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從朋友圈曬美食漸進到吃播,形成巨大的消費群體,也成為網絡時代受人關注的文化現象。因為美食主播供不應求,眼下已催生出一個新的職業「吃播培訓師」——
吃為什麼可以「播」?
▲B站李子柒美食吃播視頻截圖。
▲重慶吃播培訓師在研究美食直播技巧。 中新社發
俗話說:要想抓住一個人的心,先要抓住一個人的胃。隔著屏幕,在你面前,滿滿一桌子菜,有人吧唧吧唧,一邊吧唧嘴吃得噴香,一邊做出各種超爽的表情,不曉得是勾起了人的食慾還是這般的「洋相」讓人忍俊不禁。總之,打開各大視頻平臺,吃播正悄然佔據一席之地,各路帥哥美女把「吃」的本事發揮到了極致。
民以食為天,治大國如烹小鮮,從中國最古老的飲食文化出發,無論是雅俗共賞的李子柒,還是網紅大胃王;無論是網紅縣長吃播帶貨6萬隻扒雞還是厭食症患者的治癒系,「吃播」作為社會文化現象越來越受人關注。
直播吃飯成為職業
眉清目秀的美少女,一個叉子,面對滿滿一託盤食物大快朵頤。三個黃桃、一根苦瓜、七個小西紅柿、一份炒麵、一溜肉排、再加一排金針菇,配合著食物在嘴裡咀嚼的清脆、哧溜、呼啦等各種聲響,讓你嘖嘖稱讚,吃得真香啊!這是抖音平臺上無數吃播視頻之一,名叫阿琳吃播的博主靠一張嘴已經有55.7萬粉絲,一條吃播視頻就有2萬條評論。
「誰和我一樣餓了專門來搜吃播的?」「您能不能慢點吃,吞下去再繼續吃,看得我好急」「這不能看,我還要減肥呢!」,網友的評論和吃播現場一樣「壯觀」,如此吃相真可謂是另一種「風景」。
吃播,網絡流行詞,「吃飯直播」的簡稱,在中、日、韓最為流行,從事吃播的網紅成為粉絲關注的熱點。吃播是從2014年年底到2015年年初在韓國網絡上興起的一種「美食真人秀」節目,具體來說,就是坐在家中的網絡攝像頭前,向網友直播自己吃飯的過程,依靠「吃相」的受歡迎程度獲得「打賞」。
最有名的吃播博主要屬韓國青年李昌勳,每到午夜就和其他兩個朋友一起上網表演吃飯,生辣魷魚、螃蟹等食物天天不重樣地換著吃。在網絡攝像頭前,李昌勳動作誇張,吃飯嘖嘖有聲,有時還會把食物舉到攝像頭前誘惑觀眾。為了捕捉吃飯時吧唧吧唧、咕咚咕咚的聲響,李昌勳還專門購買了質量上乘的麥克風。
李昌勳表示,每天都有上萬網友來觀看他的「表演」,其間網友還會通過留言窗口跟他互動。如果網友喜歡他當天的表演,就會給他送上「星氣球」。網友需要付費才能買星氣球,也就是說,每個星氣球都是李昌勳和他所在的網際網路電視頻道的實際收入。當直播員把得到的氣球轉化為現金後,便可以輕鬆賺到薪酬。
從類型上看,吃播主要有大胃王型,一頓飯可吃掉常人的超量食物;直播帶貨型,通過試吃產品吸引流量立刻變現,這一類以明星帶貨、官員帶貨為主;美食推薦達人型,以場景化的劇情吸引受眾。
專職「吃飯直播員」每天在攝像頭前面對網友吃兩三個小時,有人總結吃播走紅,主要有「顏值高」「胃口大」「吃不胖」三大原因。號稱「動輒日進鬥金」的吃播賺錢遠沒看上去那麼好賺,不僅要後天苦練,還得天賦異稟。
據了解,因為美食主播已經供不應求,需要進行系統的「吃播」課程培訓,竟然又催生了一個新的職業——「吃播培訓師」。
「吃播」出位靠「拼」
一口濟南話的博主「逍遙老師兒」是濟南本地吃播中很有特色的一位。微胖的身材,搞笑的劇情,總能勾起人們跟著他去探店的欲望。1986年出生的李逍遙曾經的夢想就是當明星,沒想到在吃播的路上把理想變成了現實。
李逍遙認為,吃播並不是在鏡頭前胡吃海喝一通就能打動人的,隱形門檻特別高,在垂直本土化服務領域想一下子拉近陌生顧客很難,首先要適應新媒體傳播,展現個人魅力和特色,有時候為了拍一條短視頻得耗費一個星期去構思,有時候靈感來了要趕緊抓住,最叫好的短視頻一條能有一兩千萬流量。
「吃播需要持續的熱度和不斷的流量,這是一個挑戰。」李逍遙現在每周保持一到兩條的更新,還要與老網紅們搶飯碗,吃播如何持續不斷地輸出優質的內容,他說就一個字「拼」。
隨著吃播受眾的圈層化越來越分化,資深策劃人、MCN機構負責人楊曉康認為未來將有三大趨勢,一種是場景化呈現例如辦公室或者宿舍「偷吃」類場景,滿足了那些睡不著的白領和學生群體。第二是帶貨性直播,這對博主的銷售能力要求更高,包括話術設計等很有技術含量;第三是高級感的自有IP,如李子柒那樣的國風範兒。
楊曉康也注意到吃播培訓師的出現,或者說這也是MCN機構策劃的一部分內容,隨著受眾對優質產品的越來越高的追求,甚至一塊牛排都要拍出高級感,靠單打獨鬥是肯定不行的,從產品定位、場景設計、視覺刺激、商務對接,網紅吃播的水平與背後的團隊運作肯定分不開。
消費潮流還是滿足好奇
網友對吃播的態度呈現出愛憎兩級分化。吃播究竟是消費的潮流還是滿足了好奇?
2019年,澳大利亞科廷大學貝拉·佩雷拉(Beulah Pereira)教授在《澳大利亞市場研究》發表了一篇論文。為了探討消費者為什麼喜愛韓國網絡吃播節目,他們收集了來自114名亞洲人和129名白人的問卷數據,以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異同。根據最後的研究數據,亞洲人和白人喜歡看吃播的共同原因竟然是主持人的吸引力!社會潮流是影響亞洲人喜歡吃播的一個主要因素;而白人主要是出於新鮮感而看吃播。
如今大V博主們,當積累起了幾萬、十幾萬,乃至更多的粉絲數量後,推廣和賣貨的邀約自然就來了。
去年,一位吃播博主在接受《新京報》採訪時表示,吃播兩年時間累計收入在七八十萬元,推廣找上門最多的時候,她一個月能有超過10萬元的收入,即便在生活成本高昂的上海,對比同齡的普通上班族,這樣的收入也絕對算是高薪。
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朱秀清認為,從大眾化到專業化到小眾化,不只是吃播,釣魚、打保齡球等各種興趣愛好,只要定位定準了,傳播的精準度比盲目追求大眾傳播更有效果。從深層次來說,流量的背後是市場,「我身邊就有很多親朋,經常通過吃播節目購買食品。」
朱秀清表示,流量經濟帶來了全新的世界。火爆的李子柒就是在農村的田地裡從播種開始錄製唯美的美食畫面。有些人在吃播中找到了小時候的影子,也有些類似丑角的表演,讓人看了很快樂。
傳播生活常態化的結果
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唐錫光認為,這是傳播向生活常態化進軍的必然結果。過去,信息傳播就是信息傳播,現在的信息傳播是伴隨式存在,參與到人們的日常生活過程中。而「吃」是一天中很有意義的標誌性活動,在生活中最有儀式感、最固定,又是體驗傳播、人與人傳播的典型。
「有人說,要想留住他的心,先要留住他的胃,這是直抵心靈的捷徑。」唐錫光認為,日常傳播便於表達情感、文化、尋找愛的味道。吃可以從朋友圈曬美食漸進到吃播,形成巨大的消費群體,更深層次的文化根源,就是中國哲學中的治大國如烹小鮮,這是知識分子、普通市民、老人小孩都雅俗共賞的社會文化背景。
「吃播並不是突然火爆,這些年的發展是有一個過程的。」楊曉康從2017年就開始關注到吃播,據他介紹,隨著吃播的持續發展,從大胃王一類的短視頻到李子柒那種創新性美食,還有野外小哥那種營造以野外生存等陌生化場景來吸引流量等等。
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馬廣海注意到,「吃播」往往以誇張的反常行為達到吸引注意的目的,和網紅帶貨等流量經濟異曲同工,在網絡時代只有受到更多人的關注才有價值。馬廣海認為,「吃播」的行為也註定了他們所吸引的受眾群體必然是有著相同審美的那部分人,無論精神層面、文化修養以及價值判斷,「吃播」的信息選擇偏好已經很明顯,下裡巴人也好,陽春白雪也好,只要號準了受眾的脈,就有市場。馬廣海分析,成功的「吃播」背後一定是有社會學的組織行為,比如,主播團隊、組織運作,對粉絲的價值觀念、行為傾向和教育程度也有著深入的研究。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麗 報導)