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物理學博士「不務正業」,「中國版謝耳朵」用漫畫傳播科學

2020-12-14 羊城派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何晶圖/受訪者提供

2015年第一次見到李劍龍時,他是廣州方所書店一場關於《三體》活動的嘉賓,和作家劉慈欣、物理學教授李淼對談,當時他還是浙江大學的理論物理學博士。

2020年,早已博士畢業的李劍龍在杭州有了自己的工作室——「Sheldon科學漫畫工作室」。最近,他帶著最新出版的圖書《有本事來吃我呀》出現在上海國際童書展,並接受了羊城晚報記者專訪。

喜歡科普的讀者對李劍龍應當不會陌生,從讀博期間開始,他就一直在從事科普工作,他是科學松鼠會成員,微博帳號「松鼠會Sheldon」粉絲超過141萬。自2016年成立工作室以來,至今已推出了近150篇漫畫和若干本兒童繪本。

就像熱門美劇《生活大爆炸》中的理論物理學博士Sheldon一樣,李劍龍一直喜歡給身邊的人講科普,為了致敬偶像,他的英文名也叫Sheldon。在做科普工作的過程中,這位「中國版謝耳朵」逐漸發現,單單靠文字講述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圖像必不可少。而要吸引孩子感興趣,漫畫是一種更有效的方式。

《有本事來吃我呀》就是工作室最新推出的一本科普漫畫,李劍龍負責腳本,蘇嵐嵐負責漫畫。在這本書裡,你會發現很多動物的小秘密,比如大白鯊最胖的時候,肝臟有90%都是脂肪;比如大象和長頸鹿為啥都會站著睡覺;又比如海參受到威脅的時候,會從肛門噴出內臟纏住捕食者,趁機逃跑……在這本漫畫裡,每種動物都有故事,每個故事都有「小包袱」知識點。

李劍龍說,每當看到孩子們不僅讀得開心,讀完還能用自己的語言轉述書裡的故事和知識,這就是他成就感最大的時刻。

【對話】

將抽象的物理學變成漫畫

羊城晚報:作為一名理論物理學博士,為什麼會決定成立漫畫工作室來做科普工作?

李劍龍:我在浙江大學讀博期間就一直在做科學傳播的工作,寫科普文章,做科普活動。

當時我做的主題大部分是關於理論物理學的,在這個過程中,我遇到的問題是,愛好物理的年輕人會覺得我的文章不錯,但還是有很多不那麼懂物理的讀者,就會表示看不懂。我已經很努力寫得非常淺顯,但普通讀者還是看不懂,我就很困惑,怎樣才能讓大家準確地理解我想表達的意思。

後來,我看到一本很流行的國外漫畫《what if》引進出版,中文版叫《那些古怪又讓人憂心的問題》。作者是一位NASA前工程師,他用漫畫的形式講了很多應用物理學問題,還包括一些理論物理學。這本書剛出版沒多久,銷量就達到了30萬冊。這給了我很大啟發,抽象的物理學知識變成漫畫後,大家還是喜歡並接受的。

實際上,物理學家用術語和公式來討論物理學,但在教科書上,或是講壇上,他們一定是通過圖表將抽象的知識畫出來,否則學生和同行也會聽不懂,畫面語言能給到很大的信息量。2016年,我決定試試做漫畫科普,也在這一年成立了科普工作室。

羊城晚報:工作室推出的漫畫腳本和文案都是你寫的嗎?每次寫之前需要做什麼功課?

李劍龍:這些科普漫畫裡95%的文案都是我寫的,有幾期請其他專業老師幫忙客串了一下。

每次寫漫畫腳本之前需要做很多準備工作,比如先策劃選題方向,在相應方向上查找專業論文和學術著作,把這些內容消化之後,還需要找到切入的角度。我一般會從孩子感興趣的問題入手,或者講一個有趣的故事,從充滿童趣的角度進入,引申出背後的科學知識。

在漫畫腳本中,還要適當加入故事和對話,這樣更有利於讀者接受。整個創作過程還是比較繁重的。

羊城晚報:你自己平常看漫畫嗎?

李劍龍:我小時候經常看漫畫,比如《哆啦A夢》《聖鬥士星矢》《七龍珠》這類日本漫畫,但對我影響比較大的是蔡志忠的漫畫,他用漫畫講唐詩,講《水滸傳》,小時候我還會模仿畫畫,潛移默化中好像就學會了漫畫敘事的方式。現在寫腳本時,我是多個視角混合使用的,腦海中會出現各種畫面,根據這些畫面來創作。

羊城晚報:作為名校理論物理學博士,現在決定全職做給孩子的科普,會不會有點兒「大材小用」?

李劍龍:其實理論物理學本身是過飽和的專業,拿到博士學位,只有極少數人會進入教職崗位,絕大部分人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會不斷嘗試做別的工作。比如有人會做金融,有人做人工智慧,有的去到物理應用方向的企業等等。其實理論物理學和其他專業一樣,轉行是非常正常的。

至於「大材小用」,我發現雖然現在很多人在做兒童科普,但從內容上來說,比較多是知識的簡單堆砌和羅列,會相對枯燥一些;從語言上來說,有的可能是學者業餘時間寫的科普作品,語言會更學術,孩子不一定能理解。還有的可能專業知識很紮實,但語言能力並不特別好,也很缺乏童趣。

我的觀察是,現在國內的原創科普產品還是比較單一的,銷售量比較好的大部分是百科形式的圖書。

其實國外有很多非常優秀的科普繪本系列,比如《神奇校車》,中文引進版也很受歡迎,小朋友覺得有意思,看得欲罷不能。但國內市場現在似乎還沒有類似的原創品牌,這個市場是空白的,既然有這個社會需求,那我們就嘗試去做。

做科普的過程特別有成就感

羊城晚報:能不能舉個例子,你覺得工作室推出的科普作品,和市面上的其他科普作品有哪些不同?

李劍龍:比如《有本事來吃我呀》有一個關於企鵝的故事,很多科普讀物在講南極的時候,會羅列一二三四點,南極氣候如何,企鵝如何生活,有哪些習性等等。我在講企鵝的時候,先是用了一個對話。小企鵝對媽媽說,「這個魚放了4天,不新鮮了。」企鵝媽媽很委屈,「怎麼不新鮮?這是我剛吐出來的!」

小朋友就會好奇,為什麼企鵝媽媽剛從肚子裡吐出來的魚,會被小企鵝說放了四天呢?這背後就涉及到企鵝的孵化知識,每次帝企鵝都是由爸爸孵化出來的,需要兩個多月。而這段時間裡,企鵝媽媽會沿著海冰,跳進大海裡,把海裡的魚蝦吃個夠。直到寶寶差不多快出殼時,企鵝媽媽才爬上海冰,花上四天時間回到寶寶身邊,把胃裡的魚蝦吐出來餵給寶寶吃。

羊城晚報:做科普的過程快樂嗎?最大的成就感來自什麼?

李劍龍:現在我做科普主要是讀文獻和寫漫畫腳本,總體上是很快樂的。因為在決定做一個選題時,我對這個選題基本是一知半解的陌生狀態,查看文獻也是自我學習的過程,再將其用輕鬆有趣的語言轉述出去。每當我看到讀者反饋,說你講的東西我看懂了,我會特別高興。

最近很大的成就感來自《有本事來吃我呀》,這本書是給小朋友做的,難度比較低,因為小朋友的知識儲備是有限的,裡面有很多內容沒有展開。但我們發現,很多小朋友看完以後不僅自己懂了,還能將書裡的內容轉化成自己的語言,把故事的來龍去脈和科學原理講出來。孩子能在看書的過程中得到快樂,學到知識,還能消化後再轉述,這讓我覺得特別有成就感。

羊城晚報:最近工作室跟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合作,用漫畫講述當代中國核物理學家如何攻克國際難題的故事。未來的主要方向還是以漫畫科普為主嗎?

李劍龍:是的,我們工作室的強項是漫畫科普,未來還會做很多把專業知識改編成漫畫故事的形式。

最近我們也在嘗試把漫畫科普變成短視頻,放在網上傳播。短視頻的目標和漫畫科普的目標稍微有點不一樣,漫畫科普主要是集結成書,向年紀比較小的讀者傳播最前沿的科學知識。而短視頻方面,我們發現網友們更喜歡通過輕鬆的視頻了解一件事的來龍去脈,視頻承載的內容也更豐富,可能目標受眾更多是成年人。(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周欣怡

審籤 | 謝哲

實習生 | 關子

相關焦點

  • 現實版「謝耳朵」,論毒舌,物理學家裡就服他
    現實版"謝耳朵",論毒舌,物理學家裡就服他今天極客數學幫給大家分享的人物科普是沃爾夫岡·泡利(Wolfgang E.Pauli),他是被玻恩(1954年因提出量子力學的統計解釋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稱讚為可以跟愛因斯坦比肩的人,今天就來看看他的故事。
  • 「謝耳朵」原型謝爾頓:拒絕商業化,讓科研純粹
    煩惱的謝爾頓:科學高度商業化 謝爾頓是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波士頓大學Metcalf數學與物理學教授。他是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的一位主要創建者,因為「對統一基本粒子弱相互作用與電磁相互作用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弱中性流的預言」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 「謝耳朵」原型謝爾頓:拒絕商業化,讓科研純粹
    記者:劉禹攝影:楊浦東「謝耳朵」來了!就在上海電力大學舉辦的世界頂尖科學家黑洞與空天科技峰會上!但是和《生活大爆炸》裡年輕的「謝耳朵」不太一樣,眼前的科學家是「謝耳朵」原型—謝爾頓·李·格拉肖。他是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已經滿頭白髮,但精神矍鑠。
  • 《生活大爆炸》完結,謝耳朵終獲諾獎,真實原型個個是大神!
    作製片人和主創之一的比爾·普拉迪曾表示謝耳朵這一角色來源於他認識的一位程式設計師,還有一種說法是謝爾頓和倫納德這兩個主角的名字源於導演和製片人謝爾頓·倫納德(Sheldon Leonard)。得到專欄作者萬維鋼曾在《萬萬沒想到》一書中認為謝爾頓的原型是因夸克理論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蓋爾曼(Murray Gell-Mann)。
  • 《生活大爆炸》謝耳朵原型謝爾頓·格拉肖:我和實驗物理學家關係很好
    真正的謝爾頓與那個穿著漫畫人物、有潔癖、每次敲門要敲滿三次的謝耳朵還是有很多不同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即將對謝爾頓·格拉肖進行專訪,那麼就讓我們提前來看看真正的謝爾頓到底和謝耳朵有什麼區別!動圖|giphy「我和實驗物理學家關係很好!」
  • 《生活大爆炸》完結,謝耳朵終獲諾獎,真實原型個個是大神!
    作製片人和主創之一的比爾·普拉迪曾表示謝耳朵這一角色來源於他認識的一位程式設計師,還有一種說法是謝爾頓和倫納德這兩個主角的名字源於導演和製片人謝爾頓·倫納德(Sheldon Leonard)。得到專欄作者萬維鋼曾在《萬萬沒想到》一書中認為謝爾頓的原型是因夸克理論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蓋爾曼(Murray Gell-Mann)。
  • 謝耳朵吉姆-帕森斯:Bazinga 艾美獎還是我
    連「謝耳朵」這個稱號,都是中國劇迷們太愛這角色而想出的暱稱。  一切都沒有按照計劃進行—起初,這部片子並被沒被給予厚望,試播時大家只是把它當做博士生版本的《老友記》,所有人都質疑這種單一的室內劇和連演員自己都不明白的高深對白是否能打動觀眾。編劇們還玩過大罷工,抱著再也不回來了的決心:觀眾們今天看完謝耳朵賣萌,明天CBS就播別的劇了……還好,這事只是差點發生。
  • 「謝耳朵」成都暢談彩色發電玻璃:這是一場彩虹革命,會讓全球建築...
    1958年,謝爾登.格拉肖在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隨後去了哥本哈根理論物理研究所。1959年,27歲的他,在丹麥哥本哈根校園裡,金髮碧眼的青年第一次與黃皮膚黑頭髮的中國的物理學者展開了合作。那是在一棵豐收的櫻桃樹下。櫻桃已經熟透,紅彤彤地掛地樹梢,隨著風兒輕輕搖晃。然而,它們都是掛在高高的樹梢上。
  • 被尊稱為中國物理學之父的臺灣科學大佬
    一年後,吳大猷完成了重要的博士論文,提出:「周期表裡因為5f電子填入,會不會產生第二個稀土族」。當時量子力學還是新學科。大猷用新的巧妙數學方法,論證在鈾92附近要開始第二個稀土族元素。這結論有非常重大的意義。此論文發表八、九年後,為了製造原子彈,美國急於了解比鈾更重的元素有什麼化學性能,尤為重要的是Np-93與Pu-94。西博格博士於 1951年獲得諾貝爾獎就是因為他掌握了Pu-94的化學性能。
  • 《奇異博士》再用「平行宇宙梗」 是臆想還是科學?
    《奇異博士》再用「平行宇宙梗」 是臆想還是科學? 原標題:   近日,奇幻動作電影《奇異博士》在中國、美國同步上映。這部電影講述了神經外科醫生史蒂芬·斯特蘭奇在一次車禍中雙手殘疾,最後在神秘的至尊魔法師的幫助下成為了擁有超凡魔力的奇異博士。  「奇異博士」有多奇異?他可以讓自己隱形、可以穿透物體;可以將各種生物流放到異空間;還可以暫停、減慢時間,能進行時間旅行……而實現這一切的基礎就是平行宇宙。
  • 陪了我們12年 謝耳朵將說Byebye
    「謝耳朵」的謝幕在中國引起了廣泛關注,因為這是第一部在中美同時成為現象級流行文化的美劇——《生活大爆炸》2007年的第一季就在中國俘獲了第一批與美國觀眾同步追劇的粉絲。再加上劇中反覆出現的《星際迷航》《星球大戰》、超級英雄漫畫、遊戲等要素相配合,曾經讓人摸不著頭腦的瓦肯星手勢、光劍、超級英雄行頭以及大量科學術語轉眼成為大眾文化的標識。
  • 牛頓的科學理論,影響了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的中國社會變革
    如同法國伏爾泰等人在18世紀宣傳和普及牛頓物理學,從而推動了法國的啟蒙運動一樣,牛頓學說在中國的傳播也為清末資產階級改良派掀起社會改良運動提供了輿論準備。如果前者為眾所周知,那後者就似乎鮮有所聞了。牛頓的光學實驗和光學理論較為詳細、準確地介紹到中國是1879年的事,這是通過趙元益和傳教士金楷理合譯英國物理學家丁鐸爾的《光學》而完成的。可以說,1859年,是牛頓的物理學、天文學、數學比較全面、集中地傳播到中國的一年,中國學者李善蘭為此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早期牛頓的中譯名為「奈端」,力學譯為「重學」,萬有引力譯為「攝力」。
  • 宅男謝耳朵蟬聯艾美視帝
    北京時間9月19日上午,第63屆美國電視艾美獎揭曉,《廣告狂人》、《摩登家庭》蟬聯劇情和喜劇類最佳劇集,而宅男+科學吉姆·帕森斯再奪喜劇視帝,憑藉《生活大爆炸》中的謝耳朵一角衛冕喜劇視帝,這已經是「謝耳朵」為他贏得的第三座最佳男主獎盃,在今年1月17日舉行的第68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頒獎禮上,他也憑此角獲得電視喜劇類最佳男主角。
  • 「元層次」的物理學:建構子理論如何解釋生命、宇宙和量子計算
    「當我第一次學習建構子理論時,它顯得過於大膽,不像是真的,」英國愛丁堡大學物理學和遺傳學專業的研究生阿貝爾·詹斯瑪(Abel Jansma)說道,「早期的論文涵蓋了生命、熱力學和信息學,對於這樣一個年輕的理論而言,基礎工作似乎太多了。不過,用這種方式來研究這個理論或許也是自然而然的。作為局外人,能見證這一切很令人興奮。」
  • 《生活大爆炸》中除謝耳朵外,竟然還有這麼多大咖呀~
    劇中人物經常調侃科學理論或時下新聞,那些和科學有關的段子,真是個個讓人噴飯。當然,在各種搞笑歡快的情景劇中,我們感受到的不只有幽默,同時還有物理、化學等科學知識。伴隨著該劇的熱播,無論在歐美還是在國內都幾乎颳起了科學家熱潮。
  • 諾貝爾物理學獎史演義系列(十)——範德華博士論文解物態
    用數學公式可否表達?150年前,西方科學家對這些問題非常感興趣。前赴後繼研究持續近半個世紀。最後, 一位荷蘭物理教師在博士論文中完美解答了這些問題,並由此獲得1910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論文中的公式則他的名字命名。自學成才考博士1873年2月,荷蘭萊頓市春寒料峭,街邊花兒已含苞待放。
  • 斯坦李去世謝耳朵一定很難過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兩人淵源揭秘
    漫威創始人斯坦·李去世了,謝耳朵一定會很難過。還記得《生活大爆炸》裡這段謝耳朵和佩妮一起去拜訪斯坦·李的場景嗎?短短半年,霍金斯坦李都離開謝耳朵了。  美國當地時間12日,美國漫畫界元老級人物斯坦·李在好萊塢一家醫療中心去世,享年95歲。斯坦·李被譽為「漫威之父」,他創作了包括鋼鐵俠、蜘蛛俠、X戰警、雷神、黑豹和神奇四俠等漫威標誌性角色。
  • 《少年謝爾頓》:知道嗎,謝耳朵的原型是這類人群
    少年希爾頓裡邊兒的謝耳朵,仍然是那麼熟悉。他有潔癖,和一家人吃飯禱告的時候需要帶個手套,長大了之後和好朋友握手,還需要墊一張紙巾。他痴迷科學,房間裡貼著霍金愛因斯坦的海報,最喜歡段子節目,是質子教授的科學實驗。同樣也延續了謝耳朵的智商超群,年僅九歲就和高一的哥哥一個班,當然最吸引人的還是他的毒舌。
  • 科學哲學原理和應用
    今天的評論性加科普性文章「中國版LHC的幾點想法」研判了中國建造超級粒子對撞機的科學意義和時機,也許近一、兩年不是一個合適的時機,但將功能超過歐洲LHC的中國版LHC納入科技部的「十四五」規劃也不是沒有可能性,暫緩建設不等於永久地終止。
  • 奇異博士居住的魔法屋大改造!樂高Moc至聖所,網友稱看見謝耳朵
    首先要給那些沒看過奇異博士的小可愛普及一下,什麼是至聖所?至聖所被認為是耶和華的住所。在這裡出現在奇異博士中,至尊魔法師的駐地,堪稱漫威漫畫的魔法聖地。至聖所!如大家所知,一處相當重要的魔法建築。一樓:客廳、餐廳和公共圖書館;二樓:是生活區,奇異博士和他的朋友兼助手王居住在這裡;至聖所的地下室,擺放著鍋爐、洗衣間和儲藏室這張圖完美詮釋了至聖所的構造,至聖所曾經被臨時當成新復仇者的基地使用,外表由魔法幻化成一片待建廢墟,這種偽裝極度高明,鋼鐵俠的盔甲也無法探測到異常。好啦!大家也基本了解至聖所是什麼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