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為什麼我們的古詩誦讀起來朗朗上口?這自當是「格律」的功勞了。當然,古人並不會讀詩,古代詩歌都是或吟或唱的。格律詩的起源,主流說法認為其產生於南齊時期的「永明體」 。「永明體」又稱「新體詩」,由當時精通音律的文人沈約、周顒等人創製,提出「四聲八病」說。後至初唐武則天時期,由宋之問、沈佺期最終完善。為區別于格律形成以前的古體詩,格律詩又被稱作「近體詩」。所以,簡單的分期可以這樣說:武則天之前只有古體詩,武則天后,既有古體詩又有近體詩,使用格律的就是近體詩或格律詩,不用格律的就是古體詩。
要素
那麼,「格律」是什麼,有哪些規矩?首先是句式上的要求,第一是「齊言」。指的是律詩分為「五言」和「七言」兩種,「五言」即每句五個字,「七言」每句七個字,需整齊一致,不多不少。第二是對句數做了規定,每首八句的稱「律」,即「五律」或「七律」;每首四句的「絕」,即「絕句」,細分為「五絕」和「七絕」兩種;而多於八句的則稱作「排律」。
除基本句式以外,格律詩的主要要求還有四大要素,即平仄、押韻、對仗與粘對。以下將分別說明。
平仄
①四聲
平仄的概念會涉及到音韻學的內容,中古漢語分平、上、去、入四聲。「平」即平聲,上、去、入統為仄聲。對比今天普通話的一、二、三、四聲,一、二位平聲,分別為「陰平」和「陽平」;三、四為仄聲。普通話的發音中沒有入聲,古音中的入聲字,都已分別融入今天的一、二、三、四聲中,例如:「一」、「十」、「比」、「色」等。
②基本句式
以五絕為例,律詩的基本句式有四種: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言的話,分別在每句之前加兩個與開頭二字平仄相反的字。
押韻
古體詩押韻上的要求比較寬鬆,可平可仄,還可鄰韻通押。近體詩的要求則更加嚴格,不僅只可押平聲韻,而且有固定的韻表,即106個韻部的《平水韻》,不能超出這個範圍。由於古今語音的流變,很多字的讀音在今天的普通話裡並不押韻。因此,不可僅根據普通話讀音去判斷古詩的韻腳。
無論五、七言,絕句或律詩,在用韻上的規定上都是隔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首句未入韻的如李白的《夜宿山寺》: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首句入韻的例子如王安石的《梅花》: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梅」、「開」、「來」三字,同屬《平水韻》中的「灰」韻,今天普通話的讀音,「梅」字與後兩字已經不押韻。
對仗
對仗即是對偶,對聯,俗稱對對子。細說又要分很多種,基本要求是兩聯之間相對的字詞要屬於同一類別,詞性相同,虛實相當等。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虛詞對虛詞,實詞對實詞等。感興趣可以看車萬育的《聲律啟蒙》或李漁的《笠翁對韻》,都是教人對對子的。
在律詩中,只有四句的絕句沒有對仗的要求,可對可不對。而八句的律詩,按前後順序可分為四聯,開頭兩句叫做「首聯」,最後兩句叫做「尾聯」,中間兩聯分別叫做「頷聯」和「頸聯」。首尾二聯可對可不對,「頷」「頸」二聯則必須對仗。對於排律,則除去首尾兩聯不做要求外,中間無論多少聯都必須對仗。據說大詩人杜甫曾寫過長達100聯的排律,其難度之大讓他人不敢企及。
粘對
前文提到律詩的四種基本句式,這四種句式如何組合成一首詩,就要用到「粘對」的原則。
①粘
所謂「粘」,簡單說就是上一聯對句的第二個字,要與下一聯出句的第二個字平仄一致。例如上聯對句是「平平仄仄平」,則下一聯出句應該是「平平平仄仄」;上聯對句是「仄仄仄平平」,則下一聯出句是「仄仄平平仄」。
①對
「對」與「粘」相反,指的是同一聯中的出句與對句,平仄必須相反。例如出句為「仄仄平平仄」,對句應該是「平平仄仄平」;出句為「平平平仄仄」,則對句為「仄仄仄平平」。
「粘」不牢的叫「失粘」;對不上的叫「失對」。律詩的四個基本句式依據粘對的要求排列組合,就可以得到四種類型的篇式,分別為仄起首句入韻與首句不入韻兩篇,平起首句入韻與首句不入韻兩篇。
結語
近代有人根據普通話的發音制定了新韻,因此有人說,現代人做格律詩可以不拘古韻,不問入聲字,筆者對此不敢苟同。既然是做格律詩,嚴格按照古人制定的標準應當是最起碼的要求,若非如此,你又何必稱之為格律詩呢?你可以完全放心大膽的做古體詩,如此不僅用韻寬泛,更沒有如「戴著鐐銬跳舞」般的平仄及對仗等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