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百年復茂」糕餅店的前世與今生

2020-12-23 今日中國

  2017年8月5日上午,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文獻路的古譙樓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莆仙十音八樂」正被傳承者們表演的如醉如痴。而在古譙樓沿街的一角,循尋著故鄉熟悉的樂器聲,來自菲律賓的老華僑張思成正在老伴兒及兒女的帶領下尋找到了一家叫做「復茂餅家」的糕餅店,離開莆田60多年,張老先生無時無刻不在想念「復茂餅家」這口家鄉的味道。

  張思成老先生口中的復茂餅家,70多年前門店開在古譙樓西側,是張老先生兒時的回憶,後來幾經易址早已搬離他處。當年這這家餅店生意紅紅火火,糕餅飄香的歲月已經深深地印在了老一代莆田人的記憶裡,攜刻在遠走他鄉海外遊子濃濃的鄉愁裡。

  復茂百年經典大禮餅、綠豆餅、家鄉粽、興化麻薯、平安餅發展至今已經有百年的歷史。百年經典大禮餅是莆田傳統的肉餅,在興化地方習俗中,具有象徵吉祥、團圓、喜慶的含義。復茂大禮餅經歷四代人傳承,在莆田糕餅製作史上有較高地位。

  在莆田,復茂餅家已有100餘年歷史。從最早臨街的一家店,到遍布莆田全市的64家精裝門店,店中每一塊餅糕都傾注了「中華老字號」傳承百年不變的品質。而這種品質背後是復茂糕餅百年誠信的積澱,更是每一代復茂人傳承、創新、超越的不變追求。

  「從爺爺到父親,再到我這一代,我們已經完成了『百年復茂』的夢想;我希望在我的堅守下,復茂傳統能夠延續到我兒子甚至我孫子,在他們手中能夠完成下一個『百年復茂』的目標。」陽光、儒雅、健談、開朗、自信,這是復茂掌門人郭繼光給記者的第一印象。

  今年55歲的郭繼光是福建復茂食品有限公司的董事長。他還是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復茂餅家製作技藝第三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是中國首位在烘焙行業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烘焙專家。

  對郭繼光的採訪,就像聆聽一段中國近代歷史,家族故事中揭開一個「中華老字號」百年發展背後的滄桑與過往。

   

  爺爺郭意德(左三)、父親郭繼光(左四)、孫子郭旭(左二)祖孫 (復茂供圖)

  前塵舊事 

  「說百年復茂,就不得不從我爺爺郭誠猷說起。」郭繼光關於家族的歷史熟記於心。

  20世紀20年代中期,郭繼光的爺爺郭誠猷被涵江復茂餅店聘為師父,專門研習綠豆餅的製作技藝。由於爺爺聰慧好學,努力勤快,在做綠豆餅的同時,很快便掌握了廣東餅的製作手藝。他還利用閒暇時間到外國傳教士那裡學會了麵包的製作工藝,為當時涵江餅店的發展立下汗馬功勞。「爺爺有糕餅製作的天分,很多糕餅的製作,他只要看人做兩遍後就能掌握其中的要領。在東家幹了5年左右,我爺爺負責起了餅店的所有經營。有一天老闆顏孝良把爺爺叫到了跟前,先是表達了5年來對爺爺貢獻的感激,並鼓勵和支持爺爺去莆田城關自立門戶,擴展復茂的影響力。可見爺爺在老闆心中的分量。」郭繼光說。

  20世紀30年代初,我爺爺郭誠猷來到莆田城關,在莆田城裡文峰宮大路街租了一間店鋪,創辦了復茂餅店的分店。當時郭誠猷的分店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由於爺爺很好地秉承了復茂的經營理念,誠信經營,童叟無欺,在不斷創新的基礎上,很快他的餅店就成為了莆田城裡經營中式糕餅,西式點心最大最有名氣的餅店。」

  人生有順水,同時也會伴有逆風。20世紀40年代初,正當郭誠猷的事業做得風生水起的時候,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讓復茂面臨了一次滅頂之災。「文峰宮附近著起了大火,街面上幾十家店鋪毀於一旦,爺爺的店鋪也未能倖免。」這場大火沒有把郭誠猷打倒,幾個月後他重振旗鼓,在古譙樓的西側重開「復茂餅家」。

  「爺爺育有五男四女,只有父親對糕餅情有獨鍾,父親中學沒有畢業就跟著爺爺經營糕餅生意,並從爺爺那裡學到了一手非常精湛的製作手藝。」郭繼光說當時復茂餅家和城裡大多數糕餅店一樣,都是「前店後廠」的家庭作坊,由於爺爺郭誠猷和父親郭意得的父子同心,辛勤努力,生意日漸興旺。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爺爺和父親經營的復茂餅家參與公私合營,爺爺被分配到城郊供銷社負責城郊糕餅廠的生產,父親則在莆田縣城關糕餅廠任技術骨幹,那時候父親和爺爺還應顧客需求,常常利用晚上的時間為客戶製作糕餅。」郭繼光說也正是爺爺和父親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才使得復茂糕餅的製作工藝得以傳承。

  新世今生 

  在郭繼光所在的公司採訪,聽「百年復茂」的新老故事、品茶、吃甜點當是最幸福不過的事情。「我5歲就在父親和爺爺的身旁看他們做糕餅,那時生活貧困,站在跟前就是為了吃上一塊,那時的耳濡目染和從小對糕餅的感情,也是我後來改行的原因。」令記者沒有想到的是,眼前這位笑容可掬、滿腹經綸的非遺傳人郭繼光竟然是半路出家。

  1979年,17歲的郭繼光考入福清師範專科學校,兩年後畢業到離家45公裡外的一所中學任英語教師。當時,恰逢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中國大地,復茂糕餅也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福建復茂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郭繼光(馬力 攝)

  「從文革到上世紀70年代末,國家是沒有個體經營的,我上班的時候正好迎來整個國家的改革開放,我第一個月40.5元工資中的15元就給了父親拿來置辦製作糕餅用的鍋灶等,讓父親和爺爺重起爐灶重操舊業,復茂糕餅從那時候開始又重新回到普通百姓的生活。」郭繼光說。

  中國改革開放後,國家鼓勵個體戶經營,重振旗鼓的郭繼光的父親和爺爺重開「復茂餅家」後,在保留傳統糕餅的基礎上,又開發出人參糕、椰子丸等新產品,產品一上市就深受群眾喜愛。由於復茂糕餅貨真價實,又是老字號,重新開張後的「復茂餅家」生意甚是興隆。「父親和爺爺做的糕餅不僅在自家的店裡銷售,他們還把東西批發到城裡的各個零售店。」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復茂餅家已經做到家喻戶曉,產品銷往莆田城鄉。

  復茂餅家的真正發揚光大還是到了郭繼光這一代。一位中學英語老師是如何放棄自己心愛的職業轉投糕餅這一行業?「每次從學校回到家,我都會看到年邁的爺爺在辛苦勞作,退休的父親一大早就要騎著自行車把糕餅送往城區各個銷售點,作為家裡的長子,看到這些場景心裡很不是滋味。」郭繼光說那個時候他儘量幫父親和爺爺多幹點活兒。

  「1991年,爺爺病逝。臨終前他拉著我的手,一再囑咐我要把復茂餅家做下去。看著與我一起生活了近30年的爺爺離我而去,內心那種失去親人的痛可想而知。當時我就在心裡暗暗發誓,一定要把祖輩的夢想延續下去,讓復茂餅店遍布莆田。」郭繼光說到動情處。

  在爺爺去世後不久,郭繼光北上南下四處尋師學藝,專程趕往當時國內烘焙技術最好的廣州華美烘焙學校學習,師從中國烘焙界十大名師之一周發茂。這次廣州之行對復茂日後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郭繼光不僅學到了最新的糕餅製作工藝,還研發了「福建名牌產品—媽祖平安餅」、「中華國餅—復茂白蓮蓉月餅」等新品種。最重要的是這一路郭繼光開闊了眼界,打開了思路。

  為了爺爺臨終的囑託,為了家族未竟的事業,郭繼光放棄了自己喜愛的教師職業,精力全部投入到復茂餅家的經營和發展上。1996年他創建了復茂公司,家庭小作坊變成了初具規模的現代企業;1998年復茂發展連鎖;2003年復茂公司升格為「福建復茂食品有限公司」,具有百年歷史的「復茂餅家」進入傳統產業現代化經營;2004年復茂建成8000多平米的生產車間和總部大樓,復茂工業園初具規模,成為一個集研、產、銷、教為一體的現代化企業。「中華老字號」、「全國十佳餅店」、「誠信企業」、「福建省名牌產品」等榮譽紛至沓來。

福建復茂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郭繼光(馬力 攝)

  或許是曾經的「教師情結」,更多的是對於社會,對於中國烘焙業的「責任情結」,讓郭繼光始終認為人才培養對企業發展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為保證中國傳統糕餅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郭繼光先後投入1000多萬元,於2010年12月啟動了中焙烤「英才計劃」,先後與福州大學、河南技術學院、莆田學院、福建師大福清分校、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等省內外高校合作辦學,至今己經培訓了51期1000多名學員,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烘焙專業技術人才。

  「一百多年來,復茂傳承創新不僅僅只為能夠留得住記憶中的鄉愁,家族幾輩人的堅守努力更想為家鄉人做出一顆好餅。一口穿越百年的好味道。復茂人做餅如做人,我們不僅注重品牌,我們更注重被時光打磨了一百多年持之以恆的匠人匠心品質。」郭繼光說。

相關焦點

  • 「百年復茂」糕餅店的前世與今生
    而在古譙樓沿街的一角,循尋著故鄉熟悉的樂器聲,來自菲律賓的老華僑張思成正在老伴兒及兒女的帶領下尋找到了一家叫做「復茂餅家」的糕餅店,離開莆田60多年,張老先生無時無刻不在想念「復茂餅家」這口家鄉的味道。  張思成老先生口中的復茂餅家,70多年前門店開在古譙樓西側,是張老先生兒時的回憶,後來幾經易址早已搬離他處。
  • 莆田後黃古厝裡,「前世」說不盡,「今生」更出彩
    莆田後黃古厝裡,「前世」說不盡,「今生」更出彩 ▲點擊視頻欣賞 後黃古厝裡,「前世」說不盡,「今生」更出彩 「老家的古厝前種著大樹 那是我兒時的路…… 老家永遠在記憶深處」 當旋律響起
  • 印尼總統兒子糕餅店沒有總統味
    【環球時報駐印尼特約記者 陳敏】在印尼有一家瑪珂巴糕餅店,當地人趨之若鶩,因為糕餅店的老闆是印尼現任總統佐科的大兒子吉博然。瑪珂巴糕餅店的總店在總統的故鄉梭羅,吉博然平時都在那個古城經營糕餅店。首都雅加達有7家分店,交由梭羅老鄉迪馬斯管理。
  • 莆田南少林的前世今生傳
    ,很多電視劇都有歷史淵源。)據說,清兵圍剿多次未果,就是因為有這個地道,後因有叛徒供出,被清兵攻入,一舉殲滅,逃出的幾位僧兵相繼跑到福建其他城市,福州、泉州、仙遊等。1986-1988年期間,相繼在莆田九蓮山麓發現刻有「林泉寺、僧兵」等字樣。
  • 莆田桂圓的前世今生:書中有嘉樹,興化有桂圓
    福建日報通訊員 林劍冰 攝壺山蘭水,天地靈秀,佳果匠心,流韻千年書中有嘉樹,興化有桂圓東南網5月1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劍波 通訊員 伊曉燕 黃志雄)莆田桂圓,家喻戶曉。但它何去何從?又有著怎樣的前世今生呢?
  • 【享讀】上海早餐「四大金剛」的前世今生(附滬語音頻)
    今天是「上海發布·享讀」欄目的第14期推送,讓我們翻翻百年前的上海老畫報,聽聽「大餅油條」的前世今生。一百年前的大餅用的還是自己的鄉下俗名——塌餅,在塌餅這個名頭下又分成朝板、盤香、蟹殼黃和瓦爿等四種。朝板今名長大餅;盤香便是大餅的主流——圓大餅;蟹殼黃如今另立門戶,和大餅分屬不同的「層次」。
  • 30位小記者學做大麻糕 常州麻糕傳人讚不絕口
    上周六,恰逢「雙十二」購物狂歡節,就在全民瘋狂「敗家」之際,常州晚報30位小記者走進常州麻糕店(懷德店),跟著麻糕傳人、麵點大師嚴玉華學做常州特產名小吃——大麻糕,用別樣的方式度過這個節日。   活動當天,小記者們難掩動手做美食的喜悅和興奮,早早地來到了麻糕店集合。
  • 閒話中國傳統糕餅模具【五】
    清代福建沿海地區的糕餅模具在上面的糕餅模具中,漁船頭部被刻畫成魚頭,周身裝飾銅錢紋,船篷荷花紋飾寓意家庭和諧美滿,又像是一個荷包的形狀。捕魚顯然是漁民的收入來源。清代浙江寧波鯉魚跳龍門印糕版在這個糕餅模具中,鯉魚已經躍過龍門,魚尾尚未入水的一瞬間——為什麼特寫鏡頭對準「魚尾」?
  • 這些石材雕刻的糕餅模,刻畫的太精美了!
    在雲南大理州所屬的劍川,人們對糕餅模上的紋飾製作和使用都很講究,與中國其他近20餘個省份使用糕餅模一樣,魚、鳥、鹿、桃、石榴、牡丹花等水禽、動物、植物形象糕餅模紋飾的刻畫很流行,作為百姓們期待生活美滿、健康長壽的象徵,體現著百姓們對富貴多子、和諧平安的嚮往。
  • 莆田南少林的前世今生傳
    九蓮山上逍遙客,南少林中自在僧南少林是我國佛教禪宗文化遺產和少林南拳的發源地,前身為「林泉寺」,位於莆田後唐太宗李世民恩準他們在福建修建少林寺分寺,即南少林寺。(關於曇宗成為大將軍的那段歷史,可以觀看少林寺傳奇2,很多電視劇都有歷史淵源。)
  • 收藏家舉辦糕餅模具展:老年間月餅 花紋真講究
    收藏家王來華首次向公眾展示數百件糕餅模具藏品。現場展示的糕餅模具最小的只有硬幣大小,而最大的則和臉盆差不多大。這些模具除了來自天津地區,還有來自廣州、福建、山東、山西等地,甚至有的來自日本,除了木質模具,還有瓷、金屬、陶等材質的模具。據了解,20多年時間,王來華收藏了從明嘉靖年間至今的4000多塊月餅模子。
  • 雲林縣北港餅店打造「餅模牆」訴說北港糕餅歷史
    華夏經緯網9月28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臺灣雲林縣北港鎮「臻狀元」餅店負責人林鴻儒,結合地方產業與文化,以數十個糕餅餅模打造1片「餅模牆」,其中歷史最悠久的餅模已有上百年歷史,希望藉由各式各樣的餅模,記錄與訴說北港糕餅的歷史文化。
  • 【視頻】餅店高峰論壇之臺灣餅房熱賣的中式焙烤產品
    中華谷研所所長施坤河說,從小吃慣西式甜甜圈、蘋果派、黑森林蛋糕、提拉米蘇的年輕一代,可能缺乏這般對傳統糕餅情懷。傳統糕餅業更為了適應新時代,在堅持傳統的同時也努力注入新生命,從各種製作、包裝到營銷等經營上都需不斷尋求變化。針對餅店的新品擴展,施坤河表示:東南亞地區的中式焙烤產品由於其民族親和力和文化韻味,在餅店快速發展,為中國餅店業予以啟示,這或將是行業的一大創新機會。
  • 電影《媽祖回家》的前世今生
    電影《媽祖回家》的前世今生 2020年11月25日 11:21   來源:福建日報   參與互動
  • 臺灣百年餅店「染」地溝油 12萬顆糕餅進焚化爐(圖)
    原標題:臺灣百年餅店「染」地溝油 12萬顆糕餅進焚化爐(圖)   百年餅店「臺北犁記」遭消費者退貨近12萬顆糕餅,16日下午清點後送焚化廠銷毀。臺灣「中央社」圖   中新網9月17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灣「餿水油」(即地溝油)事件引發食安風暴,百年餅店「臺北犁記」遭消費者退貨近12萬顆糕餅,16日下午清點後送焚化廠銷毀。   臺北犁記的「芝麻肉餅」捲入餿水油風暴,接受消費者退貨,犁記發言人楊宗儒表示,退貨金額將近新臺幣4000萬元。
  • 百年老店 小路邊的糕餅店
    臨飛糕餅你可能有些陌生,但是說到塘頭路的小糕餅店,臨海人們一定熟悉地點頭。
  • 尋味福建,走進莆田,尋找不一樣的美味!
    莆田是福建地級市,古稱「興化」,又稱「莆陽」、「莆仙」,素有「海濱鄒魯」、「文獻名邦」之美譽,是福建省歷史文化名城,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莆田!>來到莆田,怎能錯過美食,GO!楓亭糕產於仙遊楓亭鎮,是用純糯米粉為原料,拌上白砂糖粉末,再加上花生仁,芝麻等,幹蒸熟後,切成四方塊,香甜可口,在省內外及東南亞一帶頗受歡迎,病人和老幼食用尤為適宜。
  • 莆田東陽:見證科甲輝煌的兩朝「進士村」的前世今生
    原標題:莆田東陽:兩朝「進士村」的前世今生   這個村莊離城市很近,一幢幢高樓大廈就在目光所及的遠處;這個村莊離城市卻又很遠:沒有喧囂,沒有車水馬龍,沒有熙熙攘攘的人潮,有的只是一條條縱橫交錯的青石板路,一座座滿載著歷史韻味的傳統古民居,一條環繞村莊、靜靜流淌的小河,還有一個個諸如「科甲聯芳」「三世五進士
  • 挖掘糕餅裡的徽州
    挖掘糕餅裡的徽州 2019-04-08 09:05:40   來源:黃山日報
  • 莆田鞋可以過毒嗎?究竟該不該買莆田鞋呢?
    1、莆田鞋的前世今生。自《紐約時報》報導福建省莆田市生產製造高仿鞋的新聞後,福建省莆田假鞋之名走出了國門,遍及了全世界。儘管,大家經常把「福建莆田」和無良商家認知掛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