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廣島投彈任務的機組成員共有12名,他們都沒有在任務中受傷或喪命。不過,當年雖然有驚無險,但思及此事時,飛行員們肯定還感覺到心有餘悸。
因為在逃生成功之前那一秒,誰都不敢保證自己沒事。他們執行此任務冒著生命危險,稍有不慎肯定是機毀人亡的結果。
1945年夏天,日本在各個戰場上遭到打擊,敗局已定。但日本不甘心接受失敗的命運,在美軍登陸硫磺島、衝繩等地時發動了瘋狂的抵抗,造成美軍不小的傷亡。
為了促使日本儘快投降,並向世界(尤其是蘇聯)展示自己的武力,美國決定秀一秀肌肉,對日本本土投放一種前所未有的新式武器:原子彈。
由於是第一次使用,美軍非常謹慎。經過多方研究,投放的備選城市初步定為東京、京都、新潟、小倉、廣島、長崎。考慮到前三個城市可能關押著美軍戰俘做「人質」,所以被排除。剩下後三個城市,以廣島為第一優先級。
原子彈是核武器,有著超乎想像的殺傷力,在爆炸後將產生巨大的衝擊波和幾千度的高溫,以及無法估量的核輻射、電磁脈衝、放射性沾染等。
當時,美軍已經完全掌控日本本土的制空權和制海權,所以原子彈的投放操作起來並不難,難的是投放成功後,執行任務的飛行員們如何逃生。
每一個飛行員都是珍貴的,不能無故損耗,為了確保他們的生命安全,美軍在事前做了大量的工作,制定了周密的方案。
2萬噸TNT的原子彈最遠殺傷力在5.6公裡左右,投向廣島的原子彈「小男孩」當量更小,是1.5萬噸TNT,理論上殺傷力不超過5.6公裡。但為了保險起見,科學家們將安全距離定為12.8公裡。
確定了承擔投彈任務的是有空中堡壘之稱的B-29重型轟炸機,其最高時速為每小時574公裡,是當時飛行速度最快的轟炸機,但還是不能保證萬無一失。
投彈之後,機組只有45秒的逃生時間,必須利用好每一秒才能提高生存率。
原子彈被投放後會因為慣性繼續向前,呈弧線下落,所以飛機不能向著同一方向飛行,那就是自投羅網了,只能折返,這無疑又增加了逃生的難度。
經過試驗,科學家們發現,飛機投彈後轉彎155°是最好的逃離方向。
為了確保每一個環節都不出問題,美軍挑選出一批優秀的飛行員,在美國空軍基地進行了長時間的秘密訓練,稱為「509小組」,參與訓練的飛行員並不知道自己將執行什麼樣的任務,只知道任務目的地在海外。
後來美軍還在日本上空模擬了四次,以測試飛行員的應變能力,不合格的都淘汰了,最後留下來參與任務的都是表現出色的佼佼者。
但是,12.8公裡這個安全距離,主要在於避免原子彈爆炸後的衝擊波,能不能有效避開核輻射還是個未知數。所以,飛行員們的防護很到位, 他們都穿著厚厚的防護服,戴著護目鏡,就像進了生化實驗室。
這樣一來,哪怕慢了幾秒,也不至於因核輻射而對身體造成損傷。
不過,方案再好,也有失敗的可能,所以美軍也制定了失敗後的應對措施:一旦任務失敗且被捕,奉命隨機的技術專家應立即自殺。
為什麼只需要專家自殺呢?因為其他人對原子彈的構造完全不了解,日軍再怎麼審問也沒用。
在實戰中,他們是這樣操作的:先和平常一樣飛到廣島高空,然後用視準儀選定廣島中心地帶的目標,接著啟動自動投彈裝置,60秒後原子彈落入空中。
飛行員沒有半秒耽擱,迅速轉彎155°,再用最快的速度俯衝300多米,這樣做是為了儘可能遠離原子彈。
某位飛行員回憶此事時形容,轉彎太快,他感覺飛機的尾巴似乎都要斷了。正是這種精湛的技術保住了全體機組人員的性命。
43秒後,轟炸機飛出危險區域,再過2秒,原子彈在距離廣島地面600多米的空中爆炸,天空升起巨大的蘑菇雲,氣流讓轟炸機顛簸晃動,好在沒出大問題。
「小男孩」造成極為嚴重的傷亡,廣島幾乎被夷為平地。但是並沒有讓日本立刻投降,他們認為這種強大的武器美國只有一個,寄希望於蘇聯的調停。
然後美國又向長崎投了第二顆原子彈「胖子」,日本人心理防線終於崩潰,只得宣布無條件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