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凌源近三百年清代古宅被拆,官方:非名人故居無保存價值

2020-12-16 澎湃新聞
曾經輝煌一時的古宅。

人字形的屋頂,青磚灰瓦,木製門窗,牆角精美的浮雕……隨著轟然一聲巨響,這處有著近300年歷史的清代民宅的屋頂被挑落,遼寧凌源市民及業內人士紛紛感到惋惜,勸阻施工隊暫緩拆遷。人們四處奔走,希望能夠保留下這處遼寧凌源市唯一的清代古民宅。

當地文管部門實地考察後結合縣誌等材料得出結論:沒有保存價值。

古宅屋頂被扒落,工人感到惋惜

一個月前,遼寧凌源市的李先生(化名)在凌源市政府附近遛彎。當他步行至市政府後身時,突然傳來一聲巨響,他尋聲望去,發現位於此處的一間古宅屋頂被拆,粉塵四起,瓦片紛紛墜落。對這處民宅的歷史頗有研究的李先生的心也像被摔碎的瓦片一樣,不由得一緊:這不是清代的老宅子嗎,怎麼說拆就拆了?

被拆古宅現場。

附近市民聞聲趕來,連忙勸阻施工工人。「這麼好的東西咋就拆了呢?」「市裡現存就這一處老宅子,留著以後展覽不也挺有意義的麼?」「這姜家園子可以媲美山西的喬家大院,拆掉太可惜了。」大家紛紛對拆除古宅感到不解和惋惜。

「我們在拆的時候也在猶豫,這麼好的東西就拆了,但是拿錢幹活,我們也沒有辦法。你們可以和我們領導說說,他同意了,我們暫時就不拆了。」正在拆房的工人這樣說道。

後經過大家溝通,工人暫時停止了這幾棟古宅的拆遷工作。

昨日,記者來到位於凌源市政府後身的這處古宅——姜家園子。園內地面鋪著紅磚,院內花草叢生,一扇扇木窗隨風咿呀作響,走近窗前還可以聞到一股股古木散發出來的淡淡幽香。

由於被列入拆遷範圍,有的房屋屋頂已經被拆掉,但仍未拆除的房屋依然可以看出它的秀美。在一處牆角,鏤刻著一個倒三角形的圖案,上部為一段花枝,下部好似仙女在水中翩翩起舞,掀起了層層的浪花,整個畫面非常精美,線條流暢清晰,保存得十分完整。

經從事文物古蹟相關工作的李先生介紹,這處民宅始建於大概300年前,是清代建築,目前共有7棟四合院,每棟四合院分別由3到5間民房組成,共計20餘間民房,是凌源市唯一一處清代的古宅建築。

84歲的姜大全是姜家第九代傳人,從小便在老宅居住,對此他也非常的不舍。「老祖宗的東西在我手裡沒了,唉。」老人說話間有些哽咽。

老人翻出了姜家族譜,裡面有關於老宅的最早記載:「姜家房契寫,乾隆二十五年七月二十六日,曾祖姜御符買胡徵吉房產。」指明了姜家老宅購於公元1760年,距今256年,老宅至少有256年的歷史。

鼎盛時期,姜家共有7套17棟50間房屋,至今還剩下7棟25間房。

古宅青磚灰瓦。

業內人士:老宅做工精美有研究價值

據一位曾在文保部門工作過的業內人士介紹,姜家園子整體地基為條石鋪設,房屋結構為前後走廊,有明抱柱,窗子為木格狀,院落青磚鋪地,二門門房有滾龍脊,地磚間為均勻的3毫米勾縫,可見當時做工的精美程度。

這位人士介紹,姜家園子在研究古老民宅的設計方面、住宅的舒適性等方面非常有意義,凌源經歷過數次地震,但是老宅卻一點裂縫都沒有,從美觀性及堅固性上也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未拆除的房屋依然可以看出它的秀美。

文管部門:沒有保存價值

對這處古宅深有感情和研究的李先生與其他有著相同保留古宅想法的人一同向凌源市的文管部門說明了情況,希望能夠將古宅保留下來。

記者就此諮詢了凌源市文管所,文管所孫姓所長介紹說:「我們調查過,在凌源最早的縣誌《塔子溝紀略》中並沒有姜家園子這個名。1984年凌源出的縣誌中,老建築、老街道中也沒有姜家園子這個名,2009年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當中,它也沒有列入文物保護名錄,更不是保護單位,第三他(宅主人)也不是名人,不是名人故居,2014年遼寧省還公布過幾處歷史古村落民居,凌源有7處,它也不是,就這幾條來說它沒有保存價值。」

記者將此結果告知了李先生和其他市民,李先生不住搖頭嘆息。李先生說,經過和工人的協商,拆除工作目前已經暫停,工人也非常珍惜老宅,把拆除下來的木料整齊地排放在一旁,幾乎沒有損毀,這樣也方便日後的重建或者修復,如果能夠把古宅保留下來,目前為時不晚。 

(原題為《近300年清代古宅該不該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朝陽:一磚一瓦編號留存 古宅將異地重建(圖)
    遼瀋晚報、聊沈客戶端特派朝陽記者 崔晉濤 攝  新聞到底:《近300年清代古宅該不該拆?》③  新聞閃回:人字形的屋頂,青磚灰瓦,木製門窗,牆角精美的浮雕……隨著轟然一聲巨響,這處有著300餘年歷史的清代民宅的屋頂被挑落,朝陽凌源市民及業內人士紛紛趕到惋惜,勸阻施工隊暫緩拆遷,希望能夠保留下這處凌源市唯一的清代古民宅。
  • 福建300年名人故居被燒 為清代宅第建築的精品
    福建300年名人故居被燒 為清代宅第建築的精品時間:2016-07-25 15:23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福建300年名人故居被燒 為清代宅第建築的精品 昨晚,福建300年名人故居被燒一事引發熱議,不少網友調侃這裡又準備新建一個樓盤了、這又是哪個樓盤看中了?
  • 黑龍江「果士故居」:記錄了三百多年歷史的清代名門世家宅院
    果氏故居又稱「大夫第」,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四合院建築,坐落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建華區東二道街,民間俗稱「果家大院」。果氏老宅建於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最初規模較小,後經十一世果松祿翻修、擴建,康熙皇帝親賜「大夫第」,成為卜奎官家族名宅。
  • 遼寧凌源的東北風情與農家美食
    凌源,因大凌河發源地而得名,位於遼寧、河北、內蒙古三省(區)交匯處,是連接京瀋兩大都市群的重要交通接點城市。凌源市隸屬遼寧省朝陽市,境內溝壑縱橫,山巒重疊。
  • 莫讓名人故居成為絕響 訪寧德壽寧縣斜灘鎮古宅院落
    走進壽寧縣斜灘鎮,古道、古橋、古宅、古隘、古渡口……古香古色中瀰漫著一股鄉土氣息。特別是古鎮尚存許多舊時財主的大宅院、小巧扇形的商業街、凌空架設的吊腳樓、鵝卵石鋪設的古街道以及星羅棋布的古建築,而名人故居更是其中一大看點。每一座古宅都有動人故事  在斜灘鎮斜灘村,保存尚好的明清古宅還有160餘座。
  • 拯救遠去的古宅 建於清代光緒年間的古建築萬盛記
    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說,徽州地區的清代建築雖多,但有據可考的店堂屋卻不多,如萬盛記這般有明確紀年、富有特殊文化內涵的前店後宅式的建築群組很是難得。而研究萬盛記,可以進一步了解清代徽州建築的特徵,同時也是對徽商以及徽州農村經濟發展研究的補充。歷史悠久的潛口村相傳曾是詩人陶潛的隱居之地,又因其為黃山之口,故名潛口。潛口民宅博物館正是位於潛口村內的紫霞山麓。
  • 清朝最美私宅,高樓中無價清代古宅,清代豪門宅院,你見過嗎
    這座被稱為「中州大地絕無僅有的大型封建官僚府邸」是曾在清朝末年任兩廣巡撫馬丕瑤的故居,現總佔地面積20000多平方米,佔到了康百萬莊園的三分之一,建築佔地面積達到5000多平方米,即使放到現在也是豪宅級別啊,景色堪比平遙古鎮。
  • 拯救遠去的古宅 建於清代光緒年間的古建築萬盛記
    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說,徽州地區的清代建築雖多,但有據可考的店堂屋卻不多,如萬盛記這般有明確紀年、富有特殊文化內涵的前店後宅式的建築群組很是難得。而研究萬盛記,可以進一步了解清代徽州建築的特徵,同時也是對徽商以及徽州農村經濟發展研究的補充。歷史悠久的潛口村相傳曾是詩人陶潛的隱居之地,又因其為黃山之口,故名潛口。潛口民宅博物館正是位於潛口村內的紫霞山麓。
  • 京瀋高鐵遼寧段開通消息整理匯總!凌源人民最關心的高鐵票價是...
    今天是2018年12月26日,距離京瀋高鐵遼寧段正式運營通車還有3天。首先,文雍要賀喜凌源人民,我們終於迎來高鐵時代。一、京瀋高鐵遼寧段開通運營的時間2018年12月25日上午,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京瀋高鐵遼寧段(瀋陽~承德段)將於12月29日正式開通運營,匯入全國高鐵網絡。
  • 李光耀故居到底該不該拆?
    當時的新加坡媒體報導:調查顯示,多數國人支持已故建國總理李光耀子女拆除父親故居的決定。總部設在英國的國際民意調查機構輿觀網在2015年12月9到11日,對1000名新加坡人進行的調查發現,近八成的人支持拆除歐思禮路38號房子的決定。
  • 黑龍江虎頭關帝廟,近三百年歷史的清代廟宇,被列入中國名勝詞典
    作為黑龍江省較早的清代建築之一,虎頭關帝廟是黑龍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收入《中國名勝詞典》。到了1980年,廟宇僅剩下幾根明柱支持廟脊,瀕臨倒塌。1987年,省、縣集資,對虎頭關帝廟進行了徹底修復,但保持了原建築的結構特點,重建了山門,大門兩側增置了一對青石獅。正殿內重塑了三尊泥像,正中為關公,左配關平,右配周倉,後面及兩側繪有「三顧茅廬」、「單刀赴會」、「刮骨療毒」等三國歷史故事彩繪圖。前殿無兵器、雕刻和圖案。2000年,虎林市文管所再次對關帝廟進行了維修。
  • 【曝光】河南新鄭:為建保稅區 竟整個兒拆了六百年清代古村落!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20條規定:建設工程選址,應當儘可能避開不可移動文物。然而,當地有關部門承認,他們在選址、規劃以及建設中都沒有考慮避開文物和保護文物的事情。霹靂店村至少有五百年的歷史了,其中列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的15處古宅和遺址,已經拆了六處...
  • 【事發鹹寧】武大首任校長王世傑故居遭火劫,原因竟是……
    文保古蹟面目全非從106國道至崇陽縣城的路邊,一棟古樸的清代民居坐落在棟棟現代小樓之間,一名女子正在屋頂鋪設石棉瓦。該民居坐東朝西,磚木結構,一進兩重,石門檻被磨得發亮。大門兩邊各有一塊黑色大理石標識牌,上面都刻著「王世傑故居」字樣。
  • 凌源安杖子古城裡的「右北平之謎」
    佟先生是 東北考古界的老前輩,生於 1920 年,遼寧黑山 人,滿族,曾在凌源中學教過書。佟先生不是 搞專業考古的,但他學的專業與考古挨邊:歷 史地理。因為有興趣,他走上了考古之路,並 成為遼寧考古前傳的一代宗師。興趣,是最好 的老師。
  • 探訪遼寧古村落!舉人故裡三道溝,書香繚繞「狀元村」
    具有近200年歷史的清代舉人許植椿宅邸。有著舉人故裡之稱的朝陽縣四五家子鄉三道溝村就坐落在海拔1100米的大青山下。關於三道溝村的起源,史料是這樣記載的:遼代時的大漠契丹人在蒙古邊界安營紮寨,以清溝川為起點建築大廟,為供養廟裡的喇嘛和尚,周圍百姓墾荒種地,由此形成三道溝村。
  • 因為愛好,他收集老宅10年,成婺源古宅民宿第一人
    2020年,是南昌人吳志軒在婺源做古宅民宿的第十個年頭。他是打造婺源古宅民宿的第一人,倡導體驗原生態的古村落生活場景。在做古宅民宿的十年間,理念從最初的本土文化生活度假,升級轉型為現在的本土文化生活家園。
  • 王汎森:重訪錢穆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我們可以說,在形成「近三百年學術史」的系譜時,晚清以來的時局與思潮起了重要的作用,人們做了很多篩選,使得他們筆下清代儒者「全神堂」的人物與地位大幅改變了。一、「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領域的形成對於「近三百年學術史」這個領域有過影響的人物很多,章太炎、劉師培等都是,但就錢穆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而論,起比較直接影響作用的是梁啓超的《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以及《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梁啓超的《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曾分期刊於《新民叢報》,他認為清儒饒有科學的精神。
  • 昨晚,央視用十五分鐘介紹這些蘇州的古宅……
    清代以前,沒有玻璃,窗戶大多都用紙糊,只有江南的少數富裕人家會用明瓦,這種半透明的薄片是用河蚌的殼打磨而成的。200多年前的清代乾隆年間,老潘的祖先在三山島上建了這座師儉堂。師儉堂內有保存完好的清代磚雕和特色門樓,細節之精美令人讚嘆。2009年,師儉堂成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 200多處蘇州古宅能否買賣?
    200多處蘇州古宅能否買賣?而實際擁有古宅產權的房管所也沒有足夠資金對這些建築進行維修。一位滄浪區房管所幹部對記者說:「我們每個月只收住戶十幾塊錢租金,修扇窗戶都不夠。」據這位官員介紹,要想把古民居徹底維修,必須將裡面的住戶全部遷出,這部分費用要比維修費用高出數倍,「80年代修俞樾故居時花了100萬元,其中80萬元是用在搬遷上」。
  • 歷史印跡,海州故居名宅知多少?
    今天,我們來盤點下海州的那些名宅官邸。歲月痕跡古蔣宅在古城海州市橋附近的一條古巷裡,深藏著一座古宅,名曰「蔣宅」。步入古宅,可見為四合院式,前井後園,中軸排門,門當戶對,天井碎石鋪路,周圍砌30餘塊巨大條石,光滑平整。東西堂屋3間,磚瓦結構、對稱金字大梁、屋頂青磚灰瓦,走廊亮脊橫穿東西,廊內均飾有木雕彩繪,屋簷下至門中間的木結構上,刻有漂亮的花紋和古文字,古色古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