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8日)召開的2014年北京市商務工作會上透露,目前北京已有48家世界500強企業總部,首次位居全球城市第一,而擁有47家世界500強企業總部的東京退居第二。
「本市鼓勵和支持總部企業在北京開展實體化經營,今年還將增加15家左右的外資跨國公司地區總部,20家左右的新引進民營總部企業。」北京商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北京市認定的8個總部經濟集聚區、4個總部經濟發展新區和6個商務服務業集聚區中,已有外資跨國公司總部企業和研發機構714家,商務服務業集聚區入駐企業超過4500家。
北京市商務委外貿運行處處長唐永宏介紹,去年本市採取了一系列貿易便利化措施,企業進口商品平均通關時間23.5小時,出口平均通關時間僅需1.8小時。
總部企業集聚成為北京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2013年,北京市出臺促進總部企業在京發展工作意見,給予外資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在京央企、市屬國企和民營企業公平發展的市場主體地位。
據北京市商務委主任盧彥介紹,2014年,北京將採取多項措施鞏固「總部之都」地位。
人才優勢顯著
未來十年,人才將引領北京進行世界城市建設,此前北京市制定的《人才規劃綱要》,為建設世界一流的人才之都繪製了宏偉藍圖。報告指出了北京的一些人才優勢。
首先,北京的人才基礎雄厚,主要表現為北京的人口規模龐大,從業人員較多,而人口和從業人員都是人才的基礎。與三大世界城市相比,從業人員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比較接近。
其次,北京的人口密度相對較小。這也是報告中與其他世界城市比較所得出的結論,雖然北京核心區人口多於這幾個世界城市,但總體人口密度不大,在地理空間和城市質量上還有進一步挖掘的空間。
此外,北京建設世界城市所體現的優勢還有人才事業平臺基礎較好、文化資源潛力巨大。其中,體現在人才事業平臺基礎方面,主要包括世界500強企業的總部和跨國公司的數量。
「總部經濟」發展能力穩居全國之首
截至目前,已有包括亞馬遜在內的超過120家跨國公司總部設於北京,經過多年的發展,總部經濟已經成為北京經濟的主要特徵之一。2013年,在北京市社科院、中國總部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全國35個主要城市總部經濟發展能力排行榜上,北京總部經濟連續八年全國第一;從分項指標看,北京的基礎條件、商務設施、研發能力和專業服務四個分項優勢明顯,保持在全國第1位;開放程度專項指標相對穩定,連續三年保持在全國第3位。
總部經濟的概念伴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而來,是指某區域通過創造各種有利條件,吸引跨國公司和外埠大型企業集團總部入駐,通過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形成企業總部在本區域集群布局、生產加工基地通過各種形式安排在成本較低的周邊地區或外地,從而形成合理的價值鏈分工的經濟活動的統稱。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院長譚維克表示,總部經濟是經濟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越來越普遍的一種新的經濟形態,通過企業總部和生產製造兩塊功能在空間上的再配置,實現跨行業、跨區域乃至跨國的資源整合。
總部經濟理論首創者、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趙弘認為,總部經濟是首都經濟內涵的再深化,北京已經進入後工業社會,總部經濟正在成為促進北京產業升級、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引擎,無論是先進位造業、高技術產業還是現代服務業,都在積極探索以總部經濟模式實現高端化、知識化、集約化發展,同時通過總部經濟模式推動區域資源的優化配置,深化北京與「首都經濟圈」其他城市的分工合作,推進京津冀一體化發展。
此外,趙弘認為,北京有著天然的人才與科研優勢,隨著企業總部數量的增加,區域品牌影響力和總部集聚效應將更為凸顯,國際跨國公司也會更為看好中國不斷上升的國際地位和良好的發展前景,因此,將會有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職能總部,尤其是研發總部落戶北京。
因此,要形成總部經濟的全市統一規劃,凝聚各區縣總部經濟的發展合力,著力打造北京周邊地區的總部製造基地,完善「總部—製造基地功能」鏈條,最終優化首都總部經濟的整體發展環境。
「雖然『金牌』數很給力,但是不能光看金牌,還得注重獎牌數量,以形成金字塔的態勢。」趙弘認為,與國際一流的發達城市相比,北京在500強之外的次強企業數量上還有一定的差距。
95家中國公司上榜2013世界五百強
2013世界500強前十
「世界500強」是國人對美國《財富》雜誌每年評選的「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行榜的一種約定俗成的叫法,一直是衡量全球大型公司的最著名、最權威的榜單,被譽為「終極榜單」,由《財富》雜誌每年發布一次。
2013年7月8日,2013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揭曉,殼牌石油蟬聯榜首。中國上榜公司數量達到95家。分析人士稱,按目前的勢頭,2015年中美大公司有可能在榜單上平分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