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104° N, 121.9603° E
上海·崇明
2019年9月,有幸參加WWF公益紀錄片《水的旅程》這個項目,和世界冠軍吳敏霞一起去到位於長江入海口的上海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用一天時間來體驗溼地內自然保護工作,以下是我在拍攝期間記下的一些片段:
保護區很大,拍攝點難選
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面積有240多平方公裡,去之前,我們團隊只通過網絡和相關人員介紹知道了這個數字,但對「240多平方公裡」到底多大則完全沒有概念。因此,在最初制定拍攝計劃時,選了9個拍攝點用於拍攝。
©️檸檬/江文豪
當我們堪景團隊到了現場才發現,雖然車輛通勤時間和我們預估的出入不大,但我們的拍攝地大多都需要深入到保護區腹地,而這些地方只能步行到達,加之是溼地保護區,又剛下過雨,所以基本沒有路,我們全隊人馬只能跟在保護區工作人員身後,踩著他們的腳印緩慢前行,有些地方一腳踩下去,靴子陷到泥裡非常深的地方,行走非常困難,最終通過一整天的勘查,我們決定去掉3個拍攝點,並將拍攝點最終調整為大家在片中看到的這樣。
堪景 ©️閆如嶽
道路泥濘 ©️閆如嶽
有很多預先計劃的好鏡頭、好故事沒能在片中進行最終的呈現,我們覺得遺憾,但並不懊惱,畢竟在大自然面前,我們所有的「計劃」都顯得太天真了。
野外拍攝,意外成了常態
堪景階段,我們計劃用無人機記錄溼地的美景,但考慮到無人機的噪音和其它危險性對鳥類的影響,我們在開拍前取消了無人機拍攝。
因為大部分時間在戶外拍攝,沒有電,沒有補給,交通不方便,所以在前往每個拍攝點前都要做好設備的檢查及人員的補給,並準備好應急預案。崇明東灘是個鳥類自然保護區,拍鳥是自然的,出發前,我們準備了150—600mm的變焦鏡頭,即便這樣,也只是能拍攝到距離我們比較近的鳥,我們看到保護區的專家用的都是60倍左右的望遠鏡,而這是我們攝影機很難達到的。
每年有上百萬隻候鳥經過崇明東灘
還有像拍攝底棲生物,底棲生物大小是以毫米為計算單位,這就必須用到微距鏡頭了,所以我們採用了100mm微距鏡頭來拍攝微小生物。
底棲生物是候鳥的「美味大餐」
儘管我們做了很多準備,但在拍攝當天還是遭遇了監視器突然斷電,Gopro便攜攝像機被風吹到水裡,在戶外拍攝也還算正常。
「鳥哨傳承人」與「記憶大師」
負責捕鳥的金師傅是有傳奇色彩的,金師傅家世代以捕鳥為生,10歲時就能用竹哨模仿20多種鳥的鳴叫。只要聽到鳥鳴或者看到鳥兒飛過,竹哨一吹,鳥兒就能落入他的手中,他是非遺鳥哨傳承人。1998年,上海市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金師傅加入保護區,成為管護員,並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護鳥「服務」。
金師傅抓鳥做環志 ©️閆如嶽
我是一個連人名都記不住的人,更別提鳥了。而那些長期在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可以分清楚每一種鳥的來歷,習性,名字,甚至可以記得哪只鳥什麼時候來過。要知道,崇明東灘有記錄的鳥類達298種,遷徙候鳥有上百萬隻。
科研工作者正在進行鳥類環志,了解它們的遷飛路徑
為了同一個目標,我們一起努力
崇明東灘天氣很不穩定,忽冷忽熱。上午高溫悶熱,野外蚊蟲又多,不能減衣服,攝製組人員在泥濘地裡用不了幾分鐘,衣服就溼透了;下午又突然下起了雨,製片拿出早就備好的雨傘,雨衣,頂著雨拍……整個團隊專業,敬業。
上午高溫悶熱 ©️閆如嶽
這是我第一次和吳敏霞合作,身為奧運冠軍,WWF明星溼地使者,霞姐整個過程都十分配合。特別是拍攝當天,攝製組凌晨4:30開拍,她因為要化妝,提前準備,必須起得更早,一整天的拍攝幾乎沒有休息,日落殺青的時候我問她累不累,她說:「我們今天經歷的,都是人家工作的日常,我們還哪好意思說累。」 不愧是奧運冠軍。
溼地被譽為「地球之腎」,是自然界中自淨能力最強的生態系統。溼地保護又是一個專業、複雜的系統工程,看到那些專家、志願者多年的付出,我們也希望可以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選擇綠色生活方式,減少對水資源的消耗和浪費;杜絕向溼地排放有毒有害物質;不吃野生動物,不參加任何形式的非法野生動物交易活動;積極參加溼地科普宣教或培訓等,增強溼地保護意識,最終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和支持溼地保護的良好氛圍。
「水的旅程」是WWF南非於2013年發起的全球宣傳活動,2019年落地中國,並獲得WWF淡水保護大使倪妮、WWF江豚保護大使張靚穎、WWF明星溼地使者吳敏霞的傾情支持。
目前,三集同名明星溯源紀錄片《水的旅程》已於抖音、今日頭條、西瓜視頻同步上線,搜索「水的旅程」即可觀看。
本文作者:柳廣傑,《水的旅程》分集導演。
美工:檸檬,江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