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我國流動兒童達3426萬,佔兒童總量的13%。規模如此龐大的流動兒童教育問題不僅關乎我國人口素質的提升,更與社會穩定與現代化建設息息相關。調研發現,在學校發揮文化知識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同時,一些公益組織正在成為提升流動兒童素質的重要力量。因此,進一步突破瓶頸,充分發揮公益組織在流動兒童素質教育中的作用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流動兒童的素質教育幾乎是空白
素質教育是指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本建議聚焦流動兒童的品德塑造、審美能力和創造力的提高,以及促進其個性發展和適應能力增強的教育。
截至2018年,全國義務教育階段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仍有21.6%共計293萬流動兒童只能就讀於教學條件較差的民辦打工子弟學校。主要存在三個突出問題。一是德育美育教育空白。由於缺少專業的思政、音樂、美術教師,很多打工子弟學校很難開設德育、音樂美術課,使流動兒童接觸不到系統的德育美育教育,為其人格缺失埋下隱患。二是課外閱讀狀況堪憂。民辦打工子弟學校辦學者為追求盈利,壓縮必要的教學經費,為節省圖書管理員的開支,學校不對流動兒童開放圖書閱覽室,很多打工子弟學校的圖書閱覽室形同虛設,而且父母不願花錢或沒錢為流動兒童買課外書,導致流動兒童課外閱讀量極低。通過對152名流動兒童課外閱讀量的調查發現,三年級流動兒童平均課外閱讀量只有2本,五年級和六年級平均閱讀量只有5本。因此,我們對23位打工子弟學校教師訪談時老師們普遍反映,流動兒童寫作時詞彙貧乏,缺乏對周圍事物的了解和對人的情感表達。三是城市融入困難。由於民辦打工子弟學校大多所在偏僻,流動兒童對所在城市不甚了解,更難以適應和融入所在城市生活。
二、公益組織成為流動兒童素質教育的重要力量
公益組織在流動兒童素質教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促進流動兒童城市融入、自我成長、閱讀教育以及美育教育中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融入城市的「玩轉城市」項目。流動兒童通常生活在遠離城市的城鄉結合部或「城中村」,對城市的生活是陌生而疏離的。新公民計劃公益組織從2011年9月開始的「玩轉城市」項目,帶領流動兒童走出閉塞的環境,通過體驗式的方法掌握城市生活的知識和技能,使流動兒童更好地了解和融入城市生活。具體主題活動包括:安全主題系列、博物館系列、科技主題系列、手工與傳統文化系列、高校主題系列、自然主題系列、城市生活技能提升系列和城市文化主題系列。由大學生志願者帶領流動兒童乘坐地鐵、公交車到博物館、展覽館、天安門、科技館、動物園、高校等38個活動地點參觀,以及進入劇場觀看兒童劇。活動城市跨越北京、天津、成都、廣元、金華等城市。截至2019年8月,該項目與30家企業、機構合作,2000多名志願者參與,服務覆蓋21所打工子弟學校,15000多名流動兒童受益。
二是培養閱讀習慣的微瀾圖書館項目。從2017年10月至今,新公民計劃公益組織在打工子弟學校和社區開展了為流動兒童提供課外閱讀的微瀾圖書館項目。2017年開館時北京設有5個微瀾圖書館,2018年增至20個,截至目前北京共開設27個分館;廣州有12個分館。兩年多來為27000名流動兒童提供圖書借閱,借閱量26948冊。新公民計劃的專職人員作為微瀾圖書館的聯絡員,負責圖書館開辦時與打工子弟學校管理者的溝通、志願者的招募和培訓,而圖書的借閱與管理則由志願者來完成。2018年,志願者為681人,參與服務的時間為15479.5小時;2019年增至1613人,服務時間為24515.5小時。實踐表明,閱讀對人的品德發展和人格塑造具有重要意義,微瀾圖書館正是通過培養流動兒童閱讀習慣與讀好書路徑,發揮著品德培養和人格塑造的促進作用。
三是發揮專業力量的閱讀嘉年華項目。北京東隅兒童服務中心是一家運用社會工作專業手法促進兒童和青少年多元發展的公益機構,他們針對困境兒童(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策劃開展了閱讀嘉年華活動。這個項目由一套積分系統和16個互動遊戲組成,孩子們通過玩閱讀遊戲賺取智幣,用自己賺取的智幣換取圖書等實物、抽彩蛋換文具和競選閱讀王國國王等。這個活動寓教於樂,在遊戲中體驗閱讀的樂趣和方法,熟悉兒童文學作品與作家,讓孩子愛上閱讀,了解閱讀樂趣和意義。從2015年至2019年,該公益組織在全國6座城市,開展了76場閱讀嘉年華,覆蓋了74所學校,3651名志願者參與,服務了22560名孩子。
四是探究式的音樂、美術教育。北京音畫夢想社會工作事務所是一家專為8-12歲流動兒童及鄉村留守兒童提供探究式藝術綜合課程的教育公益組織。這一組織自主研發藝術綜合課程,招募企業和大學生志願者並對他們進行培訓,為流動兒童開設藝術綜合課程,通過體驗式的藝術教育提升兒童的積極心態和創造性思維。對1800多名參加藝術課程的流動兒童的調查結果顯示,這些孩子的總體幸福感、積極情感顯著提升,消極情緒明顯下降,創造性思維和動手能力有所提升。音畫夢想2016年為北京、上海的38所學校的3600名流動兒童提供了服務,現推廣至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9個城市的129所學校的16786名流動兒童。
三、流動兒童素質教育公益組織的困境
一是可持續發展面臨的資金困難。公益組織面臨的最主要困境是在獲得可持續資金上的困難。新公民計劃公益組織的資金主要通過騰訊、支付寶等平臺進行公眾籌款,每年籌措金額約10多萬,其次是基金會給予數量有限的經費支持,而企業主要是提供一些活動物資和圖書的捐贈,政府基本未提供經費支持。而於2017年成立的北京東隅社區服務中心,其獲取資金的渠道主要是企業捐贈,每年獲得的資助多時幾萬元少至幾千元;南都基金會好公益平臺因該公益組織的項目是優質項目,會為其提供2萬-3萬元的活動經費。但該機構促進弱勢兒童素質發展和成長的活動項目還未引起公眾關注,每次公眾募捐只能籌集幾千元。
二是公益組織專業人員缺失,活動難以持續深入進行。資金困難直接導致公益事業專門人才的流失,難以招募到更多全職人員。一些公益組織原有的專職人員因報酬低廉難以支撐大城市的生活開支而被迫離開。新公民計劃對全國122家支持流動兒童教育的公益組織進行的調查顯示,2017年公益組織全職人員人數為0-2人的佔42%,將近一半;全職人員10人以上的公益組織不到12%。由於難以獲得可持續資金和全職人員數量不足,公益組織許多工作被迫中止。
三是關注流動兒童素質教育的社會氛圍還未形成。由於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對流動兒童素質教育重要性認識不足,對開展流動兒童素質教育的公益組織資金支持很少,也缺乏設立流動兒童素質教育的專項資金供公益組織申請。企業還未形成以提升流動兒童素質為社會責任的思想自覺,為公益組織提供的資金支持也十分有限;城市居民缺乏對流動兒童的充分理解、包容和接納,還未普遍參與到流動兒童素質教育的志願服務和公益捐款中來。
四、更好發揮公益組織在流動兒童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首先,政府應為公益組織提供必要的資金和政策支持。(1)各級政府應將流動兒童的素質教育納入政府的「十四五」規劃,列專項給予資金保障;(2)政府可以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為公益組織的流動兒童素質教育項目提供資金;(3)設立針對流動兒童素質教育的專項基金提供給公益組織申請;(4)對在流動兒童素質教育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公益組織和活動項目給予獎勵。通過以上措施不僅可以為公益組織提供可持續資金,還能夠促進公益組織優勝劣汰,為流動兒童素質教育項目持續健康開展提供保障。
其次,應促進為公益組織輸送專業的社工人才。目前全國多所高校招收社會工作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每年都有大批社工專業的畢業生,因此,為促進和保障為公益組織輸送社工專業人才,具體措施應包括:(1)高校實踐課程中應鼓勵和引導社工專業學生積極參與流動兒童的志願服務,體驗到流動兒童素質教育的價值和意義,使社工專業學生有意願參與到公益組織的流動兒童教育中來;(2)高校社工專業教學應加強社工學生專業技能培養,讓他們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做出真正促進流動兒童素質教育提高的優質項目,使社工的價值得到政府和社會的認同;(3)政府職能部門應高度重視社工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提高他們的工資待遇,由政府給有社工資格證的社工支付工資,這既解決了公益組織全職人員的工資困難,又可以為公益組織流動兒童素質教育輸送可持續的社工專業人才隊伍。
再次,社會力量應更多關注和支持流動兒童的素質教育。(1)企業應為公益組織的流動兒童素質教育項目提供更多經費支持,鼓勵員工關注弱勢群體,支持員工做志願者為公益組織流動兒童素質教育提供志願服務。由此,企業可以通過參與公益事業減免稅務,提高企業的社會聲譽,同時又可以為公益組織提供資金和志願者人員支持,是一個雙贏的良性循環。(2)媒體應多宣傳流動兒童的境況,引起社會和公眾對流動兒童素質提升的關心關注,讓城市居民了解、包容和接納流動兒童,以正確的輿論導向引導更多公眾參與志願服務,積極參與公眾捐款。(3)城市社區和公辦學校應與公益組織合作,通過活動使流動兒童與城市居民、本地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增加彼此了解,促進流動兒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從而構建公益事業和城市建設的良性生態環境。
作者:侯靜,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社會管理研究院/社會學院副教授。本文摘自《社會治理》2020年第9期《優化公益組織參與流動兒童素質教育環境》一文。圖片來自網絡。
原標題:《【聚焦】侯靜:優化公益組織參與流動兒童素質教育環境》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