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房店市,位於遼東半島中西部,是連接瀋陽和大連的重要經濟區。總面積為3553平方公裡,人口103萬。瓦房店市有永豐塔、仙浴灣、湧泉寺、龍潭道觀、香洲田園城、將軍石等著名景點。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已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戰國時期始有建制記載。清朝康熙年間,曲姓商人建起三間瓦房客棧,瓦房店由此得名。境內現存文化古蹟多處,具有150餘年歷史的橫山書院曾為遼南地區最高學府。瓦房店市人傑地靈、英才輩出,從這裡走出的共和國將軍多達30餘位,是北方有名的將軍縣。
瓦房店最高山峰
老帽山(原名雪帽山、和尚帽山),位於瓦房店地區東北部,東臨普蘭店區,東北接蓋州市,是三市界山,海拔848米,為全市諸山之冠。山高險峻,晴日登山遠眺,渤海之遼東灣亦隱約可見,老帽山西系浮渡河發源地,昔日山上柞林茂密,葛藤雜草叢生,常有鳥獸出沒,是天然的柞蠶場。後來山上柞林漸少,生態平衡遭到破壞,鳥獸外徙,各種山貨野果也隨之少見。
瓦房店最大河流
復州河,原稱沙河,源出普蘭店區同益街道北部鏵尖東山,河源高程817.7米,平均比降1.5%,河床平均寬300米。流經該區同益、安波鎮,由其韭園子轉西流入瓦房店市松樹鎮,經得利寺鎮、祝華街道、太陽升鄉、老虎屯滿族鎮、楊家滿族鄉、復州城鎮、仙浴灣鎮、三臺滿族鄉,注入渤海,全長136.5公裡,貫境100公裡,是境內最大最長的河流。
大連地區最早縣治
漢武帝開發遼東,從山東、河北移民到遼南、遼東從事開墾,漢武帝元封四年(前107年),於遼東郡設18縣,境內置文縣,後改汶縣(平郭),為大連地區最早縣治。
大連地區最早的州治
遼太祖神冊四年(919年),契丹皇帝耶律阿保機滅渤海國後,「慮女真為患,乃誘其強宗大姓數千戶移置遼陽這南,以分其勢,使不得相通」。這些移民從渤海國扶餘城(今吉林農安縣)遷至今瓦房店地區設扶州,後改復州。遼興宗景福元年(1031年),置復州懷德軍節度,負責屯田鎮守,下設永寧(後改永康)、德勝二縣,復州之名始於此,為大連地區最早州治。
大連地區最早商港
位於瓦房店市三臺滿族鄉石佛寺村廟索子的娘娘宮港,建於明代萬曆年間。時朝廷開海運,通航遼東,於此設港,日漸繁華。繼而建成娘娘宮,供奉海神娘娘,廟宇建築別具一格,前擁戲樓,後襯寶塔,東配佛殿,西附關帝廟,蔚為壯觀,這既是大連地區最早繁華商港,又是旅遊勝地。
大連地區第一個翰林
徐賡臣,字韻初,又字韻皋,號東沙,復州太平莊(今元臺鎮大田太平村)人。鹹豐二、三年(1852年、1853年)鄉會聯捷,授職翰林院庶吉士,為大連地區第一個翰林。徐賡臣,伉爽有志節,文優美。曾任直隸肥鄉縣令,後至河南辦理鹽務。同治六年(1867年)擢直隸州加知府銜,賞戴花翎。因不滿貪官汙吏,於同治八年(1869年)辭職回原籍,任復州橫山書院主講,一時文風丕振,賞遊南北各地,足跡所至,輒發歌吟,著有《斯宣堂》、《邪片詞》等詩稿。
東北地瓜第一鄉
素有「東北地瓜生產銷售大鄉」的瓦房店市閻店鄉,其地瓜以皮紅、瓤稀、味甜而享譽東北各大城市及內蒙古地區,遠銷俄羅斯、韓國等國家。1998年,全鄉地瓜栽培面積2000公頃,總產量7500萬公斤以上,產值300萬元,成為東北地區地瓜生產銷售第一鄉。
大連地區得利寺最早栽植蘋果
在日俄戰爭中,日本攫取了中東鐵路及其附屬地。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日本資本家馳田等人,在瓦房店得利寺強佔民田,僱用當地農民,建立果園,栽植蘋果、梨、杏、櫻桃等。繼而又有日本資本家川上,在關子火車站附近,強佔民田百餘畝,栽蘋果3000株,時稱黃理然果園。
瓦房店市富士優質果第一鄉
閻店鄉遲家村閻屯的紅富士蘋果,於1978年由鄉果樹技術員孫玉恩通過瓦房店市果樹局引入。從1980年開始結果,至1995年,已在全鄉發展到58.5萬株,產量達530噸,產值達3010萬元。該鄉的紅富士蘋果,果個兒80毫米以上的佔95%,套袋蘋果佔98%,果面九成紅的佔95%,好果率佔99.8%。1983年11月,榮獲瓦房店市政府富士優質果大獎賽第一名,也是瓦房店市引進富士優質果第一鄉。
東北最大的漁網繩生產基地
瓦房店市淨店鄉漁網繩生產,遍布鄉內,現有聚乙烯漁網、繩子、線及包裝生產40餘家,從業人員1500餘人。其產品以質量高、品種全,價格廉而聞名遐邇,並遠銷韓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家。1998年,全鄉加工漁網繩產品逾萬噸,實現產值近億元,成為東北地區最大的漁網繩生產基地。
中國第一座軸承廠
1938年,日本資本家在瓦房店北郊強徵民田2萬平方米,投資200萬日元,合資籌建了滿洲製造株式會社(瓦房店軸承集團公司前身)。當年10月23日破土動工,1940年1月主體工程竣工並投入生產。
中國第一套大型衛星跟蹤望遠鏡軸承
1975年4月,瓦房店軸承廠研製、生產的大型衛星跟蹤望遠鏡H<-1主軸用特殊結構高精度軸承B1—1003交付使用,性能極佳。此項成果為發展空間技術做出了貢獻,並隨主機獲得全國第一屆科技大會一等獎,是中國生產的第一套大型衛星跟蹤望遠鏡軸承。
東北地區最早鹽場
東北地區海鹽生產,從周朝開始,產量無考。據〈東三省鹽法新志〉記載「明遼東鹽場十有二」、「復州衛西有鹽場」、「金城子村尚有舊城遺址,其門額巔有『鹽場堡』三子」。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復州衛設鹽百戶所和煎鹽軍,管理和經營煮鹽事宜。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改煮鹽為曬鹽。雍正四年(1726年),山東人劉官偕二子在復州灣南海頭用海水曬鹽。
遼寧省縣級最長的一級公路
1993年末開工建設,1996年6月30日竣工通車的瓦交線瓦房店—肖爐瀋大高速公路出入口一級公路,全長15.6公裡,路面寬23米,雙向4車道,是瓦房店市區與瀋大高速公路的重要連接路之一。全線改建公路橋梁11座,324米,涵洞26道,工程總投資5118萬元。該路是省內最長的縣級一級公路,日交通量已達51001臺次,結束了瓦房店市沒有一級公路的歷史。
瓦房店市最早的公路
清康熙年間,由復州城南渡復州河,經臺後、鞭蓉、後二十裡堡、雅化、大四川、石屯、太陽溝、周屯、老皮鋪至瓦房店車道逐漸形成,全長35公裡。初期,路面狹窄,坎坷不平,坡陡彎多,有河無橋。1923年,復縣公署、對道路進行降坡和加寬。這是瓦房店市最早的一條公路。1990年,經遼寧省交通廳批准,併入城(子坦)八(岔溝)線,為省級公路。
瓦房店地區最早的火車站
建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的瓦房店站,屬二等站,南滿支線三大站之一,為境內最早火車站。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日本侵佔後,把火車站附近251萬平方米土地劃為其附屬地,設有警察署、守備隊、鐵路機關和開設雜貨鋪、酒店等。「八一五」光復後收為國有。
瓦房店市第一艘海運貨輪
「序成1號」貨輪是瓦房店海運公司1994年8月以460萬元從山東榮城購進的,該船1976年由日本建造,1993年進入中國,總噸位1596噸,載重3000噸,為瓦房店市第一艘海運貨輪,也是瓦房店市載重噸位最大的貨輪。
瓦房店地區最早電話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日本關東都督府電話局於鐵路沿線的瓦房店、萬家嶺、得利寺設郵便電信支局。同年9月,改設瓦房店郵便局,光緒三十四年五月,開辦電話通話業務,這是境內最早的電話。
瓦房店地區最早燈塔
位於長興島西山裡的長興島燈塔,建於1932年,為境內最早燈塔。該塔體為鋼筋混凝土圓形結構,塔高10米,塔器有兩面牛眼式透鏡,水銀缸,重錘式施轉透鏡,燈質為單閃白光,周轉為15秒,光強14萬燭光,燈光射程11.5公裡。光源使用一號煤油,空氣壓縮噴成霧氣,在紗罩上燃燒發光。
東北地區最大的海濱浴場
坐落於瓦房店市仙浴灣鎮望海村的仙浴灣海濱,原為一片荒灘,自1992年以來開發成海濱旅遊風景區,沿著9公裡的海岸線建有封閉工式浴場,可容納20萬浴客。該浴場,海域寬闊,灘淺而無汙染,水質清澈透明,底平綿軟,岸灘沙石潔淨有著開闢天然浴場的優越條件,經專家考證,其浴場之大和水質列東北地區海濱浴場之首。現已建有賓館、餐廳、淡水淋浴室、鎖潮塢等服務設施,配有遊艇、遊船、泳圈等娛樂設備和泳具。前來投資建度假樓、療養院、培訓中心等項目的單位達104家。1994年5月,經大連市政府批准為大連市級旅遊度假區。1998年12月,經遼寧省政府批准為省級旅遊度假區。
大連地區唯一的清代書院遺址
橫山書院位於瓦房店市復州城鎮西街路北,是大連地區最先出現的學校之一,也是唯一的清代書院遺址。
瓦房店市首位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教師
宋振鎮,男,生於1945年6月,中共黨員,1972年10月參加工作,原瓦房店市第八中學教師,1989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是全市第一位獲此殊榮的教師。現任大連市101中學校長。
國內優良品種——復州牛
復州牛,是清代中期在復州河和嵐崮河流域,將華北牛與當地牛雜交育成,後來又引進朝鮮牛進行交配,經過長期選育和改良,培育出役肉兼用型地方優良品種。1959年復州牛被評為省內地方良種,1962年被遼寧省定為地方良種選育項目。翌年,復縣成立了復州牛種牛場和老虎屯復州牛育種站,並以老虎屯復州牛育種站,並以老虎屯、李店兩個公社為育種基地和14個公社為育種區,開展復州牛的育種工作。1982年經國家驗收,確定為國內優良牛種。
遼南影調小戲曲《路遇》獲全國金牌獎
1993年,瓦房店市文化館編演的遼南影調小戲曲《路遇》,參加國家文化部舉辦的全國第二屆群星獎評獎會,獲金牌節目獎,這是自建國以來,在全國群眾文藝評獎中獲得的最高獎,也是迄今為止全國第一家地方小戲獲此殊榮的縣(市)。
大連地區最早的古人類遺址
古人類遺址蛤皮地,位於瓦房店交流島鄉馬路村,因大面積散積蛤皮蠣殼而得名蛤皮地。1983到1986年,旅遊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瀋陽故宮等單位的專家先後對蛤皮遺址進行了考察,遺址南北長500米,東西寬200米,總面積10萬平方米,文化層為40—80釐米,經發掘有石斧、蛤皮、石磨盤等,斷代為新石器時代,距今約4000—5000年。遺址被劃為可耕保護區,嚴禁深翻、取土、植樹、建房和採集貝殼。1985年,被列為大連市文物保護單位。
大連地區最古老的塔
瓦房店市復州城東南隅的永豐塔,是大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此塔建於遼代,八角十三層密桅式磚塔,全塔為實體,由塔基,塔身和塔尖三部分組成,高23米,周長30.8米,塔身八面都有佛龕,龕內有佛像(現已不存),日落西山塔尖尚有日光回射映照,形成奇景,舊有「永豐夕照」一說,為復州八景之一。
大連地區最早傳入的皮影戲
皮影戲源於漢代,興於唐代,盛於宋代。清代中葉傳入境內。
皮影戲,傳入大連地區以後,吸收了地方音調,經過改造創新,不斷趨於完整。在本地區演唱的有《楊家將》、《五峰會》等歷史劇目100多部,廣為流傳,經久不衰,深受廣大群眾喜愛。
大連地區最大的節孝牌坊
位於瓦房店市許屯鎮老爺廟村的張氏節孝牌坊,建於清道光二十一年,1985年被列大連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亞洲青年柔道冠軍
柔道運動員劉安排,男,瓦房店李官人,1985年,在河南省新鄉市全國首屆青年運動會上獲95公斤級柔道比賽金牌,翌年參加亞洲運動會,獲95公斤級柔道比賽冠軍,並創該項目亞洲最高紀錄。
全國女子抓舉金牌獲得者
於晶,女,瓦房店楊家人。她是瓦房店第十九中學輸送到遼寧隊的舉重運動員。1989年在山西太原全國女子舉重錦標賽中,獲82.5公斤級105公斤抓舉金牌,並打破該項世界紀錄。
來源:瓦房店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