嗣漢天師府(又名大真人府),始建於北宋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是宋徽宗賜建給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居住的府第。原建於上清鎮之關門口,元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遷建於長慶坊後遷今址。天師府為前宮後府式建築,是歷代天師曾經掌管天下道教事的辦公衙門,府內的「萬法宗壇」是道教正一派宗壇,有萬法歸宗之意。以此為標誌,確立了龍虎山道教祖庭的地位。
正一觀位於龍虎山前,是第一代天師張道陵結爐煉丹的地方。漢末晉初,第四代天師張盛在此建「天師草堂」,南唐保大八年(公元950年)敕建天師廟,宋崇寧四年(1105)賜額「演法觀」,明嘉靖三十二年奉旨重修並改額為「正一觀」。因其歷史悠久,被稱為「天師祖廟,龍虎仙山」。
大上清宮人稱「仙靈都會」、「百神受職之所」,是龍虎山張天師舉辦重大法會及各種大型宗教活動的場所。清朝時,擁有兩宮、十二殿、二十四院,其建制規模在全國也是首屈一指。大上清宮因古典名著《水滸》第一回「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而名揚天下。瞻仰伏魔殿、探秘鎮妖井,可以領略《水滸》文化的精髓。
大上清宮在上清鎮東陲,距嗣漢天師府約一公裡。古代這裡稱為仙源鄉招賓裡,其街曰:「瓊林。」左擁象山,右注沂溪,溪山環拱,實乃仙靈都會也。古老相傳,這裡是九龍聚會的寶地,民謠雲:「九龍集結上清宮,天師擒妖顯神通。唯有一龍不伏法,順水飄遊遇虎兇。」這九龍指的是上清宮周圍的天門山、臺山、烏劍山、獅子山、沖天峰、應天山、西華山、烏龜山和聖井山。
漢末,第4代天師張盛承啟道教,在此建「傳籙壇」。唐會昌年間(公元841-846年),武宗召見第20代天師張湛賜帑銀於傳籙壇舊址建道觀,並賜額日「真仙觀。」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宋真宗整改真仙觀為上清觀。元佑元年(1086)第28代天師張敦復重修,賈善翔為之記。崇寧四年(1105)第30代天師張繼先請於朝,宋微宗命撥賜米萬餘斛(一斛十鬥),由江東漕臣在龍虎山丈量土地重建上清觀,又於政和三年(1113)將上清觀升為「上清正一宮」。「時宮中學道者常數百人」。南宋時經上清宮高道易如剛,毛允中等不斷擴建,當時已有六殿(三清殿、真風殿昊天殿、南鬥殿、北鬥殿、瓊章殿),二閣(即皇宮景命閣、寶奎閣)一樓(瓊音樓)三館(宿雲、蓬海、雲館)二堂(齋堂、正一堂),堂之左右為方丈,東西創道院數百楹(詳見王與權記)。景定年間,宋理宗命張聞詩建上清宮門樓,榜曰:「龍虎福地。」
元朝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賜帑銀重修上清宮,元武宗時改「上清正一宮」為「大上清正一萬壽宮。」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43代天師張宇初重修大上清宮,太祖朱元樟親賜寶鈔5000貫。翰林編修蘇伯衡撰《重修上清宮碑文》傳世。明朝統治276年,由朝廷賜銀或監修上清宮共有七次,故《明史》中說:「真人張氏、道家者流,而世恩澤…顧代相傳襲,閱世既久,卒莫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