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只展示三天的人都是什麼心態?
微信推出了一項重要的隱私權限:允許朋友查看朋友圈的範圍,從「最近半年」,增加到「最近三天」。
設置了這個範圍後,你的微信聯繫人只能看到你最近三天發布的朋友圈。如果你最近三天都沒有發朋友圈,他們只會看到一行友情提示:朋友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
意不意外?失不失望?
大可不必。其實「僅展示三天朋友圈」的功能,是之前「允許陌生人查看十條朋友圈」功能的進化,它們之所以大受歡迎,是因為這些功能讓我們更安全。
如果最近三天沒發朋友圈,朋友圈主頁就看不到任何內容。
朋友圈已經不是「熟人社交」了
截至2016年12月,微信及WeChat的合併月活躍用戶已經達到了8.89億,而據4月24日企鵝智酷發布的《2017微信用戶&生態研究報告》,超過80%的用戶在微信上有過工作行為,其中一線城市57.5%的受訪者使用微信辦公。
微信+微信群,已成為中國最主要的工作溝通工具。當你工作以後,你的朋友圈將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客戶、同行、異業合作夥伴,甚至去髮廊剪個發,那位叫Jack、Tony、Daniel或Leslie的理髮師也會讓你加一下微信。
於是,朋友圈慢慢從「熟人社交」變成了一個「泛關係社交」。官方把這些新增好友叫「泛好友」,實際上你和他們很可能只是泛泛之交,只有三天的交情,工作談完便不再聯繫。
其實,我倒覺得時過境遷之後朋友圈的內容就不再有意義,此時此刻此景此情的分享是朋友圈最大作用。三天可見倒也無妨。
首先,一條朋友圈的壽命大概從半小時到三個小時不等,一天都撐不過更不用三天。你發布的半小時之內會心急的去看看誰給你評論誰給你點讚,發布一小時後,你不那麼頻繁去看了,一天之後,你更不會想起去看看誰的贊。三天之後,你甚至忘了當時的文字和心境。所以會覺得真正關注你的人一天內就會看到你的朋友圈,何況是三天,
其次,這是一種保護自己隱私的做法。雖然,朋友圈現在不僅是朋友圈,更多的是只有微商,工作夥伴,一面之緣的人……很多很多稱不上朋友的朋友。並且每天都在添加著,而他們覺得被不熟的人翻閱到以前的自己,有種被窺探隱私的感覺。
還有就是,很多人把朋友圈當成一個記錄成長的地方。偶爾迸發的小情緒,去過的景點,值得紀念的日子,他們發出來不是為了吸引誰的注意力,而是為了記錄這樣一個過程,待時過境遷之後,至少有東西懷念,也能見證自己的成長。這樣的朋友圈,不用特地期待誰能看見,因為自己才是主角。
所以,其實朋友圈三天可見符合人的習慣和心理,有半年也正常,全部開放也正常。除了新加的朋友和暗戀的人才會把一個人的朋友圈從頭翻到尾吧?別管人家的朋友圈開放幾天是什麼心態了,沒人有義務滿足你的好奇心,你覺得人家心理有問題,其實是你窺視不得後的沮喪。過好自己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別人愛開放幾天開放幾天,你也一樣。
我的就是只展示三天的,所以有發言權。
原因有三:
一是保護隱私,通訊錄裡很多不同圈子的朋友,還有工作性質的,所以不便過久放置。
二是自我保護心理,今天的自己看不慣昨天的,昨天的看不慣前天的,翻一下狀態,發現自己曾經發的都是幼稚且無聊的東西,所以只展示三天的。
三是修煉自己。提醒自己克制著少發朋友圈,多把時間用在讀書上,事實來看,效果確實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