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客家美食
首提當然是客家三寶
鹽焗雞、釀豆腐、梅菜扣肉
尤其是梅菜扣肉
那入口即化、肥而不膩的口感
香甜爽口的梅菜香
立刻讓無數客家人忍不住咽口水
在客家人看來
梅菜和扣肉是絕對的「天仙配」
是客家餐館絕對的招牌菜
但出門在外的遊子更惦記媽媽的味道
那一碗香,滿滿的都是愛
客家人為什麼如此鍾愛梅菜扣肉
原來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
-01-
源於生活
歷經數次遷徙的客家人,在飲食文化中也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相傳,中原人南遷後,生活貧寒,很多人從事體力活,勞動強度大。平時一般很少葷食,而肥膩一點的食品能有效充飢。他們吃的菜,口味偏鹹,用的醬料較為簡單,一般僅用生蔥熟蒜、香菜調味。
為了填飽肚子,聰明的客家人將五花肉加上配料進行製作,再將肉墊在梅菜乾上蒸煮,製作了一道色澤油潤、香氣濃鬱的美味佳餚。
時過境遷,這種菜餚逐漸名揚四海,成就了客家地區時常能品嘗到的「梅菜扣肉」。
-02-
梅仙姑的傳說
明末農民起義,兵荒馬亂,大批中原人紛紛舉家南遷。循州府北面四十裡處群山環抱之中有一塊方圓十裡的平坦土地,迎來了潘、劉、盧、餘等一行人。
盧公原為書香門第出身,曾當過地方小吏,因不滿朝政腐敗,也攜妻兒隨南遷人群定居於此。盧夫人何氏出身於名門,知書達理,為人善良,但不擅農事。盧夫人生有五子,年尚幼,嗷嗷待哺,日子半飢半飽。
一日她在河邊洗衣,孩兒們飢腸轆轆,哇哇地哭著要吃飯,夫人不禁心酸,悽楚淚珠滾落河中。一陣清風吹過,飄來彩雲一朵,只見一姑娘立於眼前,慈眉善目,仙風道骨。
姑娘上前撫慰她道:「夫人休得傷心,善心人自有護佑,今我百年修煉、育有菜種一包,是廣濟蒼生之物,你等將菜種播下,春節前可收穫,屆時神州多一物,孩兒可得溫飽矣!」言畢,仙姑即抽身前行,盧夫人急急拜謝,問姑娘姓甚名誰,日後好生報答,姑娘笑答:「廣濟蒼生,何勞報答,姓梅是也。」隨即騰雲而去。
於是,盧夫人選定秋分時節在菜園中將種籽播下,不幾天即出現綠油油、齊刷刷的菜苗,極為茁壯。該移栽時正逢秋收後,有大片稻田可供移植,於是,夫婦連日整地移栽,一連幾天共種上一畝多地。經澆水施肥,轉眼又是臘月,正值收穫季節,菜長得又大又肥,一棵重幾斤。
採來煮食,鮮甜嫩滑,分外可口,孩子們飽食一頓。一餐一棵,連食數日,菜已成熟抽芯開花,仍剩下一片未及採收,眼見再不採收即會老掉,只能浪費了。正愁著怎麼辦,盧夫人忽然想起臘豬肉,眼前一亮:豬肉可以醃臘,菜不是也可醃嗎?她試著將菜砍下曬乾,用陶器加鹽醃製。
為了去掉水分,曬乾貯藏,她到山上採來一種叫黃毛婆的柔軟淨草作鋪墊,密封堆藏。經過曬藏,菜乾肉質呈桂圓肉油亮形狀,金黃臘色,香氣四溢。
春節期間,親朋好友相互走訪,宴客時取出梅菜與豬肉同煮,鮮甜可口,別有一番風味。親朋好友問及此乃何物,盧夫人道,是梅仙姑送的菜種,就叫「梅菜」吧。此後經親朋好友引種,很快在東江流域一帶傳開,廣為種植,從此有了梅菜。
-03-
梅菜與扣肉是「天仙配」
要做梅菜扣肉,要先知道梅菜的製作方法,梅菜的好壞直接影響這道菜的味道,非常關鍵。
在客家人的傳統觀念裡,梅菜乾是「正路」的東西,即老人、小孩都可以吃的,中醫角度上來說是不寒不燥不溼不熱的東西。
從科學的角度分析,梅菜扣肉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和必需的脂肪酸,可提供血紅素(有機鐵),促進鐵吸收的半胱氨酸,能改善缺鐵性貧血。此外還具有補腎養血、滋陰潤燥的功效。其味甘,可開胃下氣、益血生津、補虛勞。
-04-
老劉版梅菜扣肉做法
-05-
經典版梅菜扣肉做法
1、梅菜乾,放適量的清水泡一個小時。
2. 梅菜泡軟後切碎。
3. 五花肉,選大塊的。
4. 加水放入鍋中,煮20~30分鐘。
5. 煮至七層熟,筷子能穿過撈起。
6. 放涼水中冷卻。
7. 從水中撈出,用幹布吸乾水分,用叉子在豬肉皮的表面,來回紮上密密麻麻的小孔。
8. 再均勻的抹上老抽。
9. 放油鍋炸,豬皮的那一面粘著鍋底。
10. 炸至焦黃色,翻面繼續炸。
11. 兩面都成金黃色後鏟起,放涼備用。
12. 趁肉塊放涼的時間炒梅菜,加入一匙糖和一匙鹽,炒香後鏟起備用。
13. 放涼後的五花肉塊切成0.7釐米的厚度。
14. 分成兩份裝入碗中。
15. 準備做料汁,來兩塊腐乳。
16. 腐乳壓成泥,倒入老抽、生抽、料酒、十三香、糖、雞精拌勻。
17. 將料汁均勻的澆在五花肉塊的表面。
18. 再把炒好的梅菜盛入五花肉麵上,壓實。
19. 放入電壓力鍋,按下煮飯鍵就可以。
20. 時間到。
21. 用盤子壓在梅菜碗上,反扣在盤中,這道菜就完成了。喜歡大塊吃肉的朋友,配杯小酒輕酌,再合適不過了。
▼長按識別圖片二維碼或點擊文末左下角「閱讀原文」購買福建客家傳統梅菜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