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雲教授給東華大學EMBA授課
王淑雲教授與東華研究生在教室合影
華夏經緯網4月15日訊 編者按:根據煙臺大學與臺灣東華大學交流合作協議,2007年9月至2008年1月,煙臺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王淑雲教授受煙臺大學委派,應東華大學黃文樞校長之邀,到東華大學任客座教授,並給企業管理系的研究生及EMBA學員分別完整地講授了《供應鏈建模的設計與分析》、《國際經營研討》—全球及海峽兩岸企業經營、業務外包、第三方物流的相關問題探討兩門課。課餘之外,她參加了東華大學各種形式的學術交流與研討,並拜訪了多所臺灣知名高等學府,如臺灣大學、交通大學、中山大學、高雄第一科技大學、世新大學等。還參訪了臺灣國際物流發展協會、和平水泥廠等組織和企業。在一個學期的講學交流中,收穫很大,臺灣高等學校的辦學理念和企業的經營模式給她留下很深的印象。現將她的感想、體會刊發如下。
一、對臺灣高等院校辦學方面的印象
1、重辦學的國際性、開放性
臺灣高校國際間的學術交流和合作非常頻繁。在臺一個學期,其間,幾乎每個周都有來自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學術講座;廣大師生也經常出席各種國際學術會議,一位選修《供應鏈建模的設計與分析》的企業管理系研究生就赴澳洲參加了國際學術會議。辦學的開放性體現在諸如各種圖書資源不同高校間可以共享,這不僅大大降低了辦學成本,也大大地提高了圖書等資源、資料庫的利用率。
2、突出特色,注重複合型人才的培養
大學位於臺灣的東部,具有豐富的自然及人文資源。東華大學院系所的設置與發展除考慮國際學術潮流外,力求發揮區域特色,提升本地化區域整體的學術研究水平,建立與當地社區緊密而互動的關係。考量東部地區蘊含豐富的自然資源及觀光景觀,管理學院下成立了「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觀光及遊憩管理研究所」與「環境政策研究所」,旨在培養整合資源資源保育、開發、經營及管理等相關的專業人才。
考慮花東地區是許多原住民所在地,東華大學成立了臺灣第一個「原住民民族學院」,著重研究臺灣原住民的社會文化,以及與外地遷入汗人之間的關係。就花蓮臨海的地理位置,與國際海洋生物博物館共同規劃成立了「海洋學院」,開發海洋生物多樣性、海洋生物科技及水生生物增殖科技領域的研究。至2007年秋季,東華大學有學生6649人, 其中大學部4297人,研究生2352人, 專任教師僅有290餘人, 足見其辦學效率之高。
至於複合型人才的培養上,臺灣學生的計算機與英語語言應用能力極高。選修《供應鏈建模的設計與分析》的研究生不少是一年級的學生,也就是說這些學生剛剛走出大學校門。該門課程有不少定量方法,如預測問題,運輸線路的安排問題,績效測度等問題,無論是課後作業還是考試,研究生完全實現的是計算機操作及方案解決,EXEL 軟體,SPSS等軟體應用自如。足見本科生期間他們就學習和掌握了各種計算機軟體應用知識。對於EMBA學員來說,採用英語授課,基本也沒有語言障礙。
3、用人制度及教師職稱評審制度,有效克服了學術研究的浮躁性
在臺灣公立高校的師資幾乎均是博士,但他們有著非常高的學術壓力。以東華大學為例,剛畢業的博士到東華工作,6年內必須晉級副教授,否則,就只能被解僱。副教授8年內必須晉級教授,否則也要遭到解僱。在東華,幾乎所有的教師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術研究中,即使有什麼宴請應酬,應酬完閉,也會回到研究室工作。教師加班加點甚至不休節假日進行學術研究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另外,在臺灣職稱評審考慮的僅是最終成果——論文,參評人拿出3篇最具有代表性的論文,由系、院、學校依次向全臺專家寄送評審的反饋意見是參評人能否順利晉級的關鍵。在那裡,教師流行的一句話是:別想抄襲別人,改頭換面抄襲自己都不行。課題被視為中間產品,只有在崗位津貼中才予以考慮。事實上,能夠申請下高檔次的課題,有充足的經費支持,更有理由寫出高檔次的論文,否則,如何結題就不得而知。
4、各級行政領導嚴格實施聘期制,既考慮任期的有效性,又避免滋生不良問題
各級行政領導採用嚴格的聘期制。系主任、院長等行政領導一個任期是3年,一般(也是最多)可以連任2任,即做6年的行政領導。除非是副教授任職,在任職屆滿前沒有晉升教授,則只能做1任。由於這樣的制度設計,既可以保證任期的有效性,又可避免滋生不良現象,領導和下屬間的關係比較單純。領導者在卸任前希望能留下更多有意的政績,教師把全部精力用在累積自身資產和資本上,每個人都有機會競爭任職。
5、教輔人員採用公務員制管理, 提升了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
教輔人員與當地政府的公務人員享有同等的待遇,同樣的晉級條件,完全是政府派駐學校的服務人員。這樣的機制設計不僅不會弱化服務職能,相反大大提高了服務效率,如果某職能部門服務效率差,教師反響意見大,則會有失去工作的風險。
6、後勤等相關工作採用社會化經營,大大降低了辦學成本
整個東華大學,僅在非常重要的崗位上聘用了30幾位臨時工,包括食堂經營,花草種植和養護等,都採用社會化經營,大大提高了辦學效率和辦學成本。
二、對社會發展方面的印象
1、重視環保和循環經濟
在臺期間參觀了和平水泥廠。臺泥公司和平廠因坐落在花蓮縣和平而得名,是臺泥公司的示範企業。和平廠是一個「三合一」的企業群,由水泥廠,發電廠和和平工業港組成。和平廠生產流程的起點是石灰石礦山的山頂平臺。這裡開採的石灰石,通過1000米深的山體內埋管道輸送到水泥廠預均化庫和電廠原料庫;電廠廢棄物脫硫石膏、粉煤灰通過管道輸送到水泥廠製備水泥;水泥廠和電廠所需煤炭,船運至港口後,通過管道進入電廠和水泥廠;再通過管道輸送,將熟料和水泥直接裝船外運。如此循環往復的經營模式,既充分利用了資源,又減少了環境汙染。
另外,臺北的垃圾分類處理,也給本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目前正在全臺灣逐步推行。
2、民眾熱情好客
在臺灣期間得到了東華大學校長黃文樞教授、前副校長李少如教授、企業管理系主任林家五教授及其他企業管理系教師、教輔人員及研發處無微不至的關懷。在給EMBA學員上課期間,學員還利用課間給自己慶祝生日。在東華大學短短一個學期的美好時光自己將終身難忘。特別地,在臺期間,李少如教授為我如願參訪其他臺灣高校付出了不懈努力,還常常擠出時間親自陪同,令自己受益匪淺。拜訪了臺灣大學企業管理系,與企業管理系的知名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專家蔣明晃教授進行了深入交流;拜訪了交通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毛治國教授,就雙語教學、案例教學,院系不同專業公共課的教學組織,人才的引進與管理等方面進行了深入交流;拜訪了中山大學管理學院、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管理學院、世新大學牟宗燦校長及管理學院。並在上述高校做了《大陸企業物流運作模式分析》的學術講座,其間受到了上述高校的熱情款待。參訪臺灣國際物流發展協會以及和平水泥廠等組織和企業均受到了熱情接待。
以上是在臺一個學期講學的個人感受,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
王淑雲教授與世新大學牟校長和管理學院薛院長(右一)合影
王淑雲教授在東華大學留念
學生課間為王淑雲教授慶祝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