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陳阿金
記者 項素蘭
陳阿金: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龍泉寶劍鍛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陳記阿金劍鋪」創始人,浙江省十一、十二屆人大代表,浙江省工藝美術協會副理事長,首批浙江工匠、浙江省民間藝術家。從業50多年,劍鋪門下徒弟有省級、市級工藝美術大師以及高級工藝美術師等幾十人。
在劍身達到一定溫度後,「陳記阿金劍鋪」掌門人陳阿金從熔爐中迅速取出進行鍛制,頓時火星四濺。11月12日,戶外溫度雖然只有20幾度,因為面前熊熊燃起的爐火,錘打了劍身一個早上的陳阿金,額頭上滿是汗珠。「鑄劍時的每一錘,既是在錘鍊這劍,更是在錘鍊自己的人性,同時也是在錘鍊文化。每一把刀或劍,都傳承著民族的文化血液,必須用心打造和磨礪。」陳阿金說。
從13歲起學習打鐵和鑄劍,後進入龍泉寶劍廠,最後創辦「陳記阿金劍鋪」,今年65歲的陳阿金在鑄劍這條路上已經走了50多年,他的作品多次作為國禮走出國門,被收藏於多國元首手中,而他也榮獲了很多國家級大獎。
「以前,師傅教導我說,打鐵先要自身硬。打鐵這個行業,不僅需要有力氣,能掄得起沉重的大錘,更需要過硬的技術,各個環節都非常重要,不允許一點差錯。」師傅的教誨,陳阿金謹記於心。他經常教育自己的徒弟,鑄劍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付出心血,磨劍似磨心,才能使劍身剛柔並濟,能屈能伸,只有經過千錘百鍊之後,才能打造一把精美至極的劍。人生也正如鑄利劍的過程,只有經歷汗水和艱辛,才能鑄就精彩的人生。
採訪當天,陳阿金向記者展示了一把「玄隕劍」,劍身花紋別具一格,劍刃配以鳥蟲篆體鎦金鑲字,劍鞘的佩飾為玉石,展現了漢代皇家寶劍的風採。當記者問及這把寶劍是否是其最滿意的作品時,陳阿金說,在當時看來是滿意的,但是,技藝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寶劍技藝也需要與時俱進,勇於突破創新,只不過要在不斷吸收傳統優點的基礎上創新,只有這樣才能讓寶劍作品歷久彌新,讓寶劍文化源遠流長。
龍泉寶劍歷史悠久,歷經千年而盛傳不衰,蜚聲海內外,是中華傳統文化知名度最高的工藝品之一。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龍泉寶劍鍛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陳阿金把好好傳承和發展龍泉寶劍文化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職責和使命。「儘管現在寶劍行業發展趨勢不錯,但是年輕一輩願意從事這個行業的卻越來越少,傳統龍泉寶劍鍛制技藝傳承會越來越難。」陳阿金感嘆道。
「我們決不能讓老祖宗技藝精髓隨著時間消逝。作為行業中的一份子,我必須要為它的繼續發展做些努力。」為推動寶劍等傳統技藝的發展,破解傳統技藝人才青黃不接的窘境,多年來,陳阿金積極傳道授業解惑,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寶劍人才,成為行業發展的中堅力量,為傳承、弘揚龍泉寶劍文化做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