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簡稱「禪」,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一個武俠迷魂牽夢縈的地方,這裡是黃飛鴻、李小龍的故鄉,是珠三角的經濟重地,一個榮耀千年的商貿名城,用生生不息的陶都聖火鍛造出「敢為人先,崇文務實」的城市。 佛山旅遊資源豐富,自然景觀、人文景觀以及人造文化遊樂景觀五彩繽紛、多姿多彩。
佛山有本情書,這本書字裡行間描述的都是對佛山的愛,這裡的歷史,這裡的文化,這裡的民俗,這裡的水鄉,這裡的美食,一切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如果中國任何一個城市的人說他們在近代出過歷史文化名人,佛山人笑了,因為佛山有康有為;如果中國任何一個地方的人說他們出過武林高手,佛山人笑了,因為佛山有黃飛鴻、李小龍、葉問。——莫言
佛山有5大區,每個區都有各自的特色與風採,我們深度來一次「禪」之旅。
禪城有祖廟。始建於北宋元豐年間的佛山祖廟,是集佛山古代的陶塑、木雕、鑄造、建築藝術於一體的殿堂,據傳始建於北宋元豐年間,是供奉道教崇信的北方玄天大帝的神廟,名「北帝廟」。原建築於元代末年被焚毀,明初洪武五年重建。之所以稱為祖廟,據載是因為「歷歲久遠,且為諸廟首」的緣故。
老人們都說,不到祖廟,就沒到過佛山。到祖廟,我們來看嶺南建築,看三雕兩塑(磚雕、木雕、石雕、陶塑、灰塑)。雙龍壁,遠遠一看,兩條威武的長龍,一條龍騰雲駕霧,在天空中翱翔;一條龍在翻騰的大海中遊走,英姿颯爽。兩條龍,一起保佑風調雨順。
佛山人民都祈求北帝的庇護,遊客到了祖廟,祈求幸福安康,大家留下的許願牌掛滿牆壁,當真,有多少美麗的願望?祝願大家都夢成真,有健康、有平安、有學業、有事業、有愛情。
黃飛鴻紀念館現在已納入祖廟的景區,現在可方便了,看祖廟,然後又一併參觀黃飛鴻紀念館,紀念館裡記錄了黃飛鴻的生平,陳列他和他的姨太太們的舊照片等。在這裡可以看一場精彩的舞獅表演!
未有佛山,先有塔坡。佛山沒有名山大川,也沒有遍地佛寺,那為什麼偏要叫佛山呢?這是一個長長的故事,塔坡寺是一座很小的廟,面積42平方米,大不過你家客廳,平時也沒有大批人馬來祭拜,但就是這個小地方,在佛山的歷史上舉足輕重。小小寺廟內沒有太多繁複的裝飾,一眼到底,僅有三尊金光閃閃的銅佛像。這是重建後的塔坡寺,供奉三尊銅佛。很早以前佛山叫季華鄉,因為在塔坡寺原址發現了三尊銅佛,後改名為佛山,塔坡崗也因此成為佛山得名的初始之地。
佛山鴻勝紀念館。佛山鴻勝館由張炎創辦於清鹹豐元年(1851),是佛山勞苦大眾學武防身的民間武術組織。傳授的拳術以外八卦拳為主,主要為了鍛鍊體力,利於兩軍對敵時衝鋒陷陣。佛山鴻勝館是中國最早走向世界的武術組織之一在海外多個國家和地區也開設了鴻勝館,培育了諸多武林英才,傳人遍布世界各地。鴻勝館弟子在各個歷史時期都積極投身革命事業,曾領導佛山的農工運動,建立了不朽的革命功勳。
佛山鴻勝館的武術家前僕後繼,堅持革命鬥爭近百年,在中國武術發展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鴻勝館的武術家以大無畏的氣概和精湛的武功,曾多次打敗外國大力士,洗雪了「東亞病夫"的恥辱。在中國以至世界武術發展史上,佛山鴻勝館佔有獨特的位置,在當今國際武術界中仍然有重要影響。
廣東粵劇博物館。粵劇又稱為廣東大戲、廣府戲等,它繼承了古代歌舞、百戲、元明南戲、明清傳奇等優秀傳統藝術,經過數百年兼收並蓄,已成為流傳五大洲的一大劇種。粵劇藝術具有濃鬱的嶺南文化特色,已成為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逾千部粵劇戲曲片和近萬輯粵劇唱片風靡全球。
廣東粵劇博物館設於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兆祥黃公祠內,佔地面積約三千平方米。全館陳列分史、藝、人三大部分共十三個展區,展出明清至當代粵劇劇本、木魚書、海報、戲橋、戲服、樂器以及早期的粵劇電影、唱片、劇照、名伶書畫等珍貴文物三千餘件,展示了粵劇文化豐富的內涵和獨有的魅力。
佛山梁園,名聞遐邇的粵中國四大名園之一,始建於清嘉慶年間,為當地詩書畫名家梁藹如、梁九章、梁九華、梁九圖叔侄四人所建私家園林總稱,現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鼎盛時期的梁園規模宏大,佔地二百多畝,由群星草堂、汾江草廬、十二石齋、寒香館等多個群體組成,宅第、祠堂、園林渾然一體,具有濃鬱地方色彩。其造園組景格調高雅、布局精妙;園內佳果盈枝,鳥語花香;亭廊橋榭,堂閣樓臺,式式俱備。梁園不僅美景如畫,同時還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一百多年來,梁氏家族曾出現書畫家、文學家、革命志士以及商人巨子數十人。歲月悠悠 一代名園歷經滄桑,現雖僅存群星草堂及汾江草廬部分景觀,但風採依然。參天的芒果樹、皇帝御賜的玉堂春、靜若處子的「蘇武牧羊"群石以及昔日主人珍愛之物,大名帖之一的《寒香館法帖》,無不在向人們細述著一個個梁園故事。
南風古灶,佛山是陶瓷之鄉,這裡就是發源地。到了南風古灶,一定要親手做一做陶藝。所謂眼高手低,看著容易做起難。經常在電影中看到做陶藝好像是很浪漫的事,特別是有部電影人鬼情未了。經典片段就是,男主角教女主角做陶藝。所以每每聽到那首unchained melody,就馬上想到他們做電影中間陶藝的場面。到南風古灶,這個陶瓷的發源地,親手體驗做陶藝,真的很有必要。
做陶瓷感覺特別難,把一坨泥巴變成一件作品,真的不容易,來個簡單的做一個碗吧,轉著轉著,陶碗還沒有成形,已經歪得不成樣子,碗口是扁圓的,水平也不平,稍稍用力,地下穿孔了,傻眼了,不知道怎麼糾正過來。看來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想要做陶藝,先要練好基本功。
古灶神榕是一棵神奇的榕樹,生長在沒水沒土的龍窯上面,它已經有400多歲,人們喜歡摸著榕樹幹來祈福,有個說法是:摸摸榕樹頭,一生無憂愁,我們寧願信其有。
南風古灶,佛山陶瓷文化的起源地,不止是陶藝,還有古鎮小風情;漫步在小巷中,尋找往昔時光。南風古灶旅遊區位於著名的南國陶都石灣,集旅遊、觀光、生產、習藝、研討、參與、購物於一體。南風古灶景區內有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我們參觀了南風古灶和高灶,它被稱為陶瓷活化石,五百年來窯火不絕、已載入金氏世界紀錄。
南風古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龍窯,是自明正德年間建窯乃至今保存完好沿用至今的唯一併存的古窯。500年來窯火不息,生產未斷,是人間一大奇蹟。龍窯一般依山而建,取其傾斜順火勢、宛如巨龍從天而降,故命其名為龍窯,當地人多稱之為灶。中國有5000年的陶瓷發展歷史,石灣有500年南風古灶灶火不熄,這也是佛山目前為止今剩的2座至今保存完整、仍在燒窯的古窯,這彌足珍貴。該灶爐口正向南方,窯尾有榕樹成蔭,炎熱之際,涼風拂面,暑熱驟減,故謂之南風古灶。
在南風古灶了解到了,陶瓷的生產過程,然後去參觀緊鄰的陶瓷博物館。廣東石灣陶瓷博物館,在這裡,我了解到了佛山陶瓷的演變和發展,還欣賞到了精彩的陶瓷藝術品,經過多次手工製作,輔以現代工藝,藝術家把泥土變為陶瓷,精心繪上彩釉燒制,人和物塑像即刻生動起來,藝術賦予它們生命,當我們駐足觀賞,享受美的愉悅,多麼神奇!
一件藝術的陶瓷,永遠散發著治癒人的正能量!每一件作品背後,都有作者獨特含義,看到它,一百個人會有一百個想法吧,這世界真有趣。陶瓷博物館有上下兩層,內藏品豐富。還分了六個區域分別展示:陶藝的發展和形成、演變、陶瓷藝術品。展示等。
石灣酒廠,嶺南酒韻醉天下!這次我們走進陳太極酒莊,古法技藝,百年傳承,在這裡我們看到了傳統的釀酒技法,那些古老的酒罈盛著著香甜的美酒,嗅著空氣中的酒香,仿佛又回到了百年前,嶺南酒文化,源遠流長!
陳太吉酒莊於二零一四年十二月正式對外開放,當時恰逢陳太吉酒莊一百八十五周年傳承的歷史跨越,為更好地研究、傳承古法技藝,不斷豐富嶺南酒文化的內涵和外延,廣東石灣酒廠集團在總部建成陳太吉酒莊釀酒工藝現場,以重現純手工釀造工序向四方來賓展示傳統技法,從保護、示範角度展現傳統而有現代動感的嶺南酒獨特魅力,傳承弘揚嶺南酒文化。陳太吉酒莊,始於清朝道光十年,這裡最好的酒是屬玉冰燒,釀酒的時候,加了肥豬肉,而這個肥豬肉更起到了吸取雜質,淨化水質的作用,釀出來的酒更加的純淨可口,所以得名玉冰燒。
行通濟,無閉翳!每年的正月十六,家家戶戶老老小小,大家提著生菜浩浩蕩蕩地由北到南走過通濟橋,把生菜投進生菜(生財)池,祈求家人平安,萬事順利!由於這項活動歷史悠久,聲勢浩大,所以這一天附近範圍實行交通管制,需要步行數裡到達,附近的大街小巷全部都擠滿人群,祈福要有一顆虔誠的心,小小同濟橋,寄託了多少對幸福的渴望。小小通濟橋,雖然橋小,但是意義重大。
佛山禪城,一個帶你領略武術文化的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