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江珊
來源 | 選址960
1833字,閱讀約需4分鐘
以規模論英雄,新一期《財富》世界500強發榜。
今年榜單最引人注目的變化是中國大陸公司實現了歷史性跨越:中國大陸(含香港)公司數量達到124家,歷史上第一次超過美國(121家)。加上臺灣地區企業,中國共有133家企業上榜。
世界500強企業的多寡和成色,是區域經濟競爭力的其中一面鏡子。它們分布在哪些地方?
花落40城,成渝津湘無收
據選址960統計,133家財富500強的總部共分布在21個地區40座城市,呈現出強者恆強的格局。
40座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深圳、香港、臺北、杭州、廣州、廈門、佛山、新竹、福州、濟南、蘇州、西安、烏魯木齊、珠海、桃園、高雄、鄒城、濱州、青島、溫州、大同、太原、長治、陽泉、晉城、南京、張家港、蕪湖、金昌、石家莊、邢臺、長春、武漢、貴溪、鞍山、銅陵、鄭州、南寧。
其中,中國大陸世界500強最多的四大城市依次為:北京、上海、深圳、杭州。
具體來看,北京獨佔鰲頭(55家);上海(9家)、深圳(8家)、香港(7家)屬第二梯隊;擁有3家以上世界500強的城市有臺北(5家)、杭州(4家)、廣州(3家)、廈門(3家),位列第三梯隊;佛山、新竹、福州、濟南、蘇州、西安、烏魯木齊有2家;其餘城市各擁1家。
從城市圈看,由北京扛把子的京津冀地區有57家,達總數4成;廣東有14家,加上香港7家,粵港澳大灣區共21家企業上榜,超過江浙滬的18家,成為500強企業含量最高的區域之一。
與此同時,重慶、天津、四川、湖南、黑龍江、雲南、貴州等地交白卷,其中不乏直轄市和經濟強省。
與大城市顆粒無收相對照,也有一些三四線城市坐擁世界500強。
比如:遼寧鞍山(鞍鋼集團)、甘肅金昌(金川集團)、安徽蕪湖(海螺集團)、山西長治(潞安集團)、江西貴溪(江西銅業)……可以發現,這些企業多聚集在礦產、能源、冶煉、水泥等領域,其城市也多為資源型城市。
實際上,並不能以有無世界500強來單方面評價城市實力,因為世界500強主要以收入規模為指標,並不考量企業利潤、技術領先性等內容。
獨得55家,北京傲視群雄
從城市看,央企集聚的北京一騎絕塵,成碾壓之勢。
在總數上,北京共有55家財富500強,牢踞首位;在營收規模上,榜上前10的中企8家在北京,分別為:中石化、國家電網、中石油、中國建築、工行、建行、農行、中行;結構上,不僅有央企國企,還有小米、京東等民營科技企業。
從全球範圍看,最容易誕生500強的去五大行業是銀行、車輛與零部件、煉油、人壽與健康保險、採礦和原油生產,這也是北京摘獲最多世界500強的原因之一。
統計顯示,今年的《財富》世界500強中,中央企業共有48家入圍,地方國有企業共有32家入圍。
民企強大,深圳超香港
企業民企唱主角,深圳世界500強個性鮮明。
深圳今年有8家企業上榜,僅此於北京和上海,它們分別是中國平安、華為、正威國際、恆大集團、招商銀行、騰訊、萬科、深圳市投控。與京滬廣不同,除了深控股為國企,招商銀行和萬科具有國資股東背景,其餘5家均為民企。
與此同時,騰訊和萬科的排名較去年分別上升了40位和46位,華為殺入前50;中國平安、中國騰訊、招商銀行還分別以216億美元、135億美元、134億美元盈利分列「賺錢10強」的第5名、第7名和第8名,反映出較高的發展質量。
民營企業的閃耀,映襯了深圳富有活力的經濟底色。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深圳市累計共有商事主體327.8萬戶,其中私營經濟主體共320萬戶,佔比達97.8%,每千人擁有商事主體247.3戶,創業密度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一;中小板和創業板商事企業數量連續13年居全國第一。
此外,香港(7家)、廣州(3家)、佛山(2家)、珠海(1家)多點開花的格局也展現了大灣區的經濟實力。
排在第四名的杭州市,共有4家企業入圍世界500強企業:阿里巴巴、吉利控股、物產中大和海亮集團。
杭州企業中,排名最靠前的是阿里巴巴,也是今年全球範圍內網際網路企業排名上升最快的企業,上升達50個身位;同時,阿里巴巴以215億美元的盈利,位列賺錢10強。
龐大不等於強大
從總體來看,世界500強企業的數量超過美國固然值得高興,但做強的道路仍然漫長。
「世界一流企業往往都擁有或者主導一條全球價值鏈/產業鏈,而進入《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的中國企業,很少有企業能夠構建、擁有和主導這麼一條全球價值鏈。」該榜單指出。
對世界500強的存量應有理性客觀的認知。
一方面,規模是企業競爭力強的因素之一,確實能說明一些問題;另一方面,龐大不等於強大,一些現在還不那麼大的隱形冠軍也充滿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