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深圳一下子衝到了全國樓市的熱點,「打新熱」,「搖中就賺500w」,「1000w剛需盤」,「眾籌打新」等等詞彙可以說都充滿了整個深圳樓市,對於深圳的這個事件,作為外地人今天做個分析,來看看深圳到底是如何發展成這樣,以及是如何吸血全國。
打新熱情況
熱點發於深圳華潤城潤璽,該項目均價為13.2萬元/㎡左右,周邊二手房在18萬元以上,5w的差價,相當於買一套100平米就能賺500w。面對這樣的差價,從認籌開始就各種情況層出不窮。樓盤是第四期,共推出1171套房,共有9690批購房者入圍,凍結認籌金339.15億元,最後清盤收金195億元。
分析:由於樓盤的一二手房價差異較大,導致了超多人的認籌,但是由於深圳715政策的限制要求本地戶籍落戶滿三年、外地戶籍繳滿五年社保才能購房。同時新房搖號時,要優先滿足無房的剛需家庭。從而導致了不少投資客,為了提升命中率或者參與資格,就搞起來找符合資格的代持,給予20-30w的代持金,當然也有一些自身資金不足,為了也想參與就多人眾籌,可以說明明打著剛需盤的新房,一下子充滿了各路的投資客。
治標不治本的政策
首先看到這個現象的出現,主要原因肯定是因為一二手房的差價過大,有明顯的套利空間。當然面對目前投資過旺,明顯違背了房住不炒的政策方針,雖然深圳也出臺了一些方案,比如1:5的比例限制,按繳納社保年限久的優先,加大對代持現象的調查,發現違規加大處罰力度。
分析:從目前的治理方向來看,依然是治標不治本,而且可能誤傷真正的無房購房者。面對這些投機的打新者,這些限制明顯效果不會太大。因為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目前的一二手差價問題,熱度肯定不會消失。
低於平均的住宅用地
那從源頭來看,如果要真正保護剛需以及壓抑房價,最主要的方法肯定是加大土地供應,配建更多的公租房,人才房等,從供應端解決目前的供需關係。但是目前來看,深圳的行動依然還是不大。可能有人會說深圳土地過小,人口過多,無法實現這個方案。
但是真實情況真的是這樣嗎?深入研究會發現深圳住宅用地佔建設用地的比例是22.6%,全國的平均33%。人均居住面積19.7平,低於廣州的25平,連東京都32平。所以從整個規劃來看,深圳並不是土地不夠,而是並沒有把過多的土地放到住宅建設上。
如何吸血全國
對於北上深這三個一線城市,對於外來人口的接納度,目前來看深圳是最高的,「來了,就是深圳人」反應了深圳作為改革開發而生城市的包容度。但是深圳為何沒有提供過多的住宅用地給這些外來人居住。
假如深圳提供了非常巨量的住宅給外來年輕人居住,定居的人多了,相對的配套的資源就會緊張,就要修建更多的公共資源,等這波外來年輕人老了,他們對於整個城市的稅收就明顯不行了,反過來政府還要為他們修建更多的醫院來養老服務。
所以想要把自己一直保持在一個創業城市,就猶如目前深圳的規劃一樣,大量供應產業用地,壓縮住宅用地供應。由於住宅用地過少,房價居高不下,對於外來的年輕人而言,到了35歲以後,發現自己無法在這個城市紮根,就會拿著自己在深圳賺到的錢回到自己的老家城市去購房落戶。這也變相導致,年輕人都朝深圳去,老了之後都會全國各地養老,為了自身新區的發展,吸血全國各地。
分析總結
從深圳樓市的這次事件來看,不單單像表面這樣演繹,深層次也映射了規劃帶來的馬太效應。不知道後續是否會真的對目前的根源做調整。當然對於購房者而言,也可以從自己所在的城市去研究,探索自己城市的住宅佔比,一二手差價,人口年齡分布等情況。對於目前是否值得下手購房也有很大的參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