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價值,遠不止於房地產。我們的故事,就是這座城市最大的價值。數千萬人活在廣州,白領、旅人、學生、設計師、流浪兒、同性戀、妓女……每個白天,形形色色的人擦肩而過。夜色降臨,一盞亮著黃燈的小書屋裡,人們相遇,故事發生了。
文/王田歌
我一眼就認出了劉二囍。
秋日午後,晴天,陽光正好。1200書店天河北店裡,人們三三兩兩地捧著書,年輕的店員們輕手輕腳地理著書架,紙墨和咖啡的味道混合在一起。一個斜戴著鴨舌帽的男生從我身邊經過,原本拴在收銀臺旁的大狗看見他,嗚嗚地叫了兩聲。
年輕,偏瘦,衣著很潮,笑起來有點中學時代壞男孩的味道。這是劉二囍給我的第一印象。
他是廣州第一家24小時不打烊書店1200的老闆。2015年8月,1200被CNN評選為17個「全球最酷書店」之一。消息傳來,有網友在微博上感慨:「文化沙漠」廣州終於也有了拿得出手的書店。隨後,這家書店被許多人列入「喜愛廣州的十個理由」。
劉二囍覺得挺高興,建築師、作家、旅行者、咖啡店老闆,已過30歲的他背著貼著許多標籤,但書店老闆的身份格外不同——他在廣州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角落,儘管他不買房也沒買車。
「我現在這樣就挺好的,為什麼非得和隔壁老王比?」
廣州大劇院廁所設計師
「其實,我本來想考中大嶺南學院,馳騁職場,商業精英。」這話說完,劉二囍自己先繃不住笑了。
或許他該感謝那次落榜,他實在不像個在常規路線中獲取成功的人。
沒考上中大,劉二囍復讀了,復讀那年,他無意中看到了中國著名建築師王澍的紀錄片。王澍和妻子隱居西湖畔的小村,偶爾做建築設計,平時在西湖邊和農民喝茶下棋。17歲的劉二囍為之著迷,「我靠,好棒!我小時候就想這樣,不趨炎附勢,四處流浪,以天為蓋。」
再度報考志願時,他決定跟隨王澍的腳步,非建築不讀。那年夏天,劉二囍如願考進了華南理工大學建築系。大學生活開始了,奈何跟想像中的休閒自在有點兒不一樣。建築系是出了名的辛苦和枯燥,Dota、泡妞、社團,統統都沒有,只有畫圖。
「畫圖、畫圖、畫圖,天天畫圖,別人放假我們畫圖,別人談戀愛我們畫圖,別人分手了,我還畫圖。」
儘管如此,劉二囍畢業後還是進入了建築設計院工作。他運氣一向不錯,很快就參與到廣州歌劇院的中方設計團隊,擔任總工助理,能夠與扎哈·哈迪德一起工作。大劇院團隊精英眾多,他是新人,活兒很雜,別人畫主體大廳,他畫樓梯衛生間。「大劇院的廁所就是我設計的。」他戲謔地說。
設計完大劇院的廁所,劉二囍回到安徽老家,在宅基地上設計建造了一棟房子。至此,他參與過大項目,帶隊中過標,以主創身份獨立完成過項目,做出了想做的建築。作為一名建築師,劉二囍把該做的都做了。
那個因為一部紀錄片帶來的激情漸漸淡去,西湖畔的隱士依然讓人嚮往,對建築的夢想卻難以為繼。劉二囍有點累,「我覺得我的設計生涯齊了,再多的就是重複了。我不想重複,我想經歷很多有趣的行業。」
26歲那年,劉二囍辭職了。他在天河南開了兩家咖啡館,建築師變成咖啡館掌柜,他從「主流」生活中脫身而出,自由而折騰的生活開始了。
徒步走臺灣
辭職不久,他開的咖啡店走上正軌,生活從畫圖變作曬太陽、逗貓以及和顧客聊天。咖啡店在廣州鬧市中心,人們來來去去忙忙碌碌,而他活在更慢的時空裡。日子安逸得讓他有點害怕,「要是死於安樂咋辦?」
於是劉二囍又跑了,這一次,他跑到海峽對岸的臺中東海大學念研究生。2013年8月,他在臺灣迎來了自己的29歲生日。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男人應當三十而立。以此為界,青春、激情、衝動等等字眼留在身後,前面是事業、家庭和穩定。站在20歲的尾巴上,劉二囍覺得,自己還得瘋狂一把。
他決定徒步環島。
29歲那年,劉二囍成為第一個徒步環臺灣島的大陸人
2013年10月1日,劉二囍上路了。51天,整整1200公裡,看遍山河湖海,天空草木,一望無際的公路,還有熱心相助的臺灣民眾。晚上沒地方住,他就借宿在小學教室或者教堂裡,很多臺灣人主動收留他過夜,離開時不忘給他塞上滿滿一包食物。
人們的毫無防備讓他感動,他想把這種溫情傳遞下去。旅程告終,劉二囍萌生了一個想法——開一間不打烊的書店,留宿背包客,為無處可去的人提供一個去處。
這正是1200書店的雛形。從臺灣回到廣州後,劉二囍開始著手籌款組建書店,2014年夏天,廣州第一家24小時書店開張,書店的名字,正是劉二囍徒步環島的總裡程。
書店開張時,劉二囍恰好30歲。
「(開書店)這是我從年輕到成熟的決定。做建築、開酒館、去臺灣讀書、環島,這些都是我個人的吸收,但開書店不一樣,它能給大家釋放一些東西。」當1200被CNN評為全球最酷書店時,一向隨心所欲的劉二囍,第一次覺得自己幹的事有了一點意義。
「我覺得它開始有了社會的價值,有意義而不只是有意思,所以書店老闆變成了我最優先的身份,我願意為它捨棄一些東西。用同樣的精力,我幹別的可能更賺錢,但是我更想去做書店。」
某種意義上來說,1200書店實現了劉二囍17歲時的夢想,書店就是西湖畔的村落,它成了劉二囍在現實社會和理想環境中的棲息地。
「我以為夢想的生活要靠建築來實現,但離開了建築學,我反而實現了我想要的東西,江湖、人物、一人一事,入市和出世的生活。」
烏託邦裡的深夜故事會
採訪那天,我和劉二囍分享了我的1200故事。
我常去1200體育東店。我還記得我拿起的第一本書,《藝術家的街道》。我喜歡二樓靠窗最右側的位置,我在那兒遇見過很多朋友,也遇見過很多陌生人。我們都很年輕,直到去年12月底的晚上,我看到了一個老人。
淺棕色的夾克有點舊了,頭髮花白,背影瘦削。他端端正正地坐著,桌上放著一本英漢詞典和一本《Lonely Planet》(知名旅行指南),一邊翻書一邊認真地做著筆記。年輕的讀者們在他身邊駐足,滿是驚嘆和敬服。
我忍不住拍了一張側影發到朋友圈,片刻後幾個朋友回覆:「我也在1200見過他。」我第一次切身體會到,書店不僅連接了我和友人,也在無形中消弭了年齡和階層的差異。
劉二囍也記得這個老人。老人也好,小孩也罷,失戀的女孩、睡不著覺的工作狂、趕早班機的公務員、插畫家、流浪歌手,對著書架自拍的姑娘,甚至是大喊著「誰還在書店買書啊」的遊客……形形色色的人來到1200,就像走進了一個烏託邦,這一刻,廣州顯得柔軟了許多。
許多人都有同樣的記憶——小時候去書店看書,買不起就坐在地上看,卻總被店員趕走。劉二囍也不例外,他為此在1200設置了免費閱讀區,「讓人能夠有尊嚴的閱讀」。
1200書店中設置了免費閱讀區,意在讓人有尊嚴地閱讀
這裡還僱傭了幾名聽障員工。「殘障人士並不少,但我們見不到,因為他們全被憋在家裡。有兩個殘障女孩從深圳來到1200,她們很渴望在這樣的環境裡工作,我就想,為什麼我不可以實現她的願望?書店是很包容的地方,也不願大聲說話,甚至不用說話。」
劉二囍覺得,在1200書店裡,人與人的隔閡在淡化。「平時這個城市太冷漠,溫暖的事再小,你都會覺得世界更好了一點。我希望書店可以傳遞一種人情味,希望外面不好的東西在書店裡得到緩和。」
人們在這個烏託邦裡越走越近。每到周末晚上12點,1200的「深夜故事」環節就靜悄悄地開始了。沒有名家大咖,嘉賓都是有意思的普通人,義工、同性戀、作家、背包客、保安、醫生……他們身上承載著更大的世界,平淡無奇的故事也能找到聽眾,每一個故事都有分享的必要。甚至於你做菜做得好,也可以來分享你的故事。
但在最開始,劉二囍覺得深夜故事做不成。大半夜的誰來聽故事?但大都市裡最不缺少孤獨的人,最多的時候,有一兩百人來到這裡,分享別人的深夜故事。
深夜故事分享會
「我在廣州不買房」
「人們都說,廣州是個不愛閱讀的城市,我倒覺得不是不愛閱讀,而是有很強的潛在性,所以1200一開書店才會人滿為患。」
1200名氣漸盛,有人願意出資將1200引入其他城市,劉二囍婉拒了。他不太想把書店開到外面去,「我是基於廣州的,1200是廣州的本土品牌。有人說到更大的城市才有更大的發展,我不關注這些,就算廣州是二線三線甚至四線城市又怎麼樣?廣州是我離不開的地方,廣州還保留著自己的文化,這挺好的。」
說著說著,他慢條斯理地喝了一口茶,姿態頗有點「老廣」的味道。「別老和別人家的孩子相比,人家老王的孩子賺兩萬了,你怎麼才八千?它八千關我屁事?過得開心才重要。」
他不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也不想找一個朝九晚五的女朋友。他理想的愛情和家庭是,「帶著孩子帶著她,到世界各地一起浪。」
他沒有買房,沒有買車,至今還在母校華工附近租房住,每天騎車在書店和咖啡店間晃悠——儘管他在廣州小有名氣,有足夠多的機會賺錢買房。
「我的生活裡太多未知了,別人變成我,可能睡不著覺。可我小時候想要的生活不就是現在的生活嗎?我幹嘛要賺那麼多錢?我也在質問自己,你是不是年紀輕輕的時候就不思進取,前段時間,有些大投資要進來,如果拿到它,我可以發展的更快,但這樣我就成了一個純粹的生意人。」
「我不想那樣,現在挺好的。」他看了看安靜的書店,「在廣州,大家即使不會和我一樣,也不會對我的生活發表意見,廣州包容了我的性格,我現在可以在廣州過著大理的生活。」
想念的時候回來,煩躁的時候離開。廣州對劉二囍的意義,不外乎包容二字。「這就是廣州最大的價值。」劉二囍說。
所以他要為廣州點燃一盞深夜的燈,這正是1200書店的口號。「每個夜晚,這個城市總有一個地方和一群人在等著你,不僅是我們,方所(廣州著名書店),為此也投入了很多,我們表示敬意,廣州還需要更多盞燈。」
書的設計與裝修由建築系出身的劉二囍一手包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