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恐龍羽毛華麗或與白堊紀早期氣候相關

2020-12-18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郭起豪報導  科學家在我國遼寧省西部早白堊紀地層中發現一種新的暴龍類恐龍——華麗羽王龍,是我國迄今發現的體型最大的恐龍之一。這種恐龍之所以有華麗的羽毛,很可能與白堊紀早期的氣候有關。

  這是4月4日英國《自然》雜誌上刊登的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研究成果。「華麗羽王龍」研究小組負責人徐星稱,成年的華麗羽王龍體長在9米左右,體重大約1.4噸。雖然華麗羽王龍的體型比霸王龍小很多,但比已知最大的帶羽毛恐龍意外北票龍還要大40倍。

  體型較大的恐龍具有較小的相對表面積,不利於散熱;相反,中小體型的恐龍由於其相對表面積較大,熱量容易散失。以往科學家們普遍認為,巨型恐龍為了更有效地散熱,其體表羽毛很可能退化了。參與該研究的古脊椎所副研究員舒柯文博士介紹說,在華麗羽王龍這種大型暴龍類化石上發現羽毛印痕是非常不可思議的。華麗羽王龍的發現改變了以往科學界認為羽毛只出現在小型恐龍身上的認識,至少在食肉恐龍中,羽毛的分布可能相當廣泛。

  華麗羽王龍身上的羽毛只是非常簡單的絲狀物,代表一種非常原始的羽毛類型。這種結構類似於小雞身上的絨毛,而與鳥類體羽有所區別。徐星表示,「華麗羽王龍龐大的體型和原始的絲狀羽毛表明其顯然不具有飛行能力,因此這些原始羽毛一個可能的重要功能是用來保暖。」

  「華麗羽王龍之所以發育羽毛,很可能與白堊紀早期的氣候有關。」徐星稱,一般來說,恐龍時期(中生代)的氣候非常溫暖。但是通過研究恐龍牙齒釉質當中氧同位素發現,華麗羽王龍生活的白堊紀早期的氣候相對寒冷,遼西地區的平均溫度要比白堊紀晚期低10攝氏度左右。總體而言,當時的遼西地區氣候可能和現在較為相似。華麗羽王龍有些類似猛獁象或者披毛犀,是生活在寒冷環境當中的大型動物。在寒冷的冬季,羽毛能夠幫助華麗羽王龍減少熱量的散失。這種現象類似我們熟悉的猛獁象和披毛犀,為了適應寒冷氣候,身體表面發育厚厚的毛來保暖,但熱帶的大象則褪去了軟毛。

  在此前,有關恐龍滅亡的原因眾說紛紜。但基本已成公論的是,中生代時期溫暖而溼潤的氣候,是包括恐龍等在內許多大型爬行動物得以繁衍生息的主要因素之一。之後氣候轉冷,爬行動物的「黃金時代」也隨之終結。

  (責任編輯:蘇傑西)

相關焦點

  • 「華麗羽王龍」:帶羽毛的超級恐龍
    「華麗羽王龍」的發現,使得帶羽毛恐龍的體積上限達到了過去沒有想到的程度,這顛覆了恐龍在大型化過程中羽毛會逐步退化的觀點。化石來自三隻恐龍,一隻成年的和兩隻幼年的。「每隻的具體年齡目前沒有確定,體形最大的成年恐龍與體形最小的幼年恐龍相差8歲。」研究團隊成員王爍告訴本刊記者,「最大的這隻體長大約9米,體重1.4噸。
  • 中國發現華麗羽王龍化石 為迄今最大帶羽毛恐龍
    華麗羽王龍(大個)和其他帶羽毛恐龍復原圖。圖片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提供據新華社北京4月5日電(記者吳晶晶)記者5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科學家在我國遼寧省西部發現一種新的暴龍類恐龍。這種被命名為華麗羽王龍的食肉恐龍是迄今發現的體型最大的帶羽毛恐龍。由古脊椎所研究員徐星領導的研究小組的相關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
  • 到底是鱗片還是羽毛?恐龍的皮膚之爭
    今天,帶羽毛的恐龍陸陸續續被發現,除了體型較小的迅猛龍、中華鳥龍,就連大型的食肉恐龍也有身披羽毛的。羽暴龍,暴龍屬的超科之一,體長7.5m,科學家在它身上發現了明顯的羽毛痕跡,這些羽毛和小雞的絨毛差不多,並不能用於飛行,它是已知最大的帶羽毛的恐龍,科學家們推測,大型肉食恐龍帶羽毛可能是一種普遍現象。霸王龍長羽毛嗎?
  • 恐龍還長毛?「華麗羽王龍」的毛像小雞絨毛
    研究發現,「華麗羽王龍」生存在大約距今一億兩千五百萬年的白堊紀早期,這批發現於朝陽市北票上園鎮四合屯村的化石標本至少包括3個相當完整的個體。研究人員認為,成年的華麗羽王龍體長在9米左右,體重大約1.4噸。雖然華麗羽王龍的體型比霸王龍小很多,但比已知最大的帶羽毛恐龍意外北票龍還要大40倍。因此華麗羽王龍代表了已知體型最大的帶羽毛的恐龍。
  • 遼寧發現體型最大帶羽毛恐龍 不為能飛為保溫
    「華麗羽王龍」為何會引發如此多的關注?昨日,本報記者第一時間採訪了「華麗羽王龍」研究小組負責人徐星和胡東宇等人。「這次發現最重要的一點在於,它徹底推翻了過去大家一貫認為的大型動物不能長羽毛的觀點。  「除此之外,這個發現還將成為鳥類是由恐龍進化而來的強力佐證。 」研究小組的成員之一,瀋陽師範大學古生物研究所教授胡東宇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以往,大家都認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鳥』是德國發現的始祖鳥。但這次我們發現的『華麗羽王龍』讓大家知道了羽毛並不是鳥類所特有的,許多小型恐龍甚至這類大型恐龍也具有與鳥類相似的羽毛或者更加原始的羽毛。
  • 同樣都是恐龍稱霸,侏羅紀和白堊紀環境有什麼區別?
    雖然侏羅紀和白堊紀都屬於恐龍時代,但白堊紀和侏羅紀的環境氣候區別非常大。侏羅紀侏羅紀開始於一場大滅絕,在三疊紀末期地球生物迎來了一次生物大滅絕,導致海洋中至少有20%的科消失,50%的物種在此次滅絕事件中消失,其中也包括許多偽鱷類、大型兩棲動物以及獸孔目生物。
  • 高棘龍:兇猛的大型白堊紀食肉恐龍
    中文名稱:高棘龍體型:巨型恐龍,體長12.5米食性:肉食生存年代:距今1.21億年前的早白堊紀發現地點:北美洲,美國化石標本:高棘龍與人類比例圖  高棘龍生活在白堊紀早期到中期北美洲的美國,約1.2億至1.08億年前。高棘龍只有一種:阿託卡高棘龍。 高棘龍的化石被發現於美國的奧克拉荷馬州與德克薩斯州、懷餓明州等州,在馬裡蘭州也則發現了屬於高棘龍的牙齒。 最大高棘龍的標本可長11.8米,能長到3米多高,體重達到7噸,最大頭顱骨的長度接近1.3米。
  • 中國發現大型羽王龍化石引發外媒高度關注
    外媒集中報導中國發現羽王龍   外媒激辯羽毛不是為保暖或另有他用;美專家也贊同發現證明鳥由恐龍進化而來  4月4日,英國《自然》雜誌上刊登了一項來自中國的研究成果:中國科學家在中國東北部發現了體型最大的帶羽毛的白堊紀恐龍化石——「華麗羽王龍」化石。
  • 白堊紀的恐龍長啥樣?毛茸茸的!有點好看
    荔枝新聞訊  近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稱,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批形態各異的恐龍羽毛
  • 全新的恐龍品種被發現,生存在白堊紀早期,體重不足80斤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全新的恐龍品種被發現,生存在白堊紀早期,體重不足80斤在人類出現之前,地球的「主人」曾經是恐龍,它們誕生於三疊紀晚期,在經過了侏羅紀的繁榮演化後,最終在大約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因為一顆小行星撞上了地球,最終成為了地球歷史中的一部分。
  • 遠古南極區域發現白堊紀早期「怪異恐龍」殘骸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5月2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一處遺址發現1.1億年前外形怪異的恐龍物種,它被命名為「伊拉夫羅龍(elaphrosaur)」,遠古時期該地區位於南極區域。這是在澳大利亞境內首次發現蜥腳類恐龍的證據,也是迄今全球發現第二具白堊紀時期蜥腳類恐龍化石。
  • 夢回白堊紀之大型肉食恐龍展——埃及棘龍
    編者按:相信很多朋友都對白堊紀時代充滿了無限的想像和猜測。最近美國國家地理博物館展出了比霸王龍還要厲害的大型肉食恐龍——埃及棘龍!是不是有點心動呢,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9月12日,位於華盛頓特區的美國國家地理博物館舉辦了主題為「棘龍:消失於白堊紀中的巨人」的展覽。展出歷時7個月,從2014年9月12日至2015年4月12日。這次展覽的主角是一個和實物同等大小的棘龍複製品。
  • 白堊紀的恐龍明星
    那時,氣候變得更加溫暖溼潤,四季也分明了,枝葉繁茂的有花植物也開始出現,高大的橡樹和山核桃樹也成片成片地出現,更加適宜的氣候和環境,使中生代的這些霸主們的生活也達到了頂峰。許多新的恐龍在白堊紀期間進化出來,這時,地球上恐龍的種類之多遠遠超過了以往任何時候。食草恐龍成群地生活在一起,它們一道跋山涉水,尋找枝葉繁茂的地方,共同度過白堊紀的每一天。
  • 江西工地發現20多枚恐龍蛋,已上交博物館,年份為白堊紀早期!
    江西工地發現20多枚恐龍蛋,已上交博物館,年份為白堊紀早期!中華大地自古以來就是就是地大物博,加上水土環境優越,所以也是早期人類的聚集地,例如在雲南元謀發現的元謀人化石,陝西藍田發現的藍田人等等都是人類的祖先!
  • 郯城恐龍化石遺蹟具體在哪裡 再現白堊紀"龍跡"
    最近不少臨沂市民都去電影院看過《侏羅紀世界》,讓人意外的是在前不久在郯城發現了恐龍遺蹟。   6月17日晚,中美澳恐龍足跡考察隊的專家學者們在山東郯城金雞嶺的汪塘發現了一大型恐龍足跡點。該批足跡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四道平行的小型恐爪龍類足跡,這是世界上首次發現該類足跡的造跡者有著群居的特性。
  • 十大白堊紀恐龍,三角龍重達20噸,霸王龍名列食物鏈頂端
    相信大家都知道侏羅紀恐龍,那麼你知道白堊紀恐龍嗎?其實白堊紀時期才是恐龍的巔峰時期,白堊紀時期恐龍的品種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多呢!像大名鼎鼎的霸王龍、暴龍可都是白堊紀恐龍呢!白堊紀位於侏羅紀和古近紀之間,約1億4550萬年(誤差值為400萬年)前至6550萬年前(誤差值為30萬年)。
  • 5種長有羽毛的恐龍,第一種龍的命名還與中國遠古神話有關
    奧洛倫於2006年被發現,但直到2013年才正式宣布,它是一種相當典型的早期獸腳亞目動物,儘管它的解剖結構與冠龍和迅猛龍等食肉動物稍有不同。目前還不清楚敖閏龍身上是否覆蓋著羽毛,也不知道成年的敖閏龍究竟有多大(「模式標本」是一隻一歲的幼崽)。
  • 鳥類起源於恐龍?科學家有新發現,白堊紀小恐龍竟然會「開屏」
    據報導,近日,在科學雜誌《白堊紀研究》上,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化石記錄,發現了一個全新的恐龍物種,這種恐龍生活在如今的巴西地區,它們的大小和雞差不多,兩足行走,主要的食物來源,是一些小型的脊椎動物和昆蟲。
  • 鳥類的起源,帶羽毛恐龍——你知道嗎?
    科學家們認為,中國遼寧省西部和中國東北部鄰近地區的火山爆發,瞬間殺死了從中侏羅紀時期到早白堊世時期大量豐富的恐龍群落,這一點無異於羅馬龐貝城的遭遇。就像龐貝城的居民一樣,當地的恐龍被埋在了灰燼中,並「凍結」在垂死掙扎的那一刻。
  • 盤點恐龍世界十大神秘恐龍的種類 恐龍圖片觀賞
    一些研究者認為,古老的孔子鳥腿部可能長有羽毛,從而成為另一對翅膀。恐龍和早期鳥類的知名研究者,來自中科院的徐星說:「最早的鳥類源自長有四翼的恐龍。」 小盜龍或許就是這樣一個例子,它們並不是鳥類,但在前肢和後肢上都長有羽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