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族譜系列之一
沈約——格律詩音韻平仄的奠基人
作者:沈建華
南朝齊、梁時期,乃是中國文化藝術承前啟後一個轉折點,而身經宋、齊、梁三代,著有《四聲譜》為格律詩的音韻平仄奠定了堅實基礎的沈約,無疑是當時文化界的領軍人物。
沈約(441——513)字休文,吳興武康人,仕梁為尚書令,卒諡隱,歸葬於藺村(今屬浙江德清縣),後世又稱沈隱侯。
蓋棺論定一個虛號而已,卻是那些為官作宦的社會精英所孜孜追求的最高境界。沈約未能免俗,風雲人物,隱什麼呀?諡號分明有些壓抑的意思。然而,當時的沈氏家族,確實也需要這個欽定的諡號以光大門楣。
永嘉年間五馬渡江,東晉王朝偏安江南,吳興沈氏漸漸成為當地的旺族。沈約的祖父沈林子,東晉時曾任建威將軍、河東太守,宋武帝劉裕永初年間為徵虜將軍,卒諡懷伯。父親沈璞,當過淮南太守,元嘉三十年,宋文帝去世,劉劭即位,是為太初元年。僅僅過了三個月,便被孝武帝劉駿取而代之。沈璞是劉劭的臣子,因此受到牽連被劉駿殺害了。
當時,沈約才十三歲。少年失怙,家道中衰,從官家子弟一下子變成時代的棄兒,並沒有使沈約沉淪,他發奮讀書,勤於寫作,很快嶄露頭角,顯示出超人的文學天賦。
文學之士要想從政,當時又沒有一個考核的標準,若是無人扶持,簡直比登天還難。
也許老爺子的福祿還沒用完,成年後沈約春風得意步步高升。這裡面當然有自身修養的原因,然而,也與他一生之中遇到的三個貴人密切相關。
第一個貴人是宋郢州刺使吏部尚書蔡興宗。作為江南士族的領袖人物,蔡興宗不僅十分欣賞沈約的文學才華,也頗為看重他的人品。在郢州刺使任上,蔡興宗任命沈約為記室參軍,並且告誡諸子說:「沈記室人倫師表,宜善事之。」
第二個貴人非同小可,他就是齊文惠太子蕭賾。
文惠太子酷愛文學,沈約當上了太子家令,並且兼任著作郎、黃門侍郎等職。後來,蕭賾繼位年號永明,史稱齊武帝。齊武帝的第二個兒子竟陵王蕭子良,以風雅自居。據《南史、劉繪傳》和《梁書、武帝紀》記載:永明末年,都下人士特別喜歡文學話題,許多人都趕到竟陵西邸去湊熱鬧。其中蕭衍、沈約、謝朓、王融、任昉、陸倕、範雲、蕭琛等八人,號稱「竟陵八友」。
第三個貴人等於錦上添花——「竟陵八友」 之一的蕭衍,於公元502年滅齊建立梁朝,史稱梁武帝。昔日的文學青年,登基時左顧右盼。這時候,沈約已經年過花甲,說心裡話他也不想另起爐灶,都是老蕭家的人,幹嘛更改國號呢?看到蕭衍還在那兒推讓,便勸他不要仿效曹操,人家那是改朝換代,有所顧忌倒也罷了,您這會兒是自己家裡的事,「天子還都,公卿在位」, 還有什麼好猶豫的呢!
蕭衍稱帝,拜沈約為尚書僕射,封建昌縣侯。
至此,沈約位極人臣,以文學而取封侯,可謂曠古奇遇。
水到渠成了罷了。其實,沈約的文學創作活動的鼎盛時期還是在齊朝。
從前人們談論中國文學,總是說六朝文體卑弱,王公貴族附庸風雅,墨客騷人吟風弄月,以詞藻華麗堆砌典故為能事。殊不知自《詩經》、《楚辭》以及漢樂府以來,到了建安時代,經過曹氏父子一番慷慨激昂,也許是音調高了,後來人接不上腔板,迄至兩晉除了清談,文學漸漸走入晦澀一路。雖然其中也有陶淵明清新明快純任天真,然而人們並不識貨。直到齊永明之際,在沈約、謝眺等人的倡導下,詩歌再也不是雜亂無章,從琅琅上口之外悄悄的出現了規範化的苗頭。沈約認為「文章之義有三:易見事,一也;易識字,二也;易讀誦,三也。」如此一來難免流於平庸,所以,詩歌就要用格律音韻加以規範。他有一組《八詠》詩,題目分別為《登臺望秋月》、《會圃臨春風》、《歲暮愍衰草》、《霜來悲落桐》、《夕行聞夜鶴》、《晨徵聽曉鴻》、《解佩去朝市》、《被褐守山東》。《八詠》詩格調流暢自然,有樂府民歌的風味,歷來被人們視為沈約的代表作之一。唐代著名史學家劉知幾說:「賦述《兩都》,詩裁《八詠》,而能編次漢冊,勒成宋典,若斯人者,其流幾何?」
沈約一生著述豐富,流傳至今的有《宋書》一百卷、《沈隱侯集》兩卷以及沈氏家族世系源流考證。此外還有《四聲譜》、《晉書》一百一十卷、《齊紀》二十卷。劉知機著有《史通》,屬於史學理論家,行家話行家,儘管推崇備至,卻還沒有說到點子上。《八詠》詩連題目也暗藏玄機——
登臺望秋月,
會圃臨春風。
歲暮愍衰草,
霜來悲落桐。
夕行聞夜鶴
晨徵聽曉鴻。
解佩去朝市,
被褐守山東。
如此排列,開啟了五言律詩的先河。
音韻平仄以及辭語的輕重緩急,大約從有語言以來人們就擁有了這個技巧,不然,就沒有私語與吶喊之分了。「言之無文,行之不遠。」做文章要有條理,寫詩歌要押韻,關鍵之處最好是講究對仗。道理大家都懂,卻不明白為什麼要那樣以及如何做才更加符合規範。大凡一種文學體裁,開始生機勃勃,時間一長寫家與看客就覺得乏味了,有能力突破藩籬的人往往摸不清方向,做起來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沈約的獨特之處在於系統的闡述了文章中音韻平仄以及對仗的協調關係。在《宋書、謝靈運傳論》中,沈約寫道——
夫五色相宣,八音協暢,由乎玄黃律呂,各適物宜。欲使宮羽相變,低昂舛節,若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妙達此旨,始可言文。至於先士茂制,諷高歷賞:子建《函京》之作,仲宣《灞岸》之篇,子荊《零雨》之章,正長《朔風》之句,並直舉胸情,非傍詩史,正以音律調韻,取高前式。自靈均以來,多歷年代,雖文體稍精,而此秘未睹。至於高言妙句,音韻天成,皆暗與理合,匪由思至。張、蔡、曹、王,曾無先覺;潘、陸、顏、謝,去之彌遠。世之知音者,有以得之。此言非謬,如曰不然,請待來哲。
音樂繪畫做文章,和而不同才是大境界。指出了文字音韻的協調關係,沈約以曹植等人作例子,說他們的作品直抒胸臆,「正以音律調韻,取高前式」。 然而靠的都是本能,「暗與理合,匪由思至」。 並且自屈原以來,「多歷年代,雖文體稍精,而此秘未睹——」除此之外,沈約還從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個季節,論證了四聲合乎自然規律,並不是故弄玄虛。在那篇《答甄公論中》沈約寫道:「春為陽中,德澤不偏,即平聲之象;夏草木茂盛,炎積如火,即上聲之象;秋霜凝木落,去根離本,即去聲之象;冬天地閉藏,萬物盡收,即入聲之象。」
儘管沈約反覆宣揚,並且由此寫出了《四聲譜》,可是,當時社會上一些大名鼎鼎的人物依然不知所云。據《梁書、沈約傳》記載,沈約為文,首倡「四聲八病」 之說,以為從前的學者一千多年了還沒有察覺這件事,而自己獨得胸襟,窮其妙旨,真可謂入神之作。
「竟陵八友」 中的領軍人物喋喋不休,梁武帝卻不買帳。有一日他問身邊的臣子周舍:「何謂四聲?」周舍回答說:「『天子聖哲』 是也。」梁武帝還是不予理睬。
別說梁武帝不知所云,連鍾嶸這樣的專家也不理解。
有韻為文,無韻為筆。詩歌講究音韻,筆呢就是散文。齊、梁之際,沈約與任昉齊名,世稱「沈詩任筆」。 然而詩歌才是文學正宗,因此,任昉常常以詩歌不及沈約為憾事。與之同時代而年紀資歷卻是小字輩的鍾嶸,編出了中國首部詩歌評論專著《詩品》,以上、中、下三品說事,將當時著名的詩人謝脁、江淹、範雲、丘遲、任昉、沈約列為中品。
曹操還是下品呢,能與陶淵明同列,咱們就別抱怨沈約忝居末位啦!卓爾不凡的人多多少少有些犟脾氣,偶爾與人對著幹你又拿他怎麼辦?直到明代,與李攀龍同為後七子領袖人物的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中還說沈約濫居中品。
這就有點不明事理了,可以說那是學生對老師怨恨。
格律詩的音韻平仄非同小可,自從隋、唐開科取士,讀書人誰敢不遵守這個規矩?不遵守就不是讀書人。
且不說沈約著有《宋書》以及《四聲譜》等書,單論詩歌成就,也遠在任昉、丘遲、範雲之上。梁元帝蕭繹曾經說過:「詩多而能者沈約,少而能者謝朓、何遜。」作為齊、梁之際「一代辭宗」, 沈約可謂慧眼獨具,在同時代的詩人中,他特別欣賞謝脁的詩歌,認為「二百年來無此詩也!」還有劉勰,當時寫出了《文心雕龍》,天下無人賞識,便求教於沈約。史籍上說:「約便命取讀,大重之,謂為深得文理。常陳諸几案。」
咱們也不談眼光的事兒了,僅就詩歌而言,沈約位居中品當之無愧。
若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沈約集史家與詩人於一身,上承漢、魏,下啟隋、唐,謹慎一點說,其文學成就比《詩品》上所列的任何一個人都毫不遜色。
王世貞看不起唐代以後文章,自己又在寫東西,一面說為文要熟讀漢魏六朝以前的名篇佳作,一面又貶低沈約,真可謂語不驚人死不休。
都是一樣的,怪不得王世貞,人要逞能,誰也沒有辦法。當年,沈約藏書二萬卷,堪稱舉世無雙。從前的同行博聞強記成了一代宗師,梁武帝也不甘落後,這一日就以慄子為題,和沈約去比試,看誰的記性好知道的典故多。結果,沈約比梁武帝少了三條。出去後,沈約對人說:「這位先生愛面子,我不退讓些就要醜死他。」
那時候,梁武帝不過四十七八歲,無論事業和精力都如日中天。沈約呢七十多歲了,因為身材削瘦,時人稱之為「瘦腰公。」寫文章寫到減肥過度的份兒上了,誰知道他退讓沒退讓?以老爺子那麼輕率心中藏不住話兒的情形來看,十之八九也是愛面子。
這就應了那句俗語話「天幹無露水,老來無人情」。
與天子較勁,能有好果子吃麼?後來,梁武帝屢屢刁難,沈約無處訴說,只好向上蒼祈禱,並且特意申明:以梁代齊不是自己的本意。
動搖國本的事兒,老爺子竟然當作兒戲一般。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這個大是大非面前,威風八面的梁武帝一籌莫展,無奈之下,仿佛牧童娃子一般,慫恿太監去罵沈約。
仔細一想也有道理——對方年逾古稀,著作等身,即使你端起帝王的架子,削去他的官爵,能削除他的年紀和著作麼?
沈約去世後,朝廷給了諡號,儘管有些拘謹,畢竟還是諡號。並且,梁武帝對他的家裡人也還不錯。沈約有個孫子叫做沈眾,文學才華分外出眾,小夥子有一篇竹賦,粱武帝閱讀之後驚嘆不已,還親筆寫了一封回信稱讚說:「文筆翩翩,可謂無忝爾祖。」
總而言之,沈約以史家的嚴謹規範詩歌,相對於從前的雜亂無章,這會兒講究平仄對仗,實際上等於刪繁就簡。別說流於形式,唱歌跳舞還要燈光音響,什麼東西離得開包裝?詩歌沒有包裝,還不如去聽人扯談。正兒八經的閒談也要瓜棚豆架拾掇整齊,並且最好有一壺茶水。如果連這個也嫌羅嗦,練瑜珈是個清靜的好方法,不過您別高興早了,其中還有身形坐姿的講究。什麼束縛呀?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如曰不然,請待來哲。」一百多年後沈約如願以償,格律詩終於成為文學的主流。
如果說某個文學流派的倡導者可以稱之為一代宗師,那麼,我們不知道應該如何評價沈約——老爺子所津津樂道的千百年來此秘未睹的詩歌音韻平仄,乘勢而起揭開了唐詩宋詞這個中國文學史上最為波瀾壯闊的篇章。
影響所及,至今又是一千多年。
假如我們想說點什麼或者做點什麼,那就是因為時代差異地域不同的緣故,許多文字的讀音發生了變化,傳統詩詞到了這會兒,應該是使用「寬韻」 的時候了。
「寬韻」 即「大押韻」, 只要平仄不錯,字音稍似即可。
說到音韻與文字的關係,沈約也曾坦言:「宮商之聲有五,文字之別累萬。以累萬之繁,配五聲之約,高下低昂,非思力所舉——」
老爺子獨步千古,還是有許多事情沒有經見過。諡號為隱,有些東西點到為止以待後生,也許是一種天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