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自駕大西北回程廣州時,經四川雲南進入貴州,又一次來到了久違的西江千戶苗寨。
位於貴州省東南部的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東北部雷公山麓中的西江千戶苗寨。 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寨子由兩座山和10餘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相連而成。
黔東南地處雲貴高原東南邊緣,東鄰湘西可到鳳凰和張家界,南接桂北可到融水和三江,是中國唯一沒有平原的一個地區,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說。境內居住著以苗族和侗族為主的二十多個能歌善舞的少數民族,有著濃鬱的民族風情色彩,所以又素有多姿多彩黔東南之說。
黔東南州可以說是一個保存了苗族人家最為原始生態文化的地方,這裡有中國最後的扛槍部落岜沙苗寨,和郎德上下寨組成的郎德苗寨,還有我們眼前的西江千戶苗寨,可以讓你充分領略和認識中國苗族的漫長歷史和發展。
「用美麗回答一切,看西江知天下苗寨」這是著名作家餘秋雨先生對西江千戶苗寨表達出的盛讚。
千戶苗寨坐落山川河谷之中,被群山環抱,苗家特色的吊腳樓在重巒疊嶂中依山而建,連綿成片,一條清澈的白水河穿寨而過,整個寨子傍水而居,門前屋後都種有或樹或竹用以點綴。 儼然就是一個如桃源仙境般的山水家園。
十五年前曾第一次來到這千戶苗寨,後來是真懷念這裡的山山水水。那時整個西江苗寨找不到一家飯館,能住的地方只是寨裡的鎮政府招待所,20元一間雙人房,睡得是沒有墊子的光板床,我們用的是自己的睡袋,晚上還有老鼠竄來竄去,沒飯館吃飯,我們就在農貿市場買了兩隻雞,記得是5.5元一斤,又買了些菜,找到一戶開雜貨店的人家,我們共八個人,收我們三元一位,給我們提供電磁爐,一鍋飯,還有油鹽蘸料。那時我們看到的西江千戶苗寨,生活平靜,幸福和諧。
現在再去,和以前反差極大的是,寨子裡已經看不見一家原住居民房,所有房子不是商店就是客棧或者餐廳,和當年比真是天壤之別。雖然沒有了以前的平靜,但越來越多的遊客人來人往,苗家人通過旅遊賺到錢,同樣也是幸福。
更難得的是,在景點化後的西江苗寨,還是能感覺到當地人的那一份淳樸和諧,我們在排擋吃飯,點了份酸菜魚,又要了一紮生啤,老闆倒啤酒時倒的比較急,濺起好多啤酒花,他說倒得太急,太多泡,酒少了,等我們喝完再加半杯給我們。生啤是沒有加氣的,浮起的只是啤酒花,其實沒怎麼少,我和他說我們夠喝了,但他總覺得過意不去,等我們喝到差不多,又過來加多1/3的酒給我們,真所謂細微之處見樸質。
吃喝的價格相對景區來說是很實惠的,而且不欺人,非常不錯。這裡即使是夏天,也基本不用開空調,晚上還經常要蓋被子。
以前一位西江苗寨的名字是因為寨裡裡那條河,後來才知道西江是苗語的音譯,寓意為「仙祥」,或者這也寓意著淳樸的苗族人民的一種原生本能。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住的是獨特的吊腳樓、擁有自成一派的少數民族文化體系,那一身銀飾盡顯民族特色。
西江苗寨中當然也少不了苗族特色建築風雨橋, 傳統的風雨橋有塔有亭,上有頂遮雨,橋兩邊是圍欄和長凳,方便往來行人躲避風雨和歇息坐臥。最具特色的是風雨橋上部建有多層塔座,每層簷角繪鳳雕龍,塔亭頂還有寶葫蘆、千年鶴等吉祥物,盡顯苗族人民對和諧自然,國泰民安的嚮往。
這是一座老得不能再老,且極具歷史特色的千年苗寨。
千百年來,苗族同胞在這裡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可惜的是,自從開放旅遊後,曾經的農耕文化與田園風光結合的景象已經難再見了。下面的兩張照片是我2004年第一次來的時候早上起來在苗寨入口的橋頭拍攝的。那時的西江,只有這一條路進去。
那個能看到歷史的西江苗寨,已經成了遙遠的記憶。而今的西江苗寨已經成了一個燈火通明繁華盛世下的苗家民族村。在倡導文化旅遊的今天,希望下次再來時,能在旅遊中切實感受到苗族的歷史文化,至少讓我再喝一次十二道攔門酒也行。
最值得一贊的是,黔東南好多民族特色的景點對省一級攝影家協會會員都是免票的。包括西江千戶苗寨,我就享受了這一個待遇,免了一百元的門票,這對於我們這些當年帶著睡袋,吃著乾糧來拍攝黔東南民族風情的攝影人來說,被善待的感覺遠大於省下的那一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