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加一個人好友時,想看一下對方的生活照片確定是誰的時候,手機提示「對方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當你想看一下某個你關注的人的朋友圈時,手機提示「對方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此時的你是否有一點失落?
你可能賭氣不加這個人好友了,也可能從此對這個朋友心中有了意見。
那麼你有沒有想過,現在的人(可能也包括你在內)為什麼要這樣設置呢?難道朋友圈有什麼見不得人的東西嗎?
1、形象管理
一個心思縝密的人的朋友圈是可以進行組織管理的。他可以編輯自己的形象,選擇以什麼樣的形象示人,甚至通過「分組」功能可以實現「人格分裂」,對不同的人群展示不同的自我。
這樣的人已經將分組功運用到了極致。每一個分組就像是一個獨立世界,各個分組就像是各個平行世界。好友們在不知覺的情況下被分成了好幾類,貼上了不同的標籤。
這樣的極致管理也許並沒有什麼不好。其實每個人都會對自己的形象進行管理。目的就是保護自己的隱私,選擇性的讓人看到自己想讓他看到的那一面。我們需要形象管理,因為生活中每個人確實都存在這樣的問題,我想每個人都有一些不想讓父母知道的事情吧。
而「朋友圈三天可見」這個功能就可以非常簡單地減少管理過去朋友圈。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示給所有人,而從前的那些醜事就算了吧。
2、焦慮
朋友圈是一個圍繞你自己的虛擬社交圈子,你分享的文字照片會被其他人看到,這就相當於你在被一個人仔細的觀察,但是這是遠程的。你想像一下你被一個人近距離觀察的時候會有焦慮感嗎?肯定是有的。而且有些人是帶著目的不懷好意進入你的朋友圈的,這更加讓人感到不安。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有人會反反覆覆發了刪,刪了發,想個文案會考慮半天。
當你暴露在人面前時,你就會出於本能去想辦法去保護自己,將自己暫時隱藏起來。因為某些東西你不想被某些人看到。
而一旦你感到了這種焦慮,你會選擇刪除,但是有時候你又想保留這些記憶。於是「朋友圈三天可見「就變得非常簡單直接了,隱藏了就好啦啊,自己還可以翻看。
3、社交壓力
社交軟體的出現大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隨著人們在社交軟體上的交流甚至比日常見面交流更頻繁,不可避免就會出現如今的「虛擬社交壓力」,也就是在社交軟體上面感到的社交壓力。
舉個例子,有些人每次在新加一個好友的時候會有很多擔心。尤其是同事之類的,因為要天天見面,總怕之前發的朋友圈有什麼不好的東西被他們看到。
害怕以前玩嗨時隨意發的照片或者激烈的語言會給新朋友產生很差的印象;害怕他們看到自己的另一面,讓他們呢覺得自己與他們在一起不一樣;擔心新來的領導看到我生活中某些不好的習慣。
種種社交壓力有時候會讓你覺得心累,因此設置三天可見就成了一種釋放壓力的方式了。
其實將不將這個設置打開是一個人待人處事的不同觀念,沒有對錯好壞之分,有的做人謹慎不希望別人窺探自己的生活,不希望淺交之人了解自己的過往。有的人則簡簡單單不在意他人對自己的好奇。也有些人是因為太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和影響,還有些人大大咧咧隨你們怎麼想。
我個人是完全不介意他人翻看我朋友圈的。
我本人對人生的看法是過去所有的一切造就了當下的我,過去無論好與不堪都是我的人生財富,你在審視我的時候我也在一刻不停地審視自己,自己剖開自己我都不怕,我何必擔心他人的窺探?
再次,個人覺得當打算去了解一個人大體的「三觀」品味和層次時,朋友圈是一個很好的途徑。
我會在兩種情況下去翻看對方的朋友圈。一種情況就是新加好友的時候,朋友圈可以反映一個人的審美和格調,我會做為一個初步印象來參考,雖然這肯定不是評判標準,要實際了解合作後才有答案,只不過大多時候都會應驗自己最初的判斷。
第二種情況是面對自己追求的異性時,當兩人相互吸引兩情相悅時我會去翻看對方朋友圈,獲取她身上有意思的事情,兩人互相探討或逗梗,這是感情迅速升溫的良好調劑。我說的是兩人兩情相悅互有好感的時候,想進一步發展時,這就會成為一個相互了解的方式。而正常的單身男女誰也不會留著有關前任的朋友圈給自己找不痛快,所以,我們互相看的其實是愈發激起彼此好感的信息。
因此,我個人的態度是何必關閉這扇窗口呢?
別人就算窺探我、誤解我又怎樣呢?這麼多年打拼靠的是自己努力和實力,因為一條朋友圈就影響彼此關係的人我不在意。
我相信你發的朋友圈都是你的生活,而既然你發了這個信息,你就希望有人可以看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私生活,不要在意別人對此有什麼看法。如果那個人接受不了你以前的醜照,你以前做的傻事,那就說明這個人也許就沒有真誠的心。
用朋友的話說,作為提升整個朋友圈格調的一股清流,我倒希望大家多翻看我來了解我,以文會友。
可事實是誰有興趣翻你朋友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