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吃著,你看著,你下單,我還能賺錢」——這種「吃播」模式已流行起來。近日,電商巨頭阿里巴巴宣布推出「淘寶吃貨」,探索美食內容與電商的融合。那麼,「吃播」的市場有多大?人們為什麼願意花時間,甚至花錢去看別人吃飯?業內人士指出,加入電商元素後,「吃播」的商業價值被進一步挖掘,網際網路技術將推動與吃相關的產業獲得更大的市場關注。
直播8小時月入萬餘元
打光燈、手機、支架、桌上搜羅的各類美食……每天下午五六點鐘,李文龍與妻子開始「吃播」。這對90後夫妻經營了一個「Foodie小文」的帳號。在屏幕前,李文龍吃著一款時下最火的方便速食火鍋,香氣仿佛透過屏幕,興奮著直播間裡數萬名觀看者的味蕾。而在直播界面中,觀看者可以直接下單購買李文龍與妻子正在吃的同款商品。
2015年以前,李文龍與妻子娟娟在湖南老家的廠裡打工。那時妻子喜歡觀看直播購物節目,李文龍由此嗅到了商機,就與妻子商量著一起做起了直播。隨著流量的上漲,這種「邊直播、邊賣貨」的方式,使其月收入從原來的兩三千元漲到現在的萬餘元。
李文龍告訴記者,為了爭取流量,早期他還和妻子輪換進行直播,實現了48個小時不下播。現在,他們一天要直播七八個小時,並已經擁有了30多萬粉絲。據粗略統計,這兩年「吃播」下來,李文龍和妻子已經吃了不下15萬件商品。
據記者觀察,「吃播」類直播分為「養生派」「大胃王派」「小吃派」「甜品派」「土味派」等。根據喜好,各個類別都擁有其特定的粉絲群體。例如,網名為「白露丹豐」的60後「吃播」博主傅阿姨,經常通過「吃播」與粉絲分享美食,其分享的美食很多都與養生有關。
淘寶提供的數據顯示,2018年,超過16億人次在淘寶觀看美食直播,直播間售出的美食同比增幅超400%,已成為淘寶美食經濟的新風口。
直播經營公司金久星商務總監來斌介紹說:「現在做『吃播』的人越來越多,能成為頭部主播也越來越難。這個市場競爭很激烈。」
年輕群體美食市場潛力巨大
對95後大學生劉宇來說,美食是一種很好的慰藉,看「吃播」可以「看得愉悅,卻不用負擔吃的後果」,他說,「在屏幕中充滿著芝士、炸雞、烤肉等大餐,雖然吃不到,但是可以使人大飽眼福。如果實在忍不住,也會偶爾下單買些零食。」
「『我假裝在吃的泡麵是炸雞』這類話,經常能出現在彈幕中。」據觀察,看「吃播」的群體包括想吃夜宵的大學生、晚上七八點鐘才回到家的年輕上班族、遠在大洋彼岸吃著老乾媽拌麵的留學生……
浙江省社會學會會長楊建華表示,觀看「吃播」成為人們進行放鬆的一種方式,這一群體中有相當部分是「空巢青年」。他們當中很多人遠離故鄉,在外打拼。「吃播」能為其帶來一種治癒感,使其得到另一種陪伴與心理慰藉。
淘寶方面的數據顯示,女性「吃貨」仍以57%的比例佔據絕大多數;喜愛購買美食的群體中,35歲以下年輕人佔52%,這個群體喜愛零食、水果、方便速食和小包裝食品,也喜愛各地的特色美食,熱衷於網紅食品。
電商入局深挖商業價值
「吃播」從原本的「打賞」到「賣貨」,加入電商元素以後,「吃播」的商業價值被進一步挖掘。近日,電商巨頭阿里巴巴宣布推出「淘寶吃貨」,並與梨視頻合作,探索美食內容與電商的融合。
「至2018年底,淘寶移動月度活躍用戶達到近7億,而且幾乎每個用戶都在平臺上購買食品,其中3億用戶屬於資深吃貨。」阿里巴巴集團營銷平臺事業部總經理劉博說,中國人自古以來都有「民以食為天」的觀念,美食經濟市場潛力巨大。
值得關注的是,低線城市的食品消費潛力空間巨大。「一二線城市用戶在購買『吃』類商品方面,整體購買頻次高、金額高,但是三四線城市的潛力更大,所以應更好地滿足這一群體的需求。近年來,低線城市和農村消費力不斷提升,但受限於有限的供應鏈能力,很多品牌和原產地食品無法觸達下沉市場,這種現象在跨區域、全球化供應領域中更為明顯。」劉博說。
在每日食品網創始人曾新看來,美食市場中,小而美是一大趨勢,「一個是胃,一個是家鄉,區別於其它商品,食物是可以有溫度的。在接下來的三五年中,不論是主流品牌還是創業品牌,美食細分領域中小而美是切口和機會。」
有經濟學家表示,「吃播經濟」和「美食文化」的發展,恰恰是國民經濟整體發展的表現,在網際網路技術的推動下,吃與穿的相關產業還將受到更大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