的古詩,如果遵守平仄格律了,就符合了近體詩的定義,被稱作近體詩,或者格律詩。如果不遵守平仄格律了,就稱作古體詩,或者古風。古風和格律詩一直都是兩種齊頭並進的詩體,是中國古詩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所有的古詩都可以依照平仄格律這個規則進行定義區分——這是定義,定義就必須是精準的,不變的。
  • 除了「絕句」與「律詩」,近體格律詩中的「排律」是什麼?
    什麼叫排律詩?排律是近體格律詩的一種。近體格律詩有三種形式:絕句、律詩和排律。從最簡單的區別來看,格律詩中四句的是絕句,八句的是律詩,而十句以上的就是排律了。字面上也好理解嘛,一排一排又一排的律句,稱為「排律」。
  • 格律詩的對仗有哪些基本要求?
    而絕句不設對仗的要求,實際上就是文體向內容屈服的放低要求。所以,朋友們千萬不要在分辨律絕的時候拿對仗來作為標準了——我為什麼首先要講這一點,因為曾經有不少的朋友在評論區裡用對仗來區分一首詩是否格律詩。再說一遍,有對仗的律絕是好詩,但不是必要條件。
  • 律詩哪一聯一定要對仗?律詩對仗基本要求是什麼?
    今天看到有網友提問:格律詩是哪一聯對仗?具體怎麼對?對此,六甲番人認為問題需要糾正,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只有律詩才有一聯詩的說法,而絕句只有四句,一般是不用「聯」來形容的,所以建議問題改為:律詩哪一聯對仗?
  • 打油詩不算格律詩,不算古體詩,更不是新詩,那應歸入哪類詩體?
    格律詩就是近體詩,雖然與打油詩都是在唐代形成並定格,但格律詩在句數、字數、平仄、押韻等都有嚴格的限制,律詩還有對仗的要求,而打油詩一般只要求押韻,卻不講究格律,不注重對偶和平仄,與格律詩區別很大。
  • 【詩詞格律與寫作】對仗 對聯
    在古今文學中,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影視文學,各國都有,唯獨楹聯是中國特產,楹聯是漢字文化的集中體現。 語言文學家趙元任在《談談漢語這個符號系統》一文中說:「論優美,大多數觀察和使用漢語的人都同意漢語是美的。有時人們提出這樣的問題:漢語有了字的聲調,怎麼還能有富於表達力的語調?
  • 李白這首律詩,全篇不對仗,憑什麼成了千古名篇?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以四言詩為主,漢代的《樂府詩》,大都是五言詩,但並不講究對仗、平仄,到了唐代,律詩開始興盛起來。律詩區別於古體詩,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講究平仄、對仗、押韻。律詩屬於近體詩的一種,一般為八句(排律不受此限),律詩可以分為七言律詩和五言律詩,無論是哪一種,都講究中間四句一般要兩兩相對。
  • 千古奇詩「一七令」,讀起來讓人口齒生香
    大家讀慣了五言絕句,七言律詩,而實際上我國的詩詞是在在唐代才開始有了嚴格的平仄和對仗的要求,這些被我們讀習慣的詩歌被稱為「今體詩」。隋唐時候,由於西域音樂的傳入中原,產生了新的音樂形式燕樂,配合燕樂演唱的詞則稱為曲子詞。
  • 滕王閣序與滕王閣詩,有幾個大家未必清楚的知識點,您了解嗎?
    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有一篇著名的文章:《滕王閣序》,此文又名《秋日燕滕王閣詩序》、《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這是一篇很講究對仗但是不要求押韻的駢文。不押韻當然不是詩了,更不是排律。套用吐槽大會中池子常說的一個詞, 這篇文章有什麼「知識點:呢?老街簡單說幾個方面。
  • 告訴孩子:為什麼這些古詩詞不押韻
    後來我們知道不舒服的原因是不押韻,但為什麼會這樣呢?押韻不是古詩詞必須的嗎?雖說格律詩源於唐代,被稱為「近體詩」,以區別於古體詩,但實際上古體詩對字音也是有要求的,押韻是必須的。但為什麼會有不押韻的現象呢?其實是因為——古今讀音的變化首先,無論是發音還是聲調,古音和普通話發音都有很大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